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1岁宝宝吃什么辅食?这4款辅食营养丰富又好做

过敏菌阅读(564)

一周岁的宝宝通常是刚刚断奶或者还没有完全断奶,也是代表宝宝度过了婴儿期进入幼儿期,此时宝宝的生长发育就会特别迅速,而妈妈的母乳的营养就已经不能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所需了,所以宝宝的饮食也需要进行一些调整,那么1岁宝宝吃什么辅食好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首先在分享这份辅食清单之前,小益要和各位爸爸妈妈们说一下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在喂养辅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几个事项,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在不经意间对宝宝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一点:不要让宝宝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因为只有营养均衡才能让宝宝健康的成长,通常在这个阶段的宝宝会变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喜厌,有的宝宝甚至还会对某种新认识的食物不不愿意尝试,所以父母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做好不挑食的榜样,还有要经常去变动宝宝辅食的种类以及口味,不能长时间单一的食物,而且对食材要用不同的制作方法,这样可以降低宝宝出现挑食的情况。

第二点:不能强迫宝宝吃,可以选择进行多次喂养的方法,在宝宝辅食添加上最好可以加一些能够让宝宝自己拿在手上吃的,或者是可以依靠门牙就可以咬断的食物,这样既可为宝宝增加营养,也能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话不多说了,下面就跟随小益一起来学习一岁宝宝辅食的制作吧!

1、香菇鸡蛋羹

所需材料:适量的香菇和一个鸡蛋。

首先把香菇切好,鸡蛋打散,再放进两倍的水调匀,然后再把切好的香菇倒进鸡蛋液中,盖上一层保鲜膜上锅蒸,不过要注意的是,锅盖记得要留一点缝隙,大概蒸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2、土豆泥

所需材料:土豆、食盐少许。

先把土豆放进锅中,接着加入适量的水去煮熟,等煮熟了之后把土豆拿出去皮,再把煮熟的土豆切成小块用勺子去压扁,然后放进少量的食盐搅拌均匀就可以了。

3、南瓜小米粥

所需材料:南瓜、小米。

把南瓜去皮切成一小块,接着将小米清洗干净,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最后再加入南瓜一起煮成浓稠状就可以了。

4、肉末软饭

所需材料:大米、瘦猪肉末、茄子、芹菜及葱。

先把大米洗干净煮成软饭,接着把茄子、葱头及芹菜洗干净,全部切成末,再把肉沫炒熟,加入葱姜末和酱油均匀,再放茄子末、葱头末、芹菜末翻炒,最后加适量的水和精盐调味后,放入软米饭拌匀就可以了。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小益推荐给各位爸爸妈妈们的4种辅食的制作方法,这4辅食不仅营养搭配均衡,而且制作也简单,宝宝也爱吃,爸爸妈妈们都学会了吗?

婴儿肠道菌群或与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过敏菌阅读(728)

肠道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屏障器官,定植着体内的大部分微生物。新生儿肠道菌群在建立起一个平衡的微生态之前都是不稳定的,在此期间可能对诸如环境化学物质等修饰因子特别敏感。一些暴露物质,如母乳中的必需营养素,对婴儿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而其他一些有毒物质,譬如食物和水源中检出的环境毒物,会直接影响婴儿肠道菌群,并被菌群代谢。

婴儿肠道菌群或与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肠道菌群稳态有助于维持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近十年来,人们一直热衷于探讨有关环境有毒物质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关研究知之甚少。近期,《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了一篇研究,首次探讨了产后多种早期营养-毒性元素的暴露与婴儿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


研究纳入来自新罕布什尔州出生队列研究的179名6周龄婴儿,在婴儿的脚趾甲中测量11种元素含量(产后6周左右收集婴儿脚趾甲,可能反映了妊娠晚期和产后早期的元素暴露情况)。使用16S rRNA V4-V5高变区靶向测序评估了婴儿肠道菌群,并使用多变量零膨胀Logistic正态回归(MZILN)对元素浓度与分类菌群相对丰度之间的关联建模。此外,研究使用了贝叶斯核机器回归(BKMR)方法,以探索元素暴露和特定分类菌群之间的交互和非线性关联,采用分层模型对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围产期抗生素暴露和婴儿性别引起的效果改变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整个人群中砷浓度与微生物多样性之间呈负相关,这一结果在暴露于围产期抗生素的婴儿中尤为显著。在整个研究人群中,砷,镉,铜,铁,铅,锰,镍,硒,锡和锌浓度均与至少一个分类菌群的差异相关,相关分类菌群大多为类杆菌属和乳杆菌属。通过MZILN和BKMR模型得出,在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相对丰度与镉浓度呈正相关,与锌浓度呈负相关,与砷浓度呈二次关系;大肠杆菌的相对丰度与锰浓度、镍浓度呈正相关,与锌浓度呈负相关;类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锌浓度呈负相关;梭状芽胞杆菌与锡、铜浓度呈正相关;肠球菌的相对丰度与砷浓度呈负相关。


