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长期吃素会怎么样呢?

过敏菌阅读(704)

长期吃素,究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是有害?是有益?不少社会人士及素食家们对此问题非常关心。特别是近年来,血管硬化问题严重地威胁了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在许多国家因血管硬化而引起的心脏血管及脑血管病变,年年被列为首要的死亡原因。在造成血管硬化的诸多因素,如血脂增高、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紧张、抽烟、内分泌及维他命不平衡等,多吃动物性脂肪为主要因素。这么说来,吃素究竟对血管硬化有无预防及治疗的效果?长期素食对身体健康有何影响呢?医学科学家提出了十多年来极有学术价值的调查结果。

他们运用血液自动分析器、蛋白质电气泳动器、同位素测定器、心电图、X光、眼底镜等现代医学仪器和方法,从多角度来分析长期素食对人体的影响。调查普及各地几十处地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接受调查的一共有394人,他们的吃素时间从一年以上,最长达七十二年不等。非素食者血蛋白平均6.1—11克,素食者则6.6-8.8克。以最新仪器“电气流动法”测试,也证实素食者血蛋白完全正常,且比非素食者更平和稳定。

首先看素食者每日所摄取的食物营养是否适合现代营养标准?调查结果显示,其总热量、脂肪、醣质、磷质、维他命A、C皆比标准量多。少于标量者为蛋白质、钙质、铁分、维他命B、菸酸,但是比标准量少的这五项,就是非吃素的中国人,也有相似的倾向。此与中国人食物的质量及嗜好有密切关系,并非吃素者独有的现象。

长期不吃动物性食物会不会引起贫血呢?对此问题,科学家也由多方面加以求证。从血液成份中与贫血有关的红血球数及血红素的检查中,发现吃素者的平均值与非吃素者非常接近,且患贫血的比率也不比一般非吃素者高。通常有人觉得,吃素者皮肤颜色显得略黄,但这并非因贫血而引起的。

维他命B是为身体造血不可缺的重要成份,其供应通常靠动物性食物为主。从植物性食物中,人类很少能得到其所需的维他命B,因此理论上来说,不吃动物性食物会发生维他命B的缺乏,而维他命B的缺乏又有导致巨红芽球性贫血的可能。在调查中,长期吃素的人血中维他命B量降低者占70%。但是患贫血的概念在两者之间却是几乎相同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吃素食对成年人利益多多,特别是对中年人及有动脉硬化倾向的人,非常有益。


文章参考自:《搜狐健康——长期吃素的“副作用”——科学家的惊人发现》

肠道菌与代谢

过敏菌阅读(729)

我们吃饭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填报自己的肚子,同时还养活了肠道中不计其数的肠道菌群。在过去的15年中,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改变人们的各种健康问题,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甚至上升到神经系统中,与抑郁密切相关。


因此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蓬勃发展,不少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稳态失衡是影响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药物代谢、药物药效/毒性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已成为当今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极其重要的热点领域。


而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基于高通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机体内源性整体代谢变化与规律的重要组学技术,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相关的菌群代谢物的检测,清晰的反映肠道菌“功能”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


基于16S rDNA测序的肠道菌多样性分析与代谢组学相结合,成为从肠道菌“结构”与“功能”两个方面全面探索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药物代谢/药效的关系研究的关键策略。


“肠道菌与代谢”主题不仅在国际学术论文发表上表现强劲,近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也节节攀升。从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肠道微生物研究可见相关立项近50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10年内将推出肥胖个性化治疗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们研究了肠道环境对脂肪加工和分配的作用,他们分析了500对双胞胎的粪便排泄物(粪便含有肠道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以建立肠道如何控制和分配脂肪全局总览。他们还评估了有多少活动是遗传的,多少由环境因素决定。


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夹在在粪便中,简称“粪便代谢产物”中仅有17.9%可归因为遗传因素,67.7%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是人的日常饮食。


