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科普一下益生菌,全面解读益生菌的方方面面

购买攀基益生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

① 2018年9月6日,2篇结论为“需个性化用益生菌”和“益生菌不利于抗生素服用后菌群复原”的Cell文章将益生菌推上风口浪尖;② 众多大媒体站在了益生菌的对立面发表观点,认为益生菌“无用”甚至“有害”;③ 科学界及一些益生菌行业协会给出了客观谨慎的回应,热心肠先生的个人朋友圈也众说纷纭;④ 回归科学证据,一些特定益生菌菌株对特定疾病是有效的,但也有一些菌株在临床试验中折戟沉沙;⑤ 益生菌是否有用及其安全性,都需要更多证据。

未来趋势——个性化益生菌干预

① 小鼠和人体中,消化道菌群存在梯度变化,粘膜和腔内的菌群存在差异,均不同于粪便菌群;② 益生菌通过消化道后在粪便中仍保持活性,但在小鼠肠粘膜的定殖受原有菌群的定殖抵抗;③ 益生菌在人肠粘膜的定殖情况,有明显的个体、部位和菌株特异性,可将个体分为“易定殖”和“抗定殖”两类,并可对粘膜菌群组成/功能和人肠道基因表达产生短暂而不同的影响;④ 干预前的宿主和菌群特征,而非干预期间粪便菌群变化,可预测益生菌的肠粘膜定殖。

抗生素治疗后,益生菌干预不利于菌群复原

① 在小鼠和健康受试者中,分析混合益生菌干预和自体粪菌移植(aFMT)如何影响抗生素扰动后的肠道菌群和肠转录组恢复;② 抗生素显著促进了人益生菌在人体肠粘膜的定殖,但该作用在小鼠中较轻;③ 与无干预的自发性恢复相比,益生菌明显推迟了宿主的粪便和肠粘膜菌群的重建及宿主转录组的恢复,且使其难以完全复原;④ 而aFMT可使菌群和人体肠转录组在几天内近乎完全复原;⑤ 体外实验中,益生菌诱导的菌群抑制作用与乳杆菌属分泌的可溶因子有关

研究益生菌的定殖机制,有助于开发“个性化”菌群疗法

① Suez等人发现,相比于自然状态及粪菌移植,使用益生菌延缓了使用抗生素后的肠道菌群恢复;② Zmora等人也发现,停用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很快恢复至原先的状态;③ 益生菌是否阻碍菌群复原、该作用是否有长期健康影响、益生菌疗法是否更适合特定患者群体,还需要更多研究;④ 理解益生菌在个体体内定殖倾向的背后机制,有助于研发“个性化”的细菌疗法;⑤ 未来的研究需关注菌群内部互作及菌群-宿主互作,并考虑生物膜形成、生态排斥等更多因素。

益生菌稳定定殖的两大要素


① 长期以来,益生菌等活体细菌被用于调节人体的肠道菌群和生理机能,但它们的定殖往往是一过性的;② 被口服后,长双歧杆菌AH1206能在30%的人肠道里稳定保持6个月以上,且不会造成胃肠道不适或影响原住菌群组成;③ AH1206的稳定定殖与原住长双歧杆菌丰度低、原住菌群中特定糖类利用基因缺乏有关;④ 系统发生限制和资源可用性,是控制AH1206定殖的生态位机会的两个因素;⑤ 这意味着,某些个体肠道中缺失的特定细菌种类和功能基因可被恢复,这提供了精准和个体化菌群重建的机遇。

益生菌被贴上“相当没用”的标签

① 益生菌被认为是有益于肠道和健康,但以色列的研究者声称益生菌在人体中作用微小;② 研究发现益生菌在半数健康志愿者中仅是穿肠而过,因此不应期待市场上销售的益生菌能对所有人都起作用,个性化定制应是未来方向;③ 同期另一项研究发现,益生菌推迟了受试者使用抗生素后的健康菌群重建,提示益生菌与抗生素共用的潜在不良作用;④ 益生菌研究正在逐渐深入,这些很有新意的发现仍需验证,肠道天然的抗定殖特性是益生菌应用需克服的问题。

