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ALLER-5抗过敏益生菌适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

过敏菌阅读(598)

实验设计:在11月至来年5月间,对326名3-5岁儿童随机分成三组(NCFM110例,NCFM+Bi-07 112例;安慰剂 104例)进行,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每日口服益生菌2此,持续6个月

益生菌干预与安慰剂组相比:

减少近一半的感冒持续时间

显著减低流感及感冒症状发生率;

抗生素处方率减少84.3%

因病休假减少27%

ALLER-5,精选5种具有不同部位定值优势的特定医用级益生菌菌株,经过优选驯化,耐胃酸,耐胆汁,易附着于肠道,并搭配两种益生元,相辐相成,帮助提高免疫力抗过敏能力。

ALLER-5中就包含了

鼠李唐乳杆菌HN001

乳双歧杆菌Bi-07

嗜酸性乳杆菌 NCFM

罗伊氏乳杆菌GL-104

副干酪乳杆菌Lpc-37

5种益生菌。

扫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过敏菌,可直接购买ALLER-5

安全的益生菌

过敏菌阅读(789)

益生菌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应用于人类的益生菌最好来自人体;

②益生菌必须从健康人的肠道中分离;

③益生菌必须经过一定时间证明其无致病性;

④益生菌不能有与一些疾病(如心内膜炎、肠道不适症)相联系的历史;

⑤益生菌不能使胆盐早期解离;

⑥益生菌不能携带可以转移的抗抗生素基因。

安全性是对益生菌的基本要求

虽然目前的益生菌基本从传统发酵食品和人体微生态系中筛选,但也不可能完全保证其安全性,主要原因有两点:(1)致病菌和安全使用菌株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2) 某些菌株在遗传上不稳定,基因易发生改变。据报道,极少的几例乳酸菌从受感染的组织中分离出来。其中一例鼠李糖乳杆菌被认为引起了中年男性的心内膜炎。可是实验证明LGG鼠李糖乳杆菌不会引起感染。说明尽管益生菌产品被大量安全消费了好多年,偶然的严重感染,尤其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病人,还是可能发生。但是这种感染只发生在免疫力较低的人身上,而且发生的几率少之又少。还有一些重症胰腺炎患者食用某些益生菌导致肠道局部缺血。乳杆菌天生显示出广泛的抗生素抗性,如万古霉素,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抗生素抗性不属于可传递型。具有非传递型抗生素抗性的乳杆菌通常不需为安全性的考虑。

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许多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系统被建立起来。

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可以有以下途径:

对益生菌株固有特性的研究;

对益生菌株的药物代谢研究;

对益生菌株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益生菌与女性美容保健

过敏菌阅读(70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性更甚。细腻、滑润而富有弹性的皮肤,是古今中外的所有女性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为此,自古以来的女性作了不懈的努力。用糠袋和黄莺粪洗脸,以及使用各种高档化妆品。现代人还不顾危险来洗肠和洗血,以达到排毒养颜的目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对美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化妆品行业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美容业成为了继住房、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益生菌用于美容,改变了旧式美容观念,开拓了健康美容的新阶段。

皮肤正在受到威胁

环境污染,空气恶化,受伤害的,首当其冲是人类的皮肤,日积月累,侵蚀皮肤的健康,加速皮肤的衰老,引发一系列的皮肤问题。

随即出现的臭氧空洞,使人类受到更多的紫外线照射(主要是UVB段),晒伤皮肤,使得皮肤干燥,加快衰老和出现色斑,甚至引发皮肤癌。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来精神紧张和压力的同时,发生紊乱的身体也给皮肤留下了阴影。

人们对天然膳食健康的忽视,不注重食物的搭配比例,引起“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在体内不断蓄积,引发皮肤问题。

美容效果显著合成化学品的长期大量使用,如同吸烟一样,给肌肤带来慢性中毒。

益生菌—健康基础上的美容

美丽与健康是分不开的。健康才真正的美丽,美丽是通过健康体现的。我们认为牺牲健康来换取美丽是十分不必要的。对健康关注的人认为他们绝对不能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却很少注意到在他们皮肤上使用的美容品会给健康带来很大的问题。特别是要告诫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化妆品时,其中某些成分对他们年幼的正在发育的身体的危害不得而知。益生菌,这一人类的好伙伴,内外兼修,帮助我们实现健康基础上的美容。