在BKMR双变量暴露图中,砷和双歧杆菌之间的关系随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相较于10%和50%的锌浓度,在90%高浓度锌时,砷浓度与双歧杆菌相对丰度的相关性更强,反之亦然(图1)。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产后早期毒性元素和营养元素的暴露与婴儿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有关,环境暴露,包括金属暴露,可能是婴儿肠道菌群发育的重要驱动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这些菌群改变是否是微量元素暴露的生物标志,或者是否会对儿童或终身健康产生影响。

肠道菌群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过敏菌阅读(1114)

摘要:人类健康与肠道菌群息息相关,肠道菌群通过促进肠免疫系统发育、诱导T细胞分化等多种途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之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避免或减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过敏性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免疫调控机制不完善有关,并且,过敏患儿体内菌群分布及多样性较健康儿童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过敏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该文就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如食物过敏、湿疹、哮喘、过敏性紫癜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婴幼儿以食物过敏症和特应性皮炎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逐渐占主要地位。在不同人群中,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顺序可能不同。人类基因表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异,故认为环境因素对于近年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高起主要作用。早期队列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患儿和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肠道菌群失调先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以及几种常见的儿童过敏性疾病作一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

最近研究发现,胎儿娩出前肠道菌群就已经存在,出生后随着接触周围环境及年龄增长,肠道内优势菌群由兼性厌氧菌过渡到厌氧菌,其多样性也在不断改变。新生儿肠道菌群是变化的,直到1岁左右建立一个类似于成人的稳定菌群,3岁左右肠道菌群才完全成熟[1]。0~3岁是肠道菌群及免疫系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一项前瞻性研究对24例爱沙尼亚儿童和20例瑞典儿童分别于生后5~6日龄、1月龄、6月龄、12月龄进行菌群测定,并随访受试儿童2岁内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发现日后出现过敏性疾病的患儿,其1月龄时肠球菌减少,3月龄时梭菌增高,6月龄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增高,1年内多次测定双歧杆菌计数均偏低,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现,过敏患儿在新生儿期的粪便中梭状芽孢杆菌较高,而双歧杆菌减少,说明在过敏症状出现之前,肠道菌群失调就已经存在,而非继发现象。Johansson等[2]发现,健康儿童菌群定植迅速且丰富,而过敏儿童在婴儿期菌群定植迟缓且单一。这种肠道菌群的不成熟,可能是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多于成年人的原因之一。

“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被定义为对宿主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制剂,与任何活的微生物一样,它们受到体外和体内环境的双重影响,目前认为食用是安全的。益生菌可通过提高酶活性对肠腔内的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调节宿主免疫应答,从而减轻小儿免疫介导的疾病。世界过敏协会目前建议使用益生菌预防过敏儿童,高风险孕妇和哺乳期母亲以及发生过敏性疾病高风险婴儿(基于家族史)的过敏预防[3]。当前较为确定的益生菌有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代表菌种已被用作微生物制剂用于临床,早期使用可定植在婴儿肠道并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4]。长双歧杆菌是迄今为止在1岁婴儿中发现的最主要的物种(平均相对丰度为37%)[5]。婴儿肠道中的克劳氏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杆菌GG、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大肠杆菌(尼氏大肠杆菌1917)和酵母如布拉酵母菌等,都有益于避免多种胃肠疾病的发生[6]。

2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2.1 “T reg/T h17 平衡”  

最近发现的T hl7是CD 4效应T细胞的亚群,能分泌促炎因子IL-17,并对哮喘患者气道腺体的高分泌、高反应性及重塑起作用,同时主宰着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T reg/T h17 平衡”被打破是目前认为过敏性疾病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也是“卫生假说”的免疫学基础[7]。

2.2  卫生假说  

早期微生物暴露通过免疫刺激诱导免疫耐受,低卫生环境、发酵食品、未经高温消毒的乳制品、在农场生活和早期使用益生菌等暴露于多样化的微生物环境里,增加抗原暴露刺激免疫系统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8]。细菌和病毒感染引发自然免疫,可以诱导Thl型细胞因子的释放,胎儿及出生时免疫反应表现为Th2型优势,随着生后环境中抗原的刺激,免疫反应逐渐向Thl型转化,达到“Thl/Th2平衡”。“过度卫生”的环境(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婴儿受环境中抗原刺激的机会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反应向Th2偏移,分泌的IL-4、IL-5、IL -13等细胞因子增多,刺激B细胞产生IgE,使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活化,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实验性无菌(生殖细胞)小鼠模型证明,当微生物定殖被延迟时,肠相关淋巴组织不能发展,导致Th2免疫应答。B细胞产生的肠相关淋巴组织中的分泌性IgA通过结合肠道中的过敏原阻止其摄取来促进口服耐受,因此, 微生物定殖在Th1的发展中是重要的[9-10]。生命早期抗原刺激减少,影响微生物定植,导致“Thl/Th2平衡”偏移,延缓了免疫耐受的形成,早期微生物暴露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暴露的缺乏可导致以后对无害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11]。

