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皮肤病。在育儿讲堂上,儿科大夫们被家长问及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如何对付婴儿湿疹。
湿疹就像是个顽固不化的敌人,一旦出现了,就会反反复复骚扰宝宝,让宝宝瘙痒难忍,严重影响宝宝的睡眠和生长发育。看着宝宝自己用小手抓出一道道血痂,新妈妈们会非常心疼和紧张不安。
益生菌帮您解决烦恼——即可预防又可治疗。
一篇发表在 Epidemiology of Allergic Disease 的研究论文中, 取105位新西兰惠林顿及奥克兰地区的孕妇入组,其孕妇本人或胎儿的生父曾被诊断为哮喘、过敏性鼻炎或者湿疹。 对105位孕妇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在分娩前2-5周每天服用含益生菌的膳食补充剂,连续服用至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则连续服用至2岁。
评估指标:湿疹评估:用SPT法评估皮疹情况;
临床研究结果—益生菌增加母乳免疫球蛋白(IgA)的含量 ;益生菌提高母乳(生长因子)TGF-b1的含量 ,停服HN001™两年后,仍有效降低湿疹发生率 。
结论:HN001降低过敏性湿疹发生率 。
协和益生ALLER-5,走在前列,脱颖而出,产品中包含了专门针对过敏性湿疹的鼠李唐乳杆菌HN001。给广大患儿带来福音。
过敏性湿疹预防与治疗
过敏性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多形性皮疹,倾向渗出,对称分布,自觉剧烈搔痒,病情易反复,可多年不愈。 过敏性湿疹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因素有关。
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都有可能出现差异。除饮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及体表的细菌、真菌感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引起过敏性湿疹的常见外部原因。体内的病灶,如扁桃体炎、胆囊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状况的改变,如月经时期、妊娠时期等,都有可能成为引起过敏性湿疹的主要内部原因。 过敏性湿疹原因
1.外界因素
如化学制剂、化妆品、香料、染料、清洁剂、动物毒素、蛋类、鱼虾及牛奶等异性蛋白、花粉、尘埃、细菌感染、日晒、寒冷、搔抓等。
2.体内因素 过敏性体质,代谢、内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静脉曲张,多汗,皮肤干燥等。 湿疹发病机理
是在复杂的体内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基础上所致的迟发性变态反应。但有些湿疹则与变态反应无关。患者反应性的改变,常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些还不清楚,尚有待今后研究。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身体虚弱,脾为湿因,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风邪、湿邪、热邪、血虚、虫淫等为致病的主要原因,紫菊膏治疗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治愈之功效,良好的药效得到了患者九成以上的佐证,随着国家对中医的大力支持,现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就可以查到相关信息。
(1)湿热并盛型:法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加减。热盛加生石膏、白茅根,毒热盛时加大青叶,大便燥结加大黄。亦可服用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
(2)脾虚湿盛型:法宜健脾燥湿、养血润肤。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湿盛渗出多时加萆薢、车前子,有热象舌苔黄、脉滑者去苍术、桂枝,加茵陈、黄柏、滑石。也可服除湿丸。 (3)血虚风燥型:法宜养血疏风、除湿润燥。方用消风散或四物消风散加减,湿盛者加车前子、泽泻,痒甚者加蒺藜、苦参。亦可服养血安神丸配秦艽丸合用。 (4)针刺疗法:可针刺曲池、足三里、血海、委中等穴。耳针可取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等穴。 注意事项:
1、注意皮肤卫生,勤剪指甲,避免搔抓及肥皂、热水烫洗;内衣应全棉,勿过度保暖。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3、要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生活有良好的作息习惯。
湿疹预防详情:
1、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如花粉,灰尘,香水,动物毛发等。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
3、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
4、尽量不要骚抓痒处以免二次感染,造成重度皮损。
5、穿棉质衣服:棉质的衣服比较柔软,不会引起皮肤瘙痒,应避免合成的衣料以及紧身衣物,这些衣物不但粘身体,而且可能会导致皮肤发痒。
6、避免快速的温度变化:快速的温度变化可能是引起湿疹的原因。
过敏性湿疹怎么治疗
1.传统的治疗方法
激素类,抗组胺类,炎症类药物治疗,但这类药物只能一时的缓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针对性治疗