膳食益生菌能调节肠道微生态,排毒养颜,延缓衰老。它可以保持大便通畅,清理肠道内遗留的宿便。让毒素尽快随着粪便排出。肠内细菌权威光冈知足说过:“如果想获得真正的美容效果,最快的捷径就是——使肠内的有益菌增加”。使肠道生态平衡,减少肠内毒素的产生,防止毒素从肠道进入血液,真正的做到由内养外,使肌肤柔嫩。从改善肠内环境着手,做好体内环保,就可以轻轻松松成就健康的美丽。

益生菌能对皮肤上坏细菌、污染物和自由基等各种有害物质形成屏障。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足量益生菌及其产生的抗菌素等代谢产物能抑制坏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表面覆盖了益生菌,污染物就不会直接接触到皮肤。益生菌还能够抵挡自由基的攻击。皮肤表面对微生物生长来说不总是一个很去处,因为有可能很干燥和盐分很大。在汗腺和毛囊部位经常湿润且能提供丰富营养,是微生物集中生长的理想区域。皮肤表面分泌的尿素,氨基酸,无机盐,乳酸和脂质是各种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基。所以汗腺和毛囊部位涂抹益生菌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抑制潜在有害菌,就显得十分必要。

益生菌可以对皮肤表面正常生理状况进行维持,如pH和神经酰胺的水平。正常皮肤表面偏酸性,其PH值约为5.5-7.0,这种弱酸性能阻止皮肤表面的细菌、真菌侵入,并有抑菌、杀菌的作用。益生菌可以产生醋酸和乳酸维持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神经酰胺的作用是使皮肤正常脂质层达到更好的功能状态和这样脂质层可以更有效地对抗干燥病。干燥病被认为是增加的表皮细胞由于亚临床的炎症状态转化而来。干燥的皮肤允许外来物质的渗入,这样可能就对引起炎症的刺激物和过敏原敞开了大门。

研究发现肠道内有益菌被抗生素杀死后难以完全恢复

过敏菌阅读(736)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使用抗生素后,与人类共生的肠道细菌只能部分补充。科学家测试了抗生素对健康男性肠道细菌的影响,发现它消灭了大部分“好细菌”,然后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慢慢补充。不幸的是,并非所有有益细菌都返回原位,甚至发现一些有害细菌也在肠道内形成。

    通常被称为“好细菌”的肠道细菌越来越多地与人类健康相关,可能为心理健康,免疫功能等提供益处。然而,过去的研究发现,肠道细菌的破坏可能为疾病和病症大开绿灯,包括炎症,糖尿病,肥胖和抑郁症等问题。

    抗生素药物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处理感染身体的有害细菌,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也会破坏肠道细菌。由哥本哈根大学和哥本哈根Steno糖尿病中心领导的这项新研究研究了三种抗生素对这种细菌的影响,以及随后几个月细菌补充的效率。

    在健康个体中,有益的肠道细菌能够在抗生素使用后的六个月内补充,包含九种常见的有益细菌菌株,同样,该研究发现一些可能“非理想的”细菌也在健康志愿者的肠道中定植。

    志愿者在四天内被给予三种“最后一线”抗生素。据研究人员称,这些药物混合物旨在模仿可能在ICU环境中使用的抗生素类型。

    诺和诺德基础代谢研究基金会研究负责人Oluf Pedersen教授解释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再生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群,这对我们的整体健康很重要。然而,这种担忧与我们一生中多次接触抗生素后有益细菌的潜在永久性损失有关。有证据表明,对比生活在非洲和亚马逊某些地区的土着居民,西方人口的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要低得多。对此的一种可能解释可能是抗生素在治疗传染病中的广泛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Nature:婴幼儿肠道菌群发育的3个阶段

过敏菌阅读(692)

    ① 分析903名儿童3-46月龄的粪便菌群组成,可分为10个聚类;

    ② 早期肠道菌群发育包括3个阶段:发育期(3-14月)、过渡期(15-30月)和稳定期(≥31月),菌群组成和功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③ 母乳喂养对发育期菌群的影响最大,与双歧杆菌(尤其是两歧和短双歧杆菌)丰度较高相关,终止母乳导致以厚壁菌门增多为特征的菌群成熟;

    ④ 拟杆菌属丰度在顺产婴儿中较高,与菌群多样性较高和成熟较快相关;⑤ 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等也是影响菌群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预防感冒,益生菌来支招!