3  婴幼儿过敏性疾病

3.1  食物过敏  

对食物过敏者存在肠道屏障损害和肠道菌群失调。Canani等[12]研究益生菌对牛奶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添加鼠李糖乳杆菌GG(LGG)的深度水解酪蛋白(EHCF)导致与丁酸盐产生的相关特定细菌富集。丁酸盐是已知的结肠细胞基质,并且与肠道完整性有关。与单用EHCF相比,使用EHCF和LGG治疗的婴儿在治疗6个月后丁酸盐增长呈双峰分布。微生物代谢物丁酸盐和丙酸盐对组蛋白脱乙酰酶具有抑制作用,其可促进外周诱导的Treg的发展[13]。瘤胃球菌属在丁酸盐富集后增多,而类杆菌却明显减少,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负反馈导致丁酸增多,同时保护了肠道完整性。梁燕婷[14]等研究发现:不论采用何种喂养方式,发生食物过敏的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均显著减少,而肠杆菌含量显著提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可发酵结肠中的膳食纤维、抗性淀粉、低聚糖等不易消化的糖类产生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能够提供菌群自身生长所需的能量,降低肠道内pH值,促进黏膜细胞的生长,减少促炎症因子的生成,提高肠道的稳定性。肠道菌群失调后,与梭菌相关的乙酸含量明显增高,与乳酸杆菌相关的丙酸、异丁酸、丁酸和异戊酸水平降低。通过检测其粪便中菌群相关代谢产物,研究者发现过敏性疾病婴儿粪便中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和戊酸水平降低,而异己酸明显增高,提示两者间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存在差异。

3.2  湿疹  

又称特应性皮炎,是儿童期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相对于健康人,湿疹患儿表现出“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丰富度改变,很多因素(例如:饮食、体力活动的程度、以及怀孕期间使用的广谱抗生素)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与湿疹疾病相关联,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正常儿童少,大肠埃希菌多,口服双歧杆菌能刺激T hl细胞因子的产生,使宿主免疫向T hl偏移。与健康婴儿相比,湿疹婴儿的拟杆菌丰度、变形杆菌门和肠杆菌科的丰度明显降低。变形菌门的丰度与TLR4诱导的TNF-cx呈负相关;肠杆菌科的丰度与TLR4诱导的TNF-α和IL-6呈负相关[15]。同时,湿疹婴儿的弯曲杆菌明显增多,而氏菌属明显少于对照组。弯曲杆菌可以破坏肠上皮屏障,允许非侵入性细菌(例如:大肠杆菌)易位加剧肠道屏障的损坏,并为敏感婴儿炎症反应的启动奠定了基础[16]。出生后的第一年里,IgE相关性湿疹婴儿放线菌多样性明显降低,此外还发现,疣微菌属与维持肠道健康有关[17]。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许多被称为超级抗原的T细胞,从而激活肠毒素产生。超级抗原和粘附素基因组合体随金黄色葡萄球菌一同定植在肠道,与湿疹的后续发展成负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抗原刺激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激发免疫反应对婴儿起保护作用[18]。 

3.3  哮喘  

哮喘是儿科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肠道菌群的早期建立对免疫系统发育,特别是易患哮喘婴儿有显著影响,免疫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过敏性哮喘和特应性皮炎中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IgM介导的致敏作用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由“卫生假说”延伸出的“微生物假说”中提到,有家庭宠物或居住在农场附近的儿童,他们暴露于和20世纪早期环境相似的“家庭微生物”菌群中,来抵制更大“家庭卫生”的趋势。家庭微生物群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甚至是免于疾病的侵扰,例如过敏性哮喘[19]。的确,与奶牛、稻草接触,并且食用未加工的牛奶可以提供针对哮喘的保护[20]。类杆菌门多样性降低与哮喘风险增加有关[21]哮喘急性发作时患儿体内菌群中变形杆菌丰度显著增加, 而变形杆菌丰度增加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22]。土耳其0~3岁儿童的一项研究发现,哮喘患儿中长双歧杆菌检出率较正常儿童低[23-24]。通过对鼠类口服罗伊氏乳杆菌的研究中发现,实验对象的肺部炎症细胞明显减少并且减轻了气道过敏反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机制正是由于罗伊氏乳杆菌激发了Treg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25]。挪威一项包含40614例样本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表明,母亲孕期服用含益生菌乳制品的儿童,其3岁时过敏性湿疹、结膜炎的发病率较对照组降低,但哮喘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26]。