治疗顽固性湿疹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过敏原,针对性的治疗。
3.物理疗法
先取一个马铃薯并且将其清洗干净去皮,之后再将马铃薯磨成泥状并且涂抹在湿疹部位,并用纱布进行包扎好。三天换一次,可以很有的治疗湿疹哦。
4.中药治疗
(1)黄柏面30克,寒水石面15克,青黛面3克。将药物用香油调涂患处,每日搽2次。
(2)黄连30克,枯矾15克。将药物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配成软膏外涂患处。
饮食改善
1、瓜皮薏米粥
[原料]冬瓜皮、薏米各30克,车前草15克。[做法]将冬瓜皮、薏米、车前草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每天1剂,连服7~10剂为1疗程。[功效]健脾,利湿,行水。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湿疹。2、荷花糯米粥
2.荷花糯米粥
[原料]荷花5朵,糯米100克,冰糖20克。
[做法]荷花用清水漂净,糯米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熬粥,粥将熟入冰糖、荷花,稍煮即可。每日早、晚分2次服食,连用5~7日。[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热型湿疹。
3、绿豆百合苡仁汤
[原料]绿豆30克,百合30克,苡仁15克、芡实15克、淮山药15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绿豆、百合芡实、淮山药一起下锅,量,烂熟后,加冰糖即成分2次服完,连服数日年日[功效]清热解毒,湿。适用于牌虚湿盛型湿修淡,舌苔腻者。 ,4、海带瓜片汤[原料]冬瓜250克,水复。带100克,紫莱15克,黄酒、油、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做法]将冬瓜去皮、切片,瓜皮备用。用瓜皮、瓜片同务汤,弃瓜皮,加入海带丝,煮满2分钟,调入黄酒、精盐、普油、先精后,倒入盛放紫菜的汤碗内,淋上麻油。佐餐食。[功效]清热护肤,祛湿上痒。适用于湿疹、荨麻疹等。
益生菌与富贵病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我们吃的明显变好了。但工业化的方式使我们改变了以往对天然食物的膳食习惯。同时环境污染使我们的食物或多或少受到污染。各种食物越来越精细,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广泛生产,各种添加剂的使用和毒素的不断富集,再加上缺乏运动和不良习惯的产生,我们的身体尤其是血管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现代富贵病逼近我们的生活,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典型症状为基础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以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杀手。
益生菌作为肠道的清道夫,首先从主要营养吸收源头—肠道为我们合理调配各种营养物质,清理体内垃圾。人体食入食物后,营养物质一般经过以下流程:肠道消化吸收—肝脏解毒—血液循环—各器官吸收。所以肠道是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肠内益生菌就属于巡查的。让我们来看看益生菌是如何对付各种富贵病的。
益生菌与高胆固醇
胆固醇是一种类脂。适量的胆固醇对维持细胞膜的组成及功能,类固醇激素、胆汁酸的形成和维生素D3的合成有着重要的功能。然而过量的胆固醇可能会诱发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等慢性疾病。每年有50多万美国人死于冠心病引发的突发心脏病。 当血液中存在过高的胆固醇时,它们随着血液循环会不断沉积在血管壁上,在血清纤维蛋白的作用下,使血管变窄,减慢了血液流动速度,甚至可能堵塞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阻塞逐渐会使动脉血管失去弹性变得坚硬,血压升高,血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很好到达需要的部位。最终引发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的硬化)。 近年来,人们降低胆固醇的主要方法是从胆固醇的运输机制出发的,即降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LDL-C是从全身向血液运输胆固醇的脂蛋白,而HDL-C是从血液向全身运输胆固醇的脂蛋白。降低了LDL-C,即减少了全身向血液运输的胆固醇,血中胆固醇就会减少。同理升高HDL-C,血中胆固醇也会减少。 还有一个用药矛盾。市场上有很多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但它们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PDR警告孕妇和患有肝病和肾病的人避免使用降胆固醇药物。即使是在健康人身上,这些药物也常常会引起腹痛、过敏反应、情绪失衡、头发脱落、视力改变、头痛、喉痛和肌肉退化。某些病人服用这些药物后会有阳痿和性欲降低。 这时益生菌疗法凸显出优点。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都证明了益生菌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在非洲的一些部落调查发现,人们长期大量服用乳酸菌发酵奶,血清胆固醇含量明显低于一般人群。一般认为益生菌使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降低胆固醇。首先,益生菌干扰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这种作用在大量益生菌存在时效果明显。其次,益生菌可以直接同化吸收胆固醇。将益生菌置于高胆固醇培养基中生长时胆固醇含量降低。这种机制在此试验中得到证实。第三,益生菌产生了可以影响系统血脂水平的代谢物。益生菌产生的胆盐水解酶促进了胆固醇与胆酸的沉淀。减少了胆固醇进入血液的机会。 瑞典的一项研究中,30名受试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每天食入每毫升含5000万个活性乳杆菌的200毫升的果汁,另一组饮用不含益生菌的果汁。六周后,第一组人的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纤维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而作为对照的另一组无明显变化。