过敏菌阅读(616)

    我们常说的感冒,在医学上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感冒不是单一的疾病,事实上广义的感冒包括一组疾病,如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年发生2~4次感冒;小孩子会更多一些每年约6~8次。冬春季发病几率较多,而且大概有70%~80%的发病原因是由病毒引起的,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另外20%~30%的感冒是由细菌引起(数据来源于网络)。

    我们刚刚说了感冒也有可能是因为细菌感染。在细菌感染中,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尔为革兰阴性细菌。

    引发感冒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都有可能让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感冒。而且老人和小孩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生病。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感冒类型和生病时的表现,大家一定要注意。

    我们常说的“伤风感冒”,也叫作急性鼻炎,多数由鼻病毒引起的,其次是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伤风感冒来得快,潜伏期在1~3天不等,不同的病毒时间也会不同,通常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伤风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有时候还会有鼻后滴漏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的情况发生。2~3天后鼻涕会变粘稠,还常伴有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这样的现象发生。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发热及全身症状,如果有,也是简单的低热、不适和轻度畏寒、头痛。

    如果去体检的话,会发现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的现象。如果并发咽鼓管炎的话可能会有听力减退的症状。一般5~7天就会痊愈。

    急性病毒性咽炎,很多都是由鼻病毒、腺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生病后一般都会有咽部发痒或灼热的感觉,咳嗽相对少见,咽痛也不会很明显。如果在吞咽的时候会有疼痛的感觉,那是由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如果有发热和乏力的现象一般是由腺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不仅如此,腺病毒咽炎可能还会伴有眼结合膜炎的发生。

    体检时会发现咽部由明显的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而且碰触疼痛。另外,急性病毒性喉炎同样也是多由鼻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的。生病后表现一般是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时会发现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并且触碰疼痛,可听见喉部的喘鸣音。

    急性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生病时会有明显的咽痛和发热的状况,生病1周后会好转,多于夏季发作,儿童多见,成年人发病较少。

    体检时会发现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之后还可能会形成疱疹。

    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生病时会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的状况发生。

    体检会发现咽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生病4~6天后会有好转,常发生于夏季,儿童多见,游泳者易于传播。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起病急、会有明显的咽痛、畏寒、发热现象(体温可达39℃以上)。

    体检会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并没有异常体征。

    想要预防感冒,要注意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纪大和身体抵抗力较弱的朋友们更应该注意。

    所以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与耐寒能力是预防感冒的不二法则。对于身体抵抗力较差的朋友,需要积极的补充益生菌来提升自身的免疫抵抗力,预防感冒。

    科学家们针对益生菌能否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这一问题又一次的开始了严密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益生菌摄入显著增加了实验者血液中抗炎因子IL-4水平(p<0.05) ,说明益生菌可能通过上调IL-4水平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改善产生积极作用!所以积极补充益生菌,强身健体,和感冒说拜拜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幽门螺旋杆菌:是走还是留?且听医生怎么说

过敏菌阅读(1040)

    提起幽门螺旋杆菌,你是否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呢?这个看似很专业的微生物名词,在生活中已经被不少人似懂非懂地给记住了。如果刚好您也对这个幽门螺旋杆菌有些兴趣,那咱们就让河南省孟津县人民医院胃镜室的张校颜主任给我们科普一下吧!

    一、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我们通常体检所采取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式有两种,即碳14和碳13。如果结果显示阳性,那就说明你被它感染了。这两种检测手段结果还是很准确的。

    碳14呼气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口服碳14尿素胶囊,进入胃部后,如果胃部存在HP(幽门螺杆菌),则此菌就会分解尿素酶水解尿素,尿素被水解后形成二氧化碳随血液进入肺部并以气体排出,然后检测患者呼出的气体中有没有被标记的碳14,如果有的话,代表存在HP,没有则代表不存在感染。

    碳13则与碳14原理上大同小异,只是碳13放射性更小,更为安全,能够适宜于儿童和孕妇。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几个特性

    第一,它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它的唯一自然宿主,它在人体的寄居部位是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

    第二,它是唯一可以在胃酸中存活的细菌,胃酸浓度越大,它繁殖得越快。它“擅长”分泌很多黏附因子,使自己紧紧黏附于胃的上皮表面,避免被胃排空。

    第三,它两侧有鞭毛,有超强的运动能力,能进行快速螺旋状移动,通过胃黏膜层,然后进行“口—口”的传播和“胃—口”的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重要的传播方式。脱落的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管返流可以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

    三、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元凶!