3.4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期常见的血管炎,有益菌由于炎症导致肠黏膜水肿、出血以至于黏膜遭受损坏而失去黏附位置,数量减少,以致病原菌或条件致病菌由于有益菌的竞争抑制作用减弱而增加。IgA是肠黏膜屏障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免疫保护起着关键作用,分泌型IgA(secreted IgA,slgA)可以耐受共生菌、结合病原体或共生菌的抗原以维持肠道非炎性环境。当菌群失调时则会诱导特异性黏膜sIgA反应,导致肠道sIgA 数量降低,以至于病原菌定植或入侵肠上皮细胞,肠腔内的共生菌等抗原成分会被其它炎性细胞直接摄取而导致肠黏膜受损、屏障功能减弱、引发炎症反应产生过敏。陈超等[27]研究显示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黏膜免疫屏障出现受损,肠黏膜免疫机能减弱,粪便sIgA数量显著降低,以双歧杆菌为代表专性厌氧菌数量减少,以大肠杆菌代表的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升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体内的肠道菌群有所不同,梭状芽胞杆菌含量较高,双歧杆菌含量较低,同时,粪便菌群中变形菌门、欧文氏菌属(从目到属)、拟杆菌属、巨单胞菌属、肠球菌属(从科到属)丰度高于健康儿童。罗文等[28]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属(从目到属)、链球菌属(从目到属)、普拉梭菌种(从科到种)丰度低于健康儿童。

4  结语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失调实际上是菌群多样性发生了变化,“有益菌”的减少,“有害菌”的增多,早期微生物定植有益于免疫系统的成熟、降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肠道菌群种类繁多,具体的作用及危害我们还了解甚少,益生菌有助于增强肠道健康,但对于菌株的品种、摄入剂量及时间的选择,仍需要大量的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择双歧杆菌种属的细菌成分体外培养未成熟DC,再诱导T细胞产生分化,这有可能成为过敏性疾病的初级预防的新途径[29]。因此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有望预防或缓解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更好地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指数。

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因及护理方法

过敏菌阅读(695)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宝宝生病家长郁闷、烦躁,婴幼儿腹泻成为困扰宝爸宝妈的常见问题。为什么婴幼儿更容易腹泻呢?

严重的腹泻可能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今天,常博士跟大家分享一下婴幼儿腹泻的发病因素和护理方法。

肠内感染引起腹泻

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可以通过食物、奶瓶、玩具等进入宝宝体内,引起肠道感染。其中,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等可导致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病毒性腹泻常发于秋冬季,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又被成为秋冬季腹泻。另外,肠道内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真菌性腹泻。

肠外感染引起腹泻

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皮肤感染等可引起发热、毒素累积,从而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肠道蠕动增加等,从而引起腹泻。

对于感染性腹泻,提醒家长们切勿盲目用药,尤其不要滥用抗生素。

说到拉肚子很多人就会马上自作聪明地服用各种抗生素,如氟哌酸、头孢等,但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不但治不好,还可能越治越重。如病毒性腹泻如果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杀灭病毒,还会杀死肠内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建议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病原体种类,采取针对性治疗。酪酸梭菌等益生菌制剂可以补充有益菌、杀灭有害菌,提高宝宝免疫力是感染性腹泻不错的选择,同时,产品没有任何副作用,非常适合婴幼儿服用。

生理性腹泻

生下没几天就开始腹泻,每天大便薄薄的,呈黄色或黄绿色,少则2-3次,多则4-5次,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但宝宝长得很好,也不见瘦。这种症状在医学上称“婴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宝宝。

生理性腹泻的宝宝可以适当吃点酪酸梭菌活菌散,促进肠道发育,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随着月龄的增长就会逐渐消失,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喂养不当

婴幼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消化功能较差,过早、过多地添加辅食,往往会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另外,如果没有适应性的逐渐添加辅食,于断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改变食物成分,宝宝会因不能适应而产生消化紊乱发生腹泻。

婴儿一般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不宜过早。另外,不要随意给孩子更换奶粉。添加辅食和断奶要循序渐进,另外不建议夏季断奶。

乳糖不耐受

乳制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需要体内的乳糖酶消化,有些宝宝出生即无乳糖酶。无论饮用母乳、牛乳均可导致明显的腹泻。而又的宝宝断奶后,不再吃奶和奶制品,由于长期“废用”,乳糖酶活性便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最终成为乳糖酶缺乏。或者由于宝宝腹泻,损伤了肠粘膜细胞,使之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下降。


对于哺乳期的宝宝出现乳糖不耐受,不建议停止母乳喂养,可在坚持母乳的基础上给宝宝补充乳糖酶。另外,研究发现,酪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可以促进宝宝肠道发育,产生乳糖酶,对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很好,也是非常推荐的。

儿童杀手—轮状病毒又来了!

过敏菌阅读(596)

白露刚过,天气逐渐转凉。秋季腹泻也称轮状病毒肠炎,是秋季儿童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轮状病毒感染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起腹泻,这是主要症状,大便成水样或蛋花样,每天数次到数10次,可伴有呕吐、发烧、尿量减少,可导致程度不同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重度脱水可引起生命危险。

第二轮状病毒容易损伤心肌,可导致程度不等的心肌损害。

第三,个别小儿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现持续发热,嗜睡,呕吐。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轮状病毒肠炎?