益生菌与高血压
益生菌除了可以通过降低由高胆固醇引起的高血压外,益生菌代谢物的降血压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一种是降血压肽。这种主要发现于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的短肽也叫活性 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血管紧张素II能有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的作用,ACE 抑制剂的原理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从而改善血液流动和血压。目前经过实验验证作用显著的这种活性三肽有VPP(缬氨酸-脯氨酸-脯氨酸)和IPP(异亮氨酸-脯氨酸-脯氨酸)。 另一种GABA(γ-氨基丁酸)也在发酵乳中存在。γ-氨基丁酸,是一种非蛋白质组成的天然氨基酸,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脑、脊髓中,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应用于肝昏迷及脑代谢障碍。还可抗精神不安,对高血压也有改善作用。 研究表明,GABA属于强神经抑制性氨基酸,如果人体内合成或外援补充GABA,就能起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降低血压作用。GABA是人体大脑神经系统最安全的镇定剂(因此具安眠、抗焦虑、抗忧郁等功效),GABA可以抑制或阻断神经细胞过度兴奋,因此可让的身心状态宁静、平和及放松下来。 日本东京医院的心血管中心在对39位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含有某益生菌发酵产生的GABA乳饮料后,测定了它们的血压变化。当GABA含量达到0.5mg/kg时,可显著降低血压。 因此,含有这些活性物质的益生菌酸奶可以作为高血压的食疗剂。
益生菌与高血糖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浓度称为血糖。正常情况下,血糖是经常变化的,特别是在饭后,血糖通常会上升。健康人在饭后血糖上升时,胰腺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吸收,使其作为热量而消耗。因此,饭后一小时左右,血糖开始下降,饭后两小时基本就能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摄入过多的糖分,无法消耗的葡萄糖就会留在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需要大量胰岛素促进吸收,长期下去胰腺会疲劳以至功能衰退,逐渐变得无法顺利地分泌胰岛素。于是血糖升高,在空腹或者吃饭两小时后仍然居高不下,形成高血糖状态,血液因而变得黏稠,易于凝固。无数的医学科学研究资料都一再表明:高血糖是一种有毒物质。它会使红细胞失去柔韧性而变硬,阻塞细小的血管,诱发血栓。在血管中与蛋白结合成糖化蛋白,使蛋白丧失功能,使血管受伤,易引发动脉硬化。持续高血糖就会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DM,Diabetes Mellitus)一词是描述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它分为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Ⅱ型(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两种。Ⅰ型是由于自身免疫机能发生异常,胰岛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几乎无法分泌而产生的。Ⅱ型是因生活习惯和易患糖尿病的体质造成胰岛功能的低下和不足而产生的。95%的糖尿病是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只占少数。统计显示,我国的糖尿病人有4000多万,国家在这方面负担很重。 益生菌对糖尿病是有办法的。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措施,无论病情轻重,无论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均应长期坚持饮食控制。益生菌作为一种饮食疗法,具有很多优越性。首先,作为一般细菌最喜欢的物质,葡萄糖也会优先被粘膜上的益生菌利用。益生菌减少了葡萄糖的吸收。有大量的益生菌存在时,作用会非常明显。其次,当摄入大量益生菌时,益生菌回和肠内有害菌发生激战,需要身体供给益生菌大量“优质军粮”——葡萄糖,这主要靠血液来输送,从而加速葡萄糖的代谢。第三,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机能发生异常而导致胰岛细胞被破坏引起的。益生菌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可以防止免疫亢进带来对胰岛细胞的损坏。第四,益生菌可以预防和减轻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动物实验发现,肠道菌群数量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当血糖值偏高时(>20mmol/L,小鼠),肠道内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减少。 目前研究已证实,肠道内的类杆菌、乳酸杆菌与血糖高低关系密切,而厌氧菌群可以调控人体PPARg受体的转运和活性,该受体与胰岛素抵抗和II型糖尿病关系密切。