这意味着,肠道活动和脂肪分配受饮食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这一新知识带领我们从一个新角度看待肠道环境改变和对抗肥胖挑战,肠道微生物和饮食可变为有的放矢的调控因素。这非常令人兴奋,因为面对先天腹部脂肪堆积风险,无需改变遗传基因,只需从肠道微生物下手,利用益生菌、药物或高纤维饮食进行精准指导。


葡萄糖、脂肪代谢异常与先天免疫-肠道细菌互作

在肠道,消化道细胞使用先天免疫途径对有害细菌做出反应,而另外一些被称为肠内分泌细胞的肠道细胞则利用同样的途径(IMD)对有益细菌做出反应,该途径关系到机体根据饮食和肠道环境微调全身的新陈代谢。


研究人员指出,肠内分泌细胞的先天免疫途径激活还涉及果蝇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当该途径被失活后,果蝇生长发育迟缓,饲喂果蝇乙酸酯或直接重新激活先天免疫途径,可以使果蝇再次生长!


肠道微生物失衡与肥胖有关,而有时又会导致营养不良。由于乙酸酯需要通过发酵产生,Watnick和同事推测,吃更多的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高乙酸酯水平,促进良好的新陈代谢。这些食物可能有助于抵消因抗生素引起的肠道细菌失衡。这一观点与中医“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等理论不谋而合。


文章参考自:《神奇的肠道菌群 详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年来热点:肠道菌与代谢—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8-9/201895170438388.htm》

膳食纤维如何影响肠道菌群

过敏菌阅读(1250)

上集我们说到魏璎珞(膳食纤维)进入皇帝(人体)后宫(肠道菌群),在这里她认识到了富察皇后(有益菌)和高贵妃(有害菌)。魏璎珞(膳食纤维)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自己任务,也开始在这里利用自己的属性(帮助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生长)来一步一步的与富察皇后(有益)合作,两者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富察皇后(有益菌)慢慢打压高贵妃(有害菌)的势力范围和人员数量。(膳食纤维是有益菌的食物来源,帮助益生菌数量上的增加。)

 

魏璎珞(膳食纤维)进入后宫(肠道菌群)后小心行事,她看看清楚哪方值得她去帮助,哪方不值得,谁对自己有恶意,谁对自己友好。每每在遇到危机时候聪明也大胆的行事,让她将困难转变为上升的台阶。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膳食纤维在进入人体后也是先由一开始的爹不亲,妈不疼慢慢发现有益菌更值得自己帮助,同时也是她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任务。首先膳食纤维自身会在肠道菌群中分解,形成人体可以吸收的短链脂肪酸


奇善元小课堂

短链脂肪酸:包括甲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被后肠迅速吸收后,既储存了能量又降低了渗透压。


其次她也是有益菌的食物来源,帮助人体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数量慢慢提高,不会相对于有害菌处于劣势地位。使人体菌群达到有害菌有益菌 条件致病菌 三者相互均衡,不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效果。

 

魏璎珞(膳食纤维)和富察皇后(有益菌)为了破解高贵妃(有害菌)在后宫的乱来导致的一系列麻烦,两人一直不停的合作着一个一个的挫败高贵妃的计划。这其中包括 糖尿病 降血糖 降血脂 肥胖 癌症 心血糖疾病 肠道炎症 癌症等等。后续将会一个一个将魏璎珞(膳食纤维)和富察皇后(有益菌)挫败高贵妃(有害菌)计划的故事转告给大家。

图片源自网络侵立删

婴儿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的三次宝贵机会

过敏菌阅读(548)

当胎儿出生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是受什么因素控制的?有益菌通过那些途径才能最早进入宝宝的身体?