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前预防。

1、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当然需要饭前便后要洗手。

2、接触儿童公共娱乐设施后建议洗手,特别在高发季节最好不玩这些公共的娱乐设施。不与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员接触。

3、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同时,由于轮状病毒主要是在肠粘膜复制繁殖,我们需要补充能够修复肠粘膜,提高黏膜免疫力的益生菌,提高孩子免疫力,从根本上预防疾病。

4、均衡饮食,提高孩子免疫力。

5、如果孩子有吃手的习惯,建议时刻备好湿纸巾,若在外摸公共设施,及时擦手。

总结:鉴于是病毒感染,几乎没有什么特效药,做好预防工作、控制症状、预防脱水就是主要的治疗措施。预防就是洗手,不接触病员,给孩子接种疫苗,补充酪酸梭菌、提高黏膜免疫力。若不幸感染轮状病毒就需要预防脱水和并发症,当孩子出现呕吐或腹泻的时候及时口服补液盐。   

饮食注意:

一旦感染了轮状病毒而发生了腹泻的情况时,需要进行低脂、少纤维的饮食。因为含脂肪过多的食物,不仅不益宝宝的消化,还会因其滑肠作用而使腹泻症状加重。由此处于轮状病毒性腹泻状态下的病人,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不吃油炸、油煎、生冷以及多纤维食物,建议选择容易消化的面、馄饨、嫩菜、鱼、虾、蛋和各种豆类制品等。

吃吃吃,胖胖胖,真是脑-肠-菌联合乱了套?

过敏菌阅读(581)

一图读懂:吃东西上瘾?脑-肠-菌群轴出了啥问题(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9.848]

① 饮食行为不规律导致肥胖或食物成瘾,伴随着脑-肠-菌群(BGM)轴的改变,且改变后的BGM互作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② 膳食和菌群互作、其对饱腹和肠道炎症的介导以及由此对脑稳态相关机制的扰乱,导致对进食的享乐回馈机制和抑制机制产生重大影响;③ 上述机制会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机体对高热量食物的选择,恶化肠道失调;④ 靶向BGM多节点的治疗方法的结合,以及基于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个体干预,可能是未来缓解肥胖或食物成瘾的可取方式。

Cell:管不住嘴?可能是大脑对美食更敏感

Cell[IF:38.637]

① 通过全脑饥饿和口渴神经回路追踪发现二者回路汇聚于PeriLC脑区;② 应用钨丝固定透镜的手段,建立了可以稳定监测自由活动小鼠后脑区钙信号的方法;③ PeriLC谷氨酸神经元主要参与进食和饮水的摄取阶段,饥饿和口渴均引起该脑区谷氨酸神经元的反应;④ 在摄取食物或水时,部分谷氨酸神经元被激活、部分抑制,抑制神经元更好的反应食物和饮料的可口信息,决定摄取时间和摄取量;⑤ 抑制抑制性谷氨酸神经元不能激发,但可以改变可口信息。

Cell子刊:甘油三酯控制脑内奖赏回路

Cell Metabolism[IF:21.567]

① 小鼠脑内奖赏系统中,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和纹状体MSN神经元等都表达脂蛋白脂肪酶(Lpl),从而能代谢甘油三酯(TG);② 餐后的血液TG能以依赖于Lpl的方式,作用于表达DRD2的MSN神经元,抑制其DRD2信号,降低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③ 神经中枢内的TG可作为一种正强化物,影响觅食等受多巴胺调控的行为;④ 在人体中,餐后血浆TG可通过依赖于DRD2的方式,影响大脑对食物信号的反应。

Cell子刊:高脂饮食停不下来,跟这种新发现的神经元有关

Neuron[IF:14.415]

① 短期高脂饮食(HFD)喂养可激活小鼠下丘脑弓状核(ARC)表达孤啡肽前体(PNOC)的神经元(PNOC-ARC),引起过度进食;② PNOC-ARC是一种新的GABA能神经元,在ARC密集排列,并为附近的厌食性POMC神经元提供抑制性突触输入;③ PNOC-ARC的光遗传学激活及其向终纹床核的投射可促进摄食;④ 去除小鼠的PNOC-ARC可促进HFD喂养时POMC神经元的激活,从而减少摄食防止HFD诱导的肥胖,且不影响正常饲料喂养时的食物摄取和体重。

Cell子刊:对甜食的喜好如何始于腹中?