益生菌才不是“相当没用”呢

① BBC对Cell杂志发表的两项益生菌研究的报道有严重误导性;② 第一项研究提示益生菌的定殖情况是可预测的,应发展个性化益生菌干预,而不是BBC所说的“益生菌无用”;③ 第二项研究表明,抗生素后益生菌可定殖于肠道,代价是土著菌群被影响;④ 但研究用的益生菌缺少相关临床证据,且益生菌的作用未必体现在对菌群的影响上,有效性≠定殖;⑤ 许多研究都支持益生菌对特定适应症有益,作用再短暂也仍是益处;⑥ 使用益生菌还有助于减少医疗支出。

益生菌的价值,要看临床证据

① BBC等媒体引用研究者的话,称益生菌“相当无用”或“不那么有益”,是相当失实的,忽视了大量临床研究证据;② 两项研究均缺少临床终点,仅分析了1个益生菌产品对人体菌群的影响,但益生菌未必需要与菌群发生可检测的互作来发挥功效;③ 研究本身也有潜在问题:不恰当的方法学、所用益生菌没有已知临床益处、研究者自身的利益冲突等;④ 益生菌无法在体内长期定殖、仅对有些人有效,是业内早已清楚的事实;⑤ 两项研究的发现需进一步验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益生菌

① 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益生菌对特定适应症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权威机构认可和大量研究成果证实;② 不应忽视益生菌功效的菌株和人群特异性;③ Cell发表的研究只涉及一种益生菌制剂,不能以偏概全,媒体的片面解读和不实报道夸大/歪曲了研究的发现和结论;④ 科技界和产业界应加强关注益生菌的个体差异性,消费者应正视益生菌的功能,加快整顿益生菌市场鱼龙混杂乱象并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引导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

Nature:植物乳杆菌+低聚果糖,预防婴儿败血症!

① 败血症每年造成一百万婴儿死亡,这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之前对此无有效预防措施;② 在印度农村招募4556名出生体重至少2公斤、35孕周、无败血症或其他并发症迹象的新生儿;③ 出生后2-4天,试验组连续7天口服10^9CFU植物乳杆菌ATCC-202195 + 150mg低聚果糖 + 100mg麦芽糊精,对照组仅口服250mg麦芽糊精;④ 连续观察6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败血症人数分别为123和206,合生制剂效果显著;⑤ 培养阳性和阴性的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也显著降低。

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对母乳喂养婴儿肠绞痛有效

① 分析4项RCT数据,纳入345名肠绞痛婴儿(益生菌组174人,安慰剂组171人),探究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治疗肠绞痛的效果;② 治疗7/14/21天后,益生菌组的平均哭泣及烦躁时间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益生菌组的治疗成功率几乎是安慰剂组的2倍;③ 益生菌干预效果在母乳喂养婴儿中更为显著,但在配方奶粉喂养婴儿中,益生菌的效果不显著;④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可被推荐用于治疗肠绞痛,而针对奶粉喂养婴儿还需进一步研究。

抗过敏/哮喘,来自益生菌的D-色氨酸或大有可为

① 现有的治疗慢性免疫疾病(如哮喘等)的药物只能缓解而无法治愈疾病;②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益生菌用于预防变应性疾病的可能,但临床试验结果常常不一致;③ 选择37种益生菌,测试其对人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系的CCL17分泌及LPS刺激的人树突细胞的共刺激分子的影响;④ 13种益生菌的上清显示出免疫活性,其中D-色氨酸被鉴定出是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⑤ 小鼠喂食D-色氨酸后,肺部及肠道Treg增加,肺部Th2反应降低,呼吸道炎症缓解。

益生菌产品的信息应精确到菌株

① Koretz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中,一些数据的整合是以益生菌的属/种进行的;② 但根据WHO的指南和科学界的命名方式,分析益生菌的作用时,应提供明确的菌株信息;③ 商业市场上对益生菌产品命名的不科学带来了许多困扰;④ 例如,如今在意大利生产的名为VSL#3的益生菌产品,与在之前的研究中应用的同名产品有很多不同之处,为临床使用以及相关科学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⑤ 因此,对益生菌产品,不应仅提供益生菌的属/种信息,还应提供菌株信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过敏菌商城 » 科普一下益生菌,全面解读益生菌的方方面面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