新生儿肠道是个开放的系统,谁先进来,谁先立足。如果有益菌先进来,并成为优势菌,一个健康的肠道菌群的建立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条件致病菌先入为主,后面就很麻烦了。因此,出生后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往往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新生儿肠道有氧气,只有耐氧的细菌才能立足,因此,能在新生儿肠道定居的有益菌是所谓的类似先锋植物的细菌。这些细菌基本都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它们是能耐氧的有益菌。

第一个机会在妈妈的产道里。

为了新生儿肠道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这些先锋细菌,健康孕妇的产道里会分泌大量糖原,刺激乳酸杆菌的生长。当新生儿从产道经过时,全身会涂满有益菌,口腔里自然会有先锋有益菌细菌抢先进入。

第二个机会在妈妈的乳汁中。

产妇的初乳里也是有先锋有益菌的,而且有每升10–15克的天然益生元可以使先锋有益菌迅速生长,占满生态位,不给条件致病菌太多立足之地。

第三个机会在妈妈的皮肤上。

产道、乳汁中的一些细菌会掉落在妈妈的皮肤上。因此,和妈妈的亲密接触也是宝宝获得有益肠道细菌的一个重要途径。

先锋有益菌就这样是从妈妈的产道,初乳和皮肤等部位第一时间进入新生儿肠道的。祖祖辈辈这么传下来,有益菌与人共同进化。不同的家族就有了最适合自己的有益菌。

当先锋有益菌占领肠道以后,会有少量兼性厌氧菌例如大肠杆菌进入,它们会迅速消耗氧气,使肠道成为厌氧环境。这时候,各类厌氧菌开始进入肠道定植,细菌种类越来越丰富。到断奶后,随着固体食物的增加,肠道细菌种类更加丰富,并且基本稳定下来,免疫系统会对这些细菌产生耐受,将其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接受下来,形成了每个人特有的肠道菌群结构。到大约3岁时,菌群成熟,免疫系统也成熟,人体与菌群进入长期相持平衡的状态,维护人体的健康。

但如果剖腹产,孩子就失去了第一时间得到有益菌的机会。如果再没有母乳喂养,第二次接菌的机会也没有了。如果妈妈再不把孩子抱在裸露的皮肤上,而是由月嫂或其他人代劳,孩子第三次接菌的机会也没有了。

更为糟糕的是,孩子不仅接二连三失去了接触有益菌的机会,反而却让条件致病菌进入肠道先定植的风险大大提高。条件致病菌定植的肠道,容易出现感染,导致腹泻,发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使用抗生素,这样良好的菌群就更无法建立起来了。3岁以前没能把菌群建立好,一辈子的健康就埋下了祸根,过敏,哮喘,肥胖,糖尿病的风险都会大大升高。

因此,剖腹产对新生儿健康的危害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有可能使一个家族永远失去最适合这个家族遗传背景的先锋有益菌,再也找不回来了!北欧有的医院对不得不做剖腹产的新生儿,会用棉试子搽一下妈妈的产道,再在新生儿嘴里搽一下,起到接种先锋有益菌的作用。当然,如果妈妈本身身体不好,产道有病,例如阴道炎之类的,这么做就适得其反。

怀孕的准妈妈们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调好,让各个部位的菌群都进入最佳状态,严阵以待,使有益菌第一时间进入宝宝的肠道,为一个繁茂,健康的肠道森林的建立奠定基础,成为孩子一辈子健康的基础。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右上角分享更多朋友;

如果喜本微信号,搜微信号microbio_zhao或点击标题下方“菌群老”予以关注,或直接下面的二维码也行:

益生菌是如何预防儿童湿疹的

过敏菌阅读(825)

湿疹是特异性皮炎,是一种慢性、长期、反复发作的皮肤表现。湿疹一般会先出现在脸部和耳后,表面粗糙,发红,会有脱屑和渗出液等症状。

寻找过敏原

湿疹主要是过敏造成的,只有发现过敏原,及时停掉,并坚持至少6个月完全不接触过敏原,才能有效治疗湿疹。想要明确过敏原往往需要去医院通过血液化验,但是6个月之内的宝宝即便通过血液化验也很难检测出。所以还是需要家长平时多留心观察,宝宝的衣服和直接接触皮肤的物品尽管选择全棉、质地柔软的,产品等级要选择B类及以上,最好是A类;牙胶、摇铃之类的玩具,也最好选择有品牌、品质有保障的。