Neuron[IF:14.415]

① 与无热量的甜味剂相比,小鼠对高热量的蔗糖有选择偏好,这种觅食偏好不依赖于味觉,而是与摄食后的营养感知有关;② 给小鼠灌胃蔗糖后,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活性显著增加,这些神经元的依赖于NMDA受体的簇状发放和/或可塑性,介导了小鼠觅食偏好的摄食后调节;③ VTA多巴胺神经元活性和觅食偏好的摄食后调节,依赖于迷走神经肝支对摄食后营养信号的传递。

国内团队:调控进食的肠-脑轴通路

Current Biology[IF:9.601]

① 在小鼠模型中研究迷走神经介导的肠脑途径如何感知食欲信号并促进进食;② 饥饿信号激活孤束核中的儿茶酚胺(CA)神经元,该过程需要迷走神经传递信号;③ 孤束核中的CA神经元表现出解剖学复杂性和功能异质性;④ 孤束核中,共表达神经肽 Y的肾上腺素神经元(NPY/E-NTS)的激活可促进进食,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的激活抑制了进食;⑤ 这些神经元可直接接收迷走神经输入信号,激活迷走神经→NPY/E-NTS神经通路能够刺激进食。

国内团队:EphB6缺失诱导小鼠孤独症样行为的菌群机制

Microbiome[IF:11.607]

① EphB6缺失可诱导小鼠的孤独症样行为及肠道菌群失调;② 将EphB6缺失小鼠的粪便菌群移植给SPF小鼠可诱导孤独症样行为,将野生型小鼠的粪便菌群移植给EphB6缺失小鼠可缓解孤独症样行为;③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EphB6敲除小鼠的维生素B6及多巴胺缺失,维生素B6的缺陷与EphB6缺失小鼠的孤独症样行为相关;④ 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维生素B6缺陷可促进前额叶皮质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抑制失衡,并通过多巴胺D1受体途径诱导EphB6缺失小鼠的孤独症样行为。

齿双歧杆菌促进肠道的5-羟色胺产生并改善小鼠行为

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076]

① 用无菌培养基、活齿双歧杆菌、热灭活齿双歧杆菌及活卵形拟杆菌处理无菌小鼠,评估齿双歧杆菌代谢物对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5-HT)的影响;② 活齿双歧杆菌(而非热灭活齿双歧杆菌或活卵形拟杆菌)的定殖可增加小鼠肠道中的乙酸盐及5-HT浓度,并增加肠道5-HT受体和5HT转运蛋白的表达;③ 齿双歧杆菌可显著增加小鼠海马体中的5-HT受体2a的表达;④ 齿双歧杆菌定殖缓解无菌小鼠的5-HT受体2a相关的重复性及焦虑样行为。

益生菌/益生元/发酵食品能改善认知功能吗?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IF:8.33]

① 纳入11项益生菌相关研究(n=724)、5项益生元相关研究(n=355)、6项发酵食品相关研究(n=472)进行荟萃分析;② 22项研究中有14项报告了对特定认知领域(包括工作记忆、注意力/警惕性、记忆准确性、记忆效率、精神运动速度、执行功能)的显著改善;③ 但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益生元及发酵食品对整体认知及各特定认知领域均无显著影响;④ 22项研究中的16项偏倚风险较低。

怎样减轻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过敏菌阅读(660)

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抑郁症治疗方法。这些药物主要是通过恢复大脑内能提升快乐和幸福感的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也称血清素,简写为5-HT)的含量来发挥效果,比如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五羟色胺和多巴胺重吸收抑制剂舍曲林,去甲肾上腺素和5-HT重吸收抑制剂丙咪嗪等。 

怎样减轻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这些药物虽然能改善情绪,但往往具有副作用,比如扰乱内分泌和胃肠道功能等。那么,为什么抗抑郁药会有副作用呢? 有人说“是药三分毒,什么药没有副作用呀,吃就完了,想那么多干嘛”。对于没有吃药的人来说,这确实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自己或者家人朋友在吃相关药物的人来说,了解原因有助于更好的治疗疾病,降低医疗负担。 对于有生物相关背景的人,这个问题不难理解。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语言”,改变神经递质含量自然会影响神经细胞的交流,干扰人的正常情绪和行为。但人体中除了大脑中有大量神经元,肠道神经元的数量同样不能忽视,人体90%以上的5-HT,50%以上的多巴胺是在肠道合成。既然药物能抑制大脑5-HT和多巴胺的重吸收(再摄取),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含量,自然能调节肠道和其他部位神经递质含量,由此出现大脑外其他器官的功能改变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减小抗抑郁药副作用呢?除了增加药物的选择性,让药物只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含量而不影响其他部位含量,还有没有其他方向呢? 食与心介绍一篇研究,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根据这一思路,减小抗抑郁药副作用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使用,而不必依赖于制药公司的新突破。 这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科学家在2019年1月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
研究者使用的药物是最明星的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很多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百忧解,这是一种选择性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研究对象为健康小鼠,连续29天每天服用氟西汀。

结果发现:

  • 人类服用氟西汀后会出现明显的体重波动,可能是增重也可能是减重。与人类中的发现一致,29天的氟西汀干预导致了小鼠体重的明显变化,15天时显著降低,29天时则明显增加。
  • 行为实验结果显示,氟西汀组小鼠焦虑样行为明显增加,这与在其他动物和人类中的表现一致——即轻微致焦虑作用。
  • 氟西汀干预明显改变了肠道菌群,氟西汀组小鼠肠道内特定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特定拟杆菌(Bacteroidales S24-7)数量明显降低

