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改变肠道菌群,一天也不晚;以及菌群怎么让你胖

购买攀基益生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坊间传说:人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来减肥。我想说这并不容易……

人和人之间,人的基因组相似度达到99.9%,但体内微生物组相似度只有10%。这些差异的产生不全要怪罪主人,因为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还挺多呢。总的来说有5大点,年龄、饮食、抗生素、遗传,以及生理机能。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改变菌群生长的肠道环境。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虽然菌群处于动态平衡,但改变的主要是每一种菌的多少和占比,基本上不会是种类变来变去。

听到一点悲凉的意味——你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消灭那些对你有害的菌了。

我们看一个人的一生:胎儿出生,是以无菌的状态来;随着接触环境,菌群逐渐建立,最初比较单一;然后开始吃固体食物,菌群变复杂;成年是菌群组成最稳定的阶段,不容易随各种外在因素改变,哪怕改变了,也很快会回到动态平衡;老了退休了,菌群又变不稳定,甚至很脆弱,容易因为身体的风吹草动而崩塌。下图说明了这个过程。

一句名言:You are what you eat。在影响菌群5大要素中,最主要是吃。

长期来看,吃很多碳水化合物的人,和吃很多蛋白质的人,就是不一样。左图是噬碳水化合物者,比如很多男生吃惊人量的米饭馒头……他体内绿色表示的细菌比用红色表示的细菌多很多,右图吃蛋白质多,相比来说绿菌就少,红色细菌被养得膘肥体壮!

欧美人天天高蛋白和加工食品,印第安人和马拉维非洲人吃大把玉米,他们体内也有很明显的差别。图中蓝色是欧美人,红色绿色是吃玉米的土著人。我想了想我的饮食,绝对的脂肪多!从早上的牛油果到晚上的冰淇淋,还有贯穿一天的坚果……谁能给我测测菌,肯定和红绿蓝都不一样。

前面说的饮食结构是长期影响;而短期的饮食改变也能对菌群施加立竿见影的效应,这里说的“短”,大概是10天,甚至一两天!下图是个有意思的实验:左右两组人分别改变饮食,前三横行分别表示他们摄入的纤维、脂肪和蛋白质,最后一横行是菌群的响应。其中的浅蓝色长方形色块,是改变饮食那几天。

从左上角的纤维图能看出,左边一竖排表示的是实验期间吃菜组,右边竖排,纤维在实验期间减少,而蛋白和脂肪遭到实验员猛加,表示的吃肉和cheese组。结果,菌群恨不得在改变饮食后第二天就会发生。而其中猛吃肉和cheese组改变幅度更大,之后维持的也更久,坏消息是,在这组里,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几种菌就在实验的几天之内,也变多了。相对来说,猛吃菜组改变就小一些,效应也似乎没有那么长。

但或许好消息是,你要寻求改变,哪天都不晚。

最后再说一点拿人不容易做的小鼠实验。下图先是些可怜的孤儿小鼠(黑),出生后被拿到其他鼠妈妈那儿(白),吃其他妈妈的奶,最后菌群就不像自己妈妈而像养母,这个实验说明,对肠道菌群来说,环境或许比遗传更重要。

还有更发指的实验……科学家早就发现,胖小鼠和瘦小鼠吃一样多的东西,胖小鼠从食物里榨取的热量高。你是不是想到自己了,“为什么别人吃那么多不胖,我吃一点就胖”。

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为什么胖小鼠从有限食物里榨取的剩余热量高,就先弄来一些无菌鼠,这些鼠从出生就被剥夺了体内的菌群。然后分两组,分别把胖小鼠和瘦小鼠的肠道菌群接种到这些无菌鼠体内(有点恶心,不许联想),结果,接种了胖小鼠体内菌群的无菌鼠就变长了胖小鼠;接种瘦小鼠的无菌鼠就出落成一直苗条的瘦小鼠。

果然是肠道菌群在使坏。未来人是不是也可能用这种方法治疗肥胖,来个菌群大串联……不过人的实验还是比较复杂,涉及到很多方面,请不要在民间作坊擅自效仿!

这是MOOC学院一门微生物组课程的笔记。上周逃了笔记,这周要诉个苦。娃如果心情好,可以奶睡;如果奶睡得巧,是第一个姿势,我就可以用一只手记笔记。要是运气爆棚变换成第二个姿势,我就可以用双手把笔记写完在MOOC学院!要是运气不好成了第三个姿势,笔记就夭折了。要是再不好她掉下去了或者睡得不爽了,那就连吐槽的时间也没有了,站起来溜娃去……

本文由桔子帮小帮主授权(果壳网)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过敏菌商城 » 改变肠道菌群,一天也不晚;以及菌群怎么让你胖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