服用益生菌

年龄越小,湿疹与食物过敏的关系越大,尤其是小婴儿,湿疹多是由于乳蛋白过敏所致,所以给宝宝服用益生菌可是改善肠道吸收,促进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成熟,对预防宝宝湿疹有一定的作用。

ALLER-5益生菌

协和益生,新华联协和研发,有着30多年的过敏经验,精心研发,专利产品,有效针对儿童湿疹。

ALLER-5

一项105位孕妇(本人或胎儿生父曾被诊断为过敏性哮喘,鼻炎或湿疹)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分娩前2-5周每日服用含有鼠李唐乳杆菌HN001益生菌膳食补充剂,连续服用至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从出生服用至2岁,并在2,4,6岁时分别检测湿疹发生率。

结果表明:经HN001干预后,幼儿2岁时遗传过敏性湿疹症状显著减轻,湿疹发病率降低了49%,4年内减低鼻炎与红眼病患病风险62%,6年累计减低湿疹发生率44%;仅在生命前2年补充HN001,对湿疹预防作用可延续到6岁。

结论:HN001对6岁时高危婴幼儿湿疹和鼻炎的发展以及可能的特英性致敏作用方面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ALLER-5包含了

鼠李唐乳杆菌HN001

乳双歧杆菌Bi-07

嗜酸性乳杆菌 NCFM+Bi-04

罗伊氏乳杆菌GL-104

副干酪乳杆菌Lpc-37

5种益生菌,专门针对儿童湿疹。

湿疹应该怎么治疗

过敏菌阅读(591)

人体内部的病症往往跟体内环境失衡引起,而体内环境失衡往往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尽管我们都知道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但目前医学界对于湿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治疗湿疹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帕芙欧珍肤膏的出现为广大湿疹同胞带来了希望,帕芙欧珍肤膏提取天然植物精华,修复受损肌肤温和不刺激,一抹抹平肌肤问题,针对湿疹这一顽疾,坚持使用半月即可痊愈。

湿疹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等3种。其中,急性湿疹皮疹呈多形性,为红斑基础上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搔抓后出现糜烂、渗出。而亚急性湿疹则是在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适当处理后时间较久发展而来的,皮损的表现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可能出现轻度浸润。

其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细心留意,找到过问题所在。另外湿疹患者衣服不宜含有毛及化纤等制品,衣被也不宜过暖;患者要避免用热水洗烫,或过多使用肥皂、清洁剂、化妆品;冬季淋浴不宜过勤,注意保持皮肤润泽,保护皮肤屏障功能,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需外用保湿剂。此外,为了防止过度搔抓引发感染,患者应剪短指甲避免抓挠患处。在饮食方面,湿疹患者忌吃海鲜、辣椒、酒、浓茶、咖啡、牛羊肉、芒果、菠萝等食物。调节好自身情绪避免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充足,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

鼠李糖乳杆菌HN001:调节微生态平衡,针对过敏湿疹

鼠李糖乳杆菌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多的益生菌菌株,肠道黏着率高,定植能力强,对平衡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起到调节免疫功能的积极作用。鼠李糖乳杆菌HN001可以通过增加IgA和TGF-β含量,有效控制婴幼儿湿疹以及遗传性过敏症的发展,降低并防止宝宝过敏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便秘与腹泻

过敏菌阅读(871)

便秘腹泻是由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排泄的两个极端症状。前者是肠道内的废物排泄困难,粪便非常干燥和坚硬。后者是粪便的水分增加至85%以上,呈泥状或水状,排泄不止。虽然病症正好相反,但两者所带来的苦恼是不相上下的。有人形容“便秘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腹泻则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可是也侧面反映了患者的痛苦与煎熬。

便秘

便秘按症状分类可分成急性和慢性便秘,按病因分类可分成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是由于肠道结构异常改变所引起的。功能性便秘,即所谓暂时的便秘,它主要与生活规律的改变、情绪、饮食等环境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由燥热内结、气机郁滞、津液不足和脾肾虚寒所引起。