 先前已经有研究发现,肠道乳酸杆菌参与氟西汀等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的代谢。这项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我们:服用氟西汀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与其对肠道菌群的扰乱有关;进一步可以推论:补充改善氟西汀代谢的菌比如乳酸杆菌可能会降低氟西汀的副作用。 关注食与心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这项研究结果震惊,因为食与心在往期多篇文章中介绍过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湿疹治疗的曙光!福奇领导的科学家团队用益生菌疗法改善了儿童湿疹

过敏菌阅读(631)

特应性皮炎,俗称湿疹,是一种以皮肤干燥、反复瘙痒和皮疹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这种恼人的疾病常见于儿童,7岁以下是最常见年龄组,它还与哮喘、花粉热和食物过敏的风险增加有关。虽然现有疗法可以帮助控制症状,但它通常是昂贵的,并需要做到日常护理,而且普遍反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许多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湿疹,科学家们正在了解更多关于皮肤微生物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由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的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旨在改变皮肤微生物组的实验性治疗方法,可以安全地降低湿疹的严重程度,减少了类固醇的使用,提高了3岁以上儿童的生活质量,并且在治疗停止后,这些改善持续了长达8个月。

这项实验疗法中含有活性的皮肤共生菌玫瑰单胞菌Roseomonas)。最初,它们是从健康志愿者身上分离出的,在精心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生长。在四个月的治疗时间里,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或他们的护理人员定期将这种益生菌疗法应用于受湿疹影响的皮肤区域。NIAID所长福奇(Anthony S. Fauci)博士说:“湿疹会让孩子们发痒、疼痛并分散注意力,对整个家庭来说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早期的发现已表明,R.黏膜疗法可以帮助一些儿童减轻湿疹症状和日常护理负担。”2016年,NIAID的研究人员曾报道,从健康志愿者皮肤分离的R.黏膜改善了细胞和小鼠湿疹模型的结果。在这些临床前发现的基础上,NIAID在NIH临床中心开展了1/2期临床试验,以评估R.黏膜疗法对湿疹患者的安全性和潜在益处。2018年报告的10名成年人和5名9至14岁儿童的中期结果表明,该疗法是安全的,并能减轻湿疹的严重程度。从那以后,该试验又招募了15名儿童,参与者共计20名患有轻度到重度湿疹的儿童,年龄从3岁到16岁不等。R.黏膜的治疗方案是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周两次治疗;在第四个月隔天一次。儿童或他们的护理者将含有活的R.黏膜的糖水溶液喷洒到湿疹皮肤区域。在最初的15名参与研究的儿童中,活体R.黏膜的剂量逐月递增。最后5名儿童在4个月内接受了相同剂量的治疗。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何种给药策略,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研究人员表示,参与研究的大多数儿童在接受R.黏膜治疗后,皮肤和整体健康状况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令人鼓舞的是,

治疗细菌定植在了皮肤上,并在治疗结束后继续发挥有益作用。这些结果支持了一项更大规模的研究——通过与安慰剂的比较,进一步评估这种实验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名儿童中有17名在治疗后湿疹严重程度改善超过50%。所有被治疗的皮肤部位都有改善,包括内肘、内膝、手、躯干和颈部。研究人员还观察到皮肤屏障功能的增强,即密封水分和抵御过敏原的能力。此外,大多数儿童需要较少的皮质类固醇来控制他们的湿疹,经历较少的瘙痒症状,并报告说在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些益处在治疗结束后仍然存在,并且治疗性的R.黏膜菌群在皮肤上停留了长达8个月。

NIAID的研究人员下一步开始将更全面地了解R.黏膜疗法如何改善湿疹症状。他们发现,经过治疗的皮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种已知会加剧湿疹症状的细菌)水平降低。

除了皮肤微生物组的失衡,湿疹患者的皮肤还缺乏某些油脂。通过对湿疹的细胞和动物模型进行实验,NIAID的研究人员发现,从健康皮肤中分离出来的R.黏膜菌株产生的一组特定的脂质可以诱导皮肤修复过程,促进皮肤组织更新研究参与者在使用R.黏膜治疗后皮肤上的脂质水平增加。

益生菌:衡欣牌怡衡粉能够保护胃粘膜吗?

过敏菌阅读(1345)

现代人普遍都有点肠胃问题,消化不好、便秘腹泻都是常有的事,如果症状还比较轻的时候不引起重视,等到胃病进一步发展,就有癌变的风险,那时候再重视为时已晚。因此,养胃就要从现在开始。这一方面需要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食用衡欣牌怡衡粉等专业的益生菌制剂来补充益生菌,保护胃黏膜。为什么衡欣牌怡衡粉能够保护胃粘膜呢?