植物乳杆菌P9—一株具有有机磷农药降解活性的益生菌
植物乳杆菌P9(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9,L. plantarum P9)是从121株L. plantarum中筛选出的具有优良有机磷农药降解作用的益生菌。体外评估发现其对甲拌磷、乐果和氧化乐果降解率分别为(35.52±0.50)%、(14.00±2.97)%和(11.37±1.42)%(图1)。L. plantarum P9分离自巴彦淖尔市自然发酵酸粥中(图2),对胃肠消化液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能够以活的形态进入人体肠道,发挥其健康功效。L. plantarum P9在pH2.5的人工胃液中消化3小时(存活率62.97%)后继续在pH8.0的人工肠液中消化11小时,其存活率高达89.01%(图3)。
动物模型评价发现L. plantarum P9能改善由甲拌磷引起的大鼠血液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减轻农药毒害作用(图4)。目前该菌株已在开封市杞县地区开展了高频率使用农药的共70名志愿者参与的人体实验,评价P9对人体内农药残留的排解效果。
采用PacBio SMRT RSII第三代测序平台对 L. plantarum P9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其基因组长度3,048,890bp,GC含量44.29%,携带4个质粒。染色体基因组含有2880个编码基因,19个rRNA基因和72个tRNA基因;质粒含有210个编码基因。
L. plantarum P9前期体外筛选研究 “Screening for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that possess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degrading activity and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phorate degradation. Frontier in Microbiology, DOI: 10.3389/fmicb.2018.02048. (IF: 4.019) 已发表。
张和平+魏泓+徐健:肠道菌群可能引发乳腺炎
| 原标题:奶牛到小鼠的粪菌移植提示肠道微生物组是导致乳腺炎的一个原因
① 给无菌小鼠移植乳腺炎奶牛的粪便菌群,可引起小鼠乳腺炎症状,以及血清、脾脏和结肠中的炎症,而移植健康奶牛的粪菌无此作用; ② 补充干酪乳杆菌,可减轻移植患病奶牛粪菌的小鼠的乳腺炎症状;③ 益生菌未显著改变受体中失调的肠道菌群,但改变了菌群功能,与健康和乳腺炎菌群的均有区别; ④ 虽然奶牛与小鼠的乳腺炎症状一致,但二者肠道菌群中乳腺炎相关细菌或功能标志物的共性较少; ⑤ 健康与患病奶牛的肠道菌群差异,在受体小鼠中被放大。
Cow-to-mouse fecal transplantations suggest intestinal microbiome as one cause of mastitis
DOI: 10.1186/s40168-018-0578-1 Abstract: BACKGROUND Mastitis, which affects nearly all lactating mammals including human, is generally thought to be caused by local infection of the mammary glands. For treatment, antibiotics are commonly prescribed, which however are of concern in both treatment efficacy and neonate safety. Here, using bovine mastitis which is the most costly disease in the dairy industry as a model, we showed that intestinal microbiota alone can lead to mastitis. RESULTS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from mastitis, but not healthy cows, to germ-free (GF) mice resulted in mastitis symptoms in mammary gland and inflammations in serum, spleen, and colon. Probiotic intake in parallel with FMT from diseased cows led to relieved mastitis symptoms in mice, by shifting the murine intestinal microbiota to a state that is functionally distinct from either healthy or diseased microbiota yet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the latter. Despite conservation in mastitis symptoms, diseased cows and mice shared few mastitis-associated bacterial organismal or functional markers, suggesting striking divergence in mastitis-associated intestinal