便秘的早期症状一般很少出现疼痛,然而当这种便秘转变成习惯性便秘时,各种症状就会相继出现,如头痛、肩疼、食欲不振、气胀、放屁、痤疮、皮肤干燥等。严重时由于肠内高压会使憩室胀开,过度用力排出硬便,还会引起痔疮,血压上升,甚至昏迷。便秘造成肠道毒物的累积,长期排不出去,毒物就会随血液进入各种器官,造成损害,还可能进入脑中,影响脑功能。长期下去,致癌物作用发生癌变。

便秘大部分是因为缺少膳食纤维而引起的。最好的办法对付便秘,就是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量。其它如缺乏液体或机体失水也会引起便秘。提醒大家,应该从原因下手解决:补足液体(多喝水)会帮助你减轻和解除便秘。一些人用泻药来对抗便秘却使得自己的病情加重,便秘越来越频繁。服用一些药物特别是止疼的处方药也会引起便秘。有时候,我们也不能找出便秘的原因。对于一些人来说,摄入足量的膳食纤维和液体也对便秘无济于事。

这时就该益生菌上场了。

益生菌是活的细菌。它们是可以天然存活于人体胃肠道中的细菌。这些细菌为人体做了很多事情。它们帮助梳理消化道,当然能对便秘起作用。益生菌可以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这样胃肠道就能更加出色地完成消化任务。如果食物被更有效地消化,便秘当然没有存在的道理了。

腹泻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于夏秋二季。慢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中医将腹泻归为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和脾肾阳虚。感染性腹泻(包括旅行者腹泻)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最常见的几种腹泻。最常见的腹泻由进食不洁的食物、饮食改变或不当、食物过敏、小腹受凉、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引起。

急性腹泻可以使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造成人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和酸碱代谢紊乱,可以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的病例还可由于血容量的减少而出现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昏迷。不论哪种原因引起的腹泻都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后果,慢性食物中毒可损害脏器功能,细菌或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腹泻可引起肌体脱水及电解质失衡。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还可因为腹泻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有的甚至诱发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等疾病。

某些益生菌可以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创造出一个不利于有害病毒和细菌存在的环境,来预防和治疗感染性腹泻。益生菌产生乙酸、乳酸等有机酸能降低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产生过氧化氢、细菌素、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等抗菌物质,对病原微生物的黏附生长有抑制作用;益生菌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的紧密结合形成微生物膜,防止了致病菌的黏附定植。

益生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适应葡萄糖缺陷环境分子机制

过敏菌阅读(1004)

2014年起,以Lactobacllus plantarum P-8为例进行了40个月的适应性进化研究,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完成了1000代、2000代、3000代、4000代、5000代、6000代、7000代和8000代适应性菌株的比较分析。被置于葡萄糖限制性培养基后,Lactobacllus plantarum P-8平均相对适应性显著高于(P<0.05)常规培养基,适应性突变积累的速度更快(P<0.05)。在整个进化历程中,相对适应性在1000代-3000代增幅较大,3000代-7000代增幅减弱趋于平缓,开始进入平台期。从突变位点的功能分布来看,大部分位点富集于(P<0.05)氨基糖、核苷酸糖及糖酵解代谢途径。

比较蛋白质学研究发现,在适应葡萄糖限制性环境过程中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采用改变细胞壁结构、提升碳水化合物代谢效率、增加氨基酸积累等多种行为方式提高自身存活率。有趣的是,菌株棉籽糖代谢关键蛋白肌醇脱氢酶表达伴有周期性波动现象,这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适应性菌株棉籽糖代谢速率周期性提高的理化实验结果一致。倘若将快速代谢棉籽糖和肌醇的适应性菌群称为“兔子菌”,普通适应性菌群称为“乌龟菌”,这一进化中的“物种特异性龟兔赛跑现象”表明突变频率低的菌群适应性更强。 上述研究成果“Genomic resequencing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es elucidate the survival mechanisms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 in a long-term glucose-limited experiment.”已于2018年3月发表于《Journal of Proteomics》。