1、添加多种益生菌

衡欣牌怡衡粉属于专业的益生菌制剂,其添加了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多种益生菌,能够达到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因此,消化不好、容易腹泻或便秘的朋友,通过服用衡欣牌怡衡粉,可以改善胃肠不适,保护胃粘膜。

2、含有猴头菇提取物

衡欣牌怡衡粉添加了猴头菇提取物,什么是猴头菇呢?猴头菇,又叫猴头菌,只因外形酷似猴头而得名,是中国传统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燕窝、鱼翅)之一。有“山珍猴头、海味鱼翅”之称。作为食用菌王国的珍品 , 猴头菇具有健脾养胃、安神等功效 , 对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症效果良好,价值很高。因此,服用衡欣牌怡衡粉,有辅助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3、含有山楂提取物

山楂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就是咱们小时候吃的冰糖葫芦里带酸味的果子。在中国,山楂的吃法可谓是五花八门,生吃、入药、果脯、糕点、泡水都可,它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作用,十分适合消化不良的人群。含有山楂提取物的衡欣牌怡衡粉,十分适合肠胃功能不佳的朋友食用。

除了能够保护胃黏膜,通过服用衡欣牌怡衡粉补充益生菌,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减少生病。

温馨提醒:火锅串串再好吃,也抵不上身体健康更重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守护肠胃健康。衡欣牌怡衡粉不可代替药物食用。


外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 科立纯致力创造中国女性养身保健新时尚

过敏菌阅读(590)

11月6日,天猫国际发布“网紫大道”新概念,计划通过内容IP+达人店的模式,汇聚明星、达人、网红等有影响力的人物发现全球好货,搭建进口消费新生态。11月11日,阿里巴巴携手科立纯等九大行业网红品牌,在阿里巴巴园区举办以世界网红聚集地为主题的直播活动,展开天猫双11全球联播。天猫国际总裁奥文,艺人伊能静,新西兰驻上海总领事馆黄恩恩以及天猫国际营养保健专家弈乐亲临直播现场。

科立纯凭借消费者的口碑,其新西兰领先的技术和质量体系,专业高效的产品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成为现场唯一保健类品牌,也是唯一入选天猫双11全球联播的新西兰品牌。

直播活动现场,科立纯全球业务负责人Carlos Zhao介绍了有关公司的背景以及注重科研的品牌精神,科立纯品牌能有现在的成绩,这一切离不开专业有效的产品和过硬的品牌实力做支撑。天猫国际营养保健专家弈乐在直播中表示,“从阿里的大数据上看,女性健康需求提升明显,较去年需求提升近三倍,在巨大的需求下,天猫国际保健品行业对于入驻品牌的筛选是极其严格的,从而保证引进的产品是安全可靠有效的。”

中国女性妇科及泌尿发病率居全球首位,有40%的女性患有不同的妇科病。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每年有5-6万妇女被宫颈癌夺去生命。随着90后陷入养生焦虑,如何预防和科学养身,越来越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重视。

得益于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普及和跨境贸易壁垒的减少,进口消费新生态得以不断搭建完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行更是有助于进口消费的不断升级。近年来,随着传统电商道路的逐渐拥挤,直播电商模式开始悄然兴起,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为品牌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2017年,科立纯进入天猫国际,从无人问津,到破冰,到一夜爆单,正是因其产品本身的纯天然及专业高效,敲开了一个个直播间的大门。这使得科立纯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KOL和KOC们争相推荐的国际保健品牌,造福7亿中国女性,其明星产品女性益生菌已经成为天猫国际女性益生菌类目头部产品。凭借消费者的青睐和高品质的口碑,让道格拉斯制药集团旗下品牌科立纯成为唯一入选天猫双11全球联播的保健类品牌。

科立纯来自新西兰领先的制药厂商——道格拉斯制药集团。创始人Sir Graeme Douglas被现任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爵位。

道格拉斯制药拥有医药级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通过多个国家验证标准。旗下科立纯品牌产品专业高效,使用减少过敏源的胶囊和纯天然、高质量成分所制成。其全线产品在新西兰各大药房及保健品店均有销售,并荣获女性系列产品获年度营销优秀大奖、AMCHAM-DHL成功与创新大奖、绿十字健康“最佳新产品发布”奖、新西兰最权威的Pharmacy Award年度供应商奖等多项大奖。

作为一个半个多世纪老药厂,道格拉斯制药集团不仅是一家商业公司,更是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道格拉斯家族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新西兰本地资助多家医疗机构和基金组织,包括:新西兰星船儿童医院、新西兰青光眼基金会、儿童健康研究基金会、新西兰乐施会和奥克兰Trust Stadium大型体育馆等,深受新西兰政府和当地人民喜爱。2018通过天猫全球商店对中国春晖儿童基金会捐赠,捐赠指定产品的每个在线销售交易中0.3%的金额,帮助“春晖妈妈”为8000名左右的孤儿提供专业的抚育,助力他们充分发挥出最大潜能,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道格拉斯制药作为新西兰领先的制药企业,旗下专业保健品牌科立纯十分感谢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青睐,品牌也将不负使命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健康产品和消费体验,以更好的服务姿态关爱和守护中国消费者的健康。而新西兰道格拉斯制药,会继续积极牵手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潜心钻研,带来更具科技含量,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健康产品,让中国女性与世界接轨,创造中国女性养身保健新时尚。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