microbiota among lactating mammals. Moreover, an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disease-health distinction in both microbiota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as apparent during the cow-to-mouse FMT. CONCLUSIONS Hence, dysbiosis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may be one cause of mastitis, and probiotics that restore intestinal microbiota function are an effective and safe strategy to treat mastitis. First Authors: Chen Ma,Zheng Sun,Benhua Zeng Correspondence: Jian Xu,Hong Wei,Heping Zhang All Authors: Chen Ma,Zheng Sun,Benhua Zeng,Shi Huang,Jie Zhao,Yong Zhang,Xiaoquan Su,Jian Xu,Hong Wei,Heping Zhang 2018-11-08Articl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预防多种疾病?咱们自己的益生菌也做到了
| 不久前,由北京食品学会主办,《食品工业科技》杂志社承办的“第十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食品行业代表出席论坛,围绕备受关注的益生菌、特医食品、婴幼儿乳品、营养功能性食品、老年食品等热点议题展开技术交流。
“干酪张”可预防二型糖尿病 急性肝损伤和乳房炎等 益生菌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投身于研发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简称“干酪张”)是中国自有原创益生菌菌种(株)之一,是益生菌领域科学家张和平2002年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上自然发酵酸马奶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如今,经过大量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人群实验的验证,已证实“干酪张”具备例如预防二型糖尿病、急性肝损伤、乳房炎等多种重要的益生特性。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马晨博士介绍称,他们是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共招募了165名志愿者,通过持续补充“干酪张”一年,从而评估其益生功能。 相关研究者也在会议报告中指出,在临床研究上,益生菌除了在消化、母婴、癌症、免疫等方面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外,近期更多的研究指向益生菌与心理相关疾病的关系,并在自闭症、抑郁症等领域有了初步成果。 老年食品应实现对老年人群的精准营养服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研究员都在报告中强调了未来个性化的精准营养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老龄化情况严重,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2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何梅研究员对于老年食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议要从分析老年人营养需求、生理状况、相关慢性病等方面开展,老年膳食的特点是营养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制作上要求食材细碎、软烂、无碎骨、无刺;质构方面要求普通餐,软食,半流质,流质;老年食品主要是适用于老年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适用于慢性病,特殊需求的保健食品。 食品非加热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饮食生活 食品热杀菌技术在我国的食品行业中广泛应用,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廖小军教授告诉我们,热杀菌技术其实会对食品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自上世纪末以来,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和企业界的兴趣。科学家对超高压、脉冲电场、高压二氧化碳、高压均质、超声波等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研究,短短不到50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很多果汁、肉制品等都已经体现了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高科技含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视神经脊髓炎发病与肠道菌群相关