来自肠道激素对褐色脂肪的作用

过敏菌阅读(817)

    来自德国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体内,所谓的“褐色”脂肪与小鼠的肠激素分泌素相互作用,在进食期间向大脑传递饱腹感信号。该研究于11月15日发表在《Cell》上,它加强了我们对长期以来被怀疑的褐色脂肪组织(BAT)作用的理解。BAT是一种脂肪组织,它能在动物感觉寒冷的时候产生热量,控制食物摄取。

    该研究第一作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分子营养医学主席Martin Klingenspor说:“我们证明了肠道、大脑与褐色脂肪组织之间的联系,发现了这个控制能量平衡的复杂调节系统过去不为人知的一面。过去认为褐色脂肪只是一种加热器官的观点应该得到纠正,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它在控制饥饿和饱腹感方面的作用。”

    在进食期间,肠道激素编码的信号会通过血液或在小肠中被激活的神经到达大脑。Klingenspor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分泌素这种肠道激素(于1902年被首次发现,能够刺激胰腺分泌碳酸氢盐以帮助肠道中和酸性物质和消化大量的营养素)在饱腹感中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

    在他们的研究中,注射分泌素的小鼠的食欲被抑制了。对小鼠注射分泌素还能够使BAT产生的热量增多。然而,具有灭活褐色脂肪组织的小鼠在注射激素时并没有经历相同的食欲抑制,这表明分泌素对BAT的作用导致了饱腹感。

    除了研究分泌素对小鼠褐色脂肪的影响,他们还测量了17名人类志愿者的分泌素水平。在芬兰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试了志愿者们在整夜禁食的情况下和餐后30至40分钟时血液中的褐色脂肪组织耗氧量和脂肪酸摄入情况。研究人员发现,血液中的分泌素水平更高与褐色脂肪代谢活性更强之间存在相关性。

    Klingenspor说,在未来,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分泌素与褐色脂肪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食用特定的食物来刺激分泌素的产生。他说:“任何激活褐色脂肪生热作用的刺激源都可能诱发饱腹感。分泌素对营养素很敏感,因此食用正确的开胃菜有助于促进饱腹感,从而减少饭量和热量摄入。”

    他相信,褐色脂肪在控制饥饿和饱腹感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它非常适合作为肥胖治疗研究的新靶标。通过分泌素靶向褐色脂肪为治疗肥胖和代谢疾病的营养学和药理学干预手段带来了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应用蛋白质组学分析干酪乳杆菌Zhang在阿莫西林环境中的菌株适应

过敏菌阅读(822)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 casei Zhang)是一株从传统发酵乳制品酸马奶中分离出的益生菌,对胆盐和酸等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环境胁迫。益生菌也常常会面临抗生素环境胁迫的考验。

    本研究以前期L. casei Zhang在阿莫西林环境适应性进化实验为基础,选取具有阿莫西林耐药性的进化菌株(L. casei Zhang-A-600)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进化菌株及其亲本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了两株菌的差异蛋白表达谱;在此基础上,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对选取的关键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L. casei Zhang-A-600与亲本菌株的生长情况完全不同,其活菌数、OD600值的增长速率远高于亲本菌株,且生长速率更快;

    (2)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菌株L. casei Zhang-A-600中共筛选出72个差异蛋白,其中38个蛋白显著上调表达(差异倍数>2倍,P<0.05),34个蛋白显著下调表达(差异倍数<-2倍,P<0.05)。将差异蛋白与COG和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及代谢通路注释发现,差异显著蛋白主要是应激蛋白以及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核苷酸的转运和代谢相关的蛋白;

    蛋白质组学是破解益生菌适应性进化分子规律的有力工具。本研究从蛋白质水平探究了益生菌在抗生素环境下的适应性分子机制,为以后利用代谢工程策略选育优良的抗逆菌株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daptive Amoxicillin Resistance of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 by Proteomic Analysis”已于2018年8月被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 4.019)接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