| 在日常生活中,劳累或感冒后出现视力下降等现象经常被忽视,然而,这可能是“视神经脊髓炎”的征兆,该病青壮年女性患者居多,复发率及致残率高。有专家日前发现,该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日称,该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勇军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相对于健康人群,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中有一种机会致病菌显著增加,这种病菌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该研究发表在《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期刊,是国际上首次针对亚洲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进行的肠道菌群方向研究,团队从菌群结构紊乱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改变角度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肠道菌群存在严重失调特征。 视神经脊髓炎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在其前或其后数日或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患病率是百分之零点三至四点四,常于青壮年起病,女性居多,复发率及致残率高。 患有视神经脊髓炎的育龄女性,由于需要长期应用激素或具有细胞毒性免疫抑制的药物,怀孕需慎重,如果一定要怀孕,必须在神经内科和妇产科医生指导下做好孕前、孕中以及产后的健康指导。 陆正齐介绍,人体是一个包含人类基因组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包括它们的基因组、蛋白质和代谢物)的超级共生体。个体的生活方式、卫?习惯、饮食、药物等均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数?和功能,相应的免疫系统产生响应也发生改变。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参与‘脑-肠轴’活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起关键作用。”陆正齐称。 陆正齐介绍,研究发现,相对于健康人群,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中有一种机会致病菌(链球菌属细菌)显著增加,而能产生具有抗炎作用的短链脂肪酸的细菌丰度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再者,在该疾病初发年龄较早、严重程度较高或年复发率较高的病人中均发现该机会致病菌的丰度较高。 陆正齐称,上述研究为今后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精准诊断与靶向性治疗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益生菌的大用处:助力雅加达亚运会取得佳绩
| 2018年8月18日雅加达亚运会举行在即,运动员即将奔赴雅加达参加亚运会为国争光。众所周知,运动员是否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直接会对比赛成绩产生影响,良好的竞技状态能够帮助运动员发挥出更高的水平。
运动员们远赴雅加达,饮食发生改变、出现时差,这种情况极易导致肠胃菌群紊乱,进而出现水土不服、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易疲劳等这些症状。这次由马晨博士为各位运动员们带来的“肠道菌群与竞技状态关系”的主题讲座,专门为运动员讲解益生菌对于运动员肠道菌群的代谢调控,帮助运动员保持肠道菌群平衡,保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备战雅加达亚运会。 马晨专注于从事肠道菌群与益生菌功能的研究,是益生菌领域的博士,发表有学术论文几十篇。在本次讲座中,马晨博士为运动员们详细解读了肠道菌群与竞技状态之间的联系。马晨博士提出益生菌不仅仅可以帮助运动员们保持肠道菌群平衡,还可以抗疲劳、增强能量、肌损伤修复、增强肠动力、帮助提升人体综合健康、增强肠道菌群的活力与能量代谢系统。 运动员的益生菌补给站—亚运保障包 马晨博士为各位运动员赠送了亚运保障包,里边配有益生菌,帮助运动员们有效调节肠道菌群。两名奥运冠军石智勇和吕小军也来到了讲座中,他们表示,在出国参加比赛的时候确实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但是那时并没有专门的益生菌供补充。现在好了,益生菌进入了亚运保障包,运动员们可以感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服务。为了向马晨博士表示感谢,两位奥运冠军还向马晨博士赠送了奥运冠军签名运动衫。
奥运冠军签名运动衫
马晨博士所带来的亚运保障包来自于科拓恒通。科拓恒通是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赞助商,为运动员们提供备战保障产品。科拓恒通是专注于益生菌、乳酸菌研发生产的企业,其产品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严苛检测,产品的质量非常的有保障。 备战亚运,益生菌对于运动员们来说必不可少,益生菌助力雅加达亚运会的运动健儿们都能取得佳绩。未来几年,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运动员们将会出现在更多的国际赛场,科拓恒通将会一直为运动员们提供全面的保障服务,助力运动员们取得好成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水土不服?谁也不服就服你!
| 一说道细菌,大家都会联想到不干净和生病这样的字眼,但是细菌同学一定感到很委屈,因为事实上,仅仅我们人体中就居住着数百万亿的细菌,我们和细菌有着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革命友情!
在人体中细菌有三大繁荣部落,他们分别在口腔、皮肤与肠道,其中数肠道部落最为繁荣,与人体健康关系更为密切。 菌多力量大!像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一样,要保持人体的健康与平衡,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也同要重要,丰富的肠道菌群主要从三方面与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是分解,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需要依靠肠道菌群帮助才能更好地分解,这样我们才能最大效率的获取食物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等能量与营养物质。 二是保护,肠道菌群可以在肠道内壁上形成一道菌膜,犹如建立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墙,不仅可以保护肠道的上皮细胞,同时还能够阻挡病原菌和毒素的侵袭。 三是锻炼,近朱者赤,肠上皮细胞是和肠道菌群接触时间最长的,与长期的协同作战中,他们共同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壮。 肠道菌群与人体如此亲密,但是有时候我们对它们并不是很好,随着现代社会中的药物、饮食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消极作用,使肠道菌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肠胃经常不舒服了,这其中还不乏有很多年轻人。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出现过想出门旅游但是肠胃不给力的情况,使得原本因欣赏景色所带来的靓丽心情跌入了谷底。好多人还因此恐惧出远门,难以克服“水土不服”这个难关。我们的心越来越渴望飞翔,但是我们的肠胃却越来越敏感,由此就引发了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无法揣摩的突发性腹泻,以及环境饮食变化导致的便秘,让我们心情烦躁,容易上火。错过了享受旅行美好的机会。 就算你委曲求全不去旅游,但是出差总是回避不了啊!脆弱的肠胃和失调的菌群让各种肠胃疾病有机可乘,使得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在短期的行程中出色的完成工作。于是每当我们被肠胃病缠身的时候就会想,为什么环境与饮食这么细微变化都会引起胃肠道如此敏感的反应呢? 肠道菌群是一个强大的组织,它由千余种细菌组成的,每一种细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抗生素大量频繁的摄入对于肠道菌群是致命性的破坏。肠道菌群伤亡惨重,导致菌群的多样性下降,菌群结构缺乏稳定性,此时如果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变化,和饮食饮水的改变,无异于是雪上加霜,给致病菌创造了可乘之机,作为投机主义者,致病菌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繁殖,突破人体可以承受能力之后,就会引发腹泻,肠胃绞痛等现象。 此外,菌群的种类越来越少,也会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没有了菌群的帮助,肠道也会变得越来越懒,肠动力不足,肠壁润滑度降低,于是恼人的便秘就会找上门来。 “水土不服”就服你!积极补充益生菌,保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飞得更高!所以啊!出去玩,除了打包行李也不要忘了益生菌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动物所揭示肠道菌群介导动物聚群行为节省能量的机制
| 社会性动物(包括人类)具有群居生活的习性。群居生活的益处是能够提高动物获得食物的可能性、缓解压力、降低被捕食风险,以及提高自身和群体的适合度。聚群行为(Huddling)是社会性动物在恶劣环境下为提高自身适合度进化出的一种合作适应性行为。社会性体温调节(Social thermoregulation)假说认为聚群行为可以通过减少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率以减少热量散失而节约能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德华研究组发表文章从生理能量学角度揭示小型哺乳动物的聚群行为可通过降低代谢产热和降低体温从而降低动物对能量的需求(Sukhchuluun et al., 2018,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9:563)。该研究结果为聚群行为调节产热提供了生理学证据,对传统的社会性体温调节假说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解释。
宿主与肠道菌群是共同进化的。动物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对其肠道菌群产生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动物的聚群行为能够引起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升高,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数量,提高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短链脂肪酸作为宿主的能量底物,从而降低能量需求;通过进行菌群移植也证实了肠道菌群能够介导宿主的能量和体温调节。该研究揭示了动物的聚群行为和肠道菌群调节内温动物体温和能量代谢的共同进化机制。这项研究工作以Huddling remodels gut microbiota to reduce energy requirements in a small mammal species during cold exposure 为题于6月8日在线发表于Microbiome(Zhang et al., 2018, Microbiome, 6:103)。动物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学英、博士研究生Gansukh Sukhchuluun和薄亭贝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德华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的资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过敏菌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