    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微生物的侵袭;而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人们把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屋子漏雨了,当然下面的胃黏膜必定遭殃。

    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黏膜后定居,经数周或数月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所以,目前已经可以肯定地说: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

    在慢性胃炎患者人群中筛查,有90%-95%的人都是HP菌阳性,远远高于其它人群;同时如果对HP菌阳性人群进行胃镜检查,这些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

    幽门螺杆菌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超过80%的胃溃疡和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

    这里的消化性溃疡说的就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目前根治HP菌就是消化道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四、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到底有多大关系?

    答案是:两者有关联,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HP菌在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的比例更高。中国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高达50%-80%。但是,HP菌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胃部症状,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患胃癌。

    目前来说,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准方法仍然是胃镜,而不是体检的HP菌检测报告。HP菌阳性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HP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体自身的因素、环境因素对于胃癌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HP菌检测的意义在于提示,提示HP菌阳性的人罹患胃病的风险会增高。但是无需恐慌,平时对你的胃多关照一些,别总是刺激它就好,并不需要采取啥特别行动。

    HP菌阳性的人如果合并有明显的胃部不适症状,或者有胃病、胃癌家族史,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胃镜的进一步检查。也无需恐慌,因为这也不意味着就是胃癌了,只是尽早做一下筛查,避免漏诊而已。

    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HP菌检测阴性,并不一定就不得胃癌。

    五、是不是只要阳性就要对它赶尽杀绝?

    既然HP菌是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也与胃癌有着“暧昧”的关联性,那么我们似乎应该对其实施“赶尽杀绝”的策略才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HP菌并不一定致病,有研究表明:“对于一部分HP菌阳性者而言,HP菌的感染是一种‘因为消化道菌群失调,缺少了抑制HP菌的其他微生物’的结果。HP菌可能仅仅是一个起指示作用的微生物,它发出提醒,告诉人们其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还可能存在保护作用。HP菌在人类身体内的寄居史由来已久,除非用抗生素根除,否则HP菌通常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滥用抗生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其后果和代价将是巨大的。我国至少有几亿人群是HP菌阳性,若都通过抗生素来根治,那引起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将是非常严峻的。

    所以说呢,现在的共识是,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根除身体里检测到的HP菌。

    六、到底哪些人需要根除?

    对于大部分查出HP菌阳性的人来说,是不需要治疗的,只需要中年后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或在有上消化道不适时进行胃镜检查。

    真正需要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除了有胃癌家族史人群,还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或是在病理检查中发现有不典型增生的,以及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

    另外,胃食管返流病、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也建议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同时,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非常有意义,若查出是阳性应尽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七、怎样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在杀灭幽门螺杆菌的热潮中,存在许多误区,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比如说:对不必要治疗的患者过度治疗,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产生不应有的副作用;对应该治疗的患者用药不规范,导致治疗失败。更糟糕的是,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的困难。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自 2012 年以后,已经废弃了既往的三联用药、疗程 7 天的方案,改为四联用药,疗程延长至10~14 天。四联用药是指联合使用四种药物,其中一种为抑酸药物,一种铋剂,以及二种抗菌药。

    所使用的两种抗菌药物至少应包含阿莫西林、四环素及呋喃唑酮这三种耐药率低的药物之一。

    推荐的组合为: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其中PPI+铋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具有清除率高、副作用少、费用低的优点。

    八、儿童感染了怎么办?

    由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及药物代谢的特点,对儿童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检测指征及治疗适应征。

    通俗地说,就是对儿童是否需要检测幽门螺杆菌,以及是否需要治疗,都有更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用药也有不同于成人之处。

    再者,虽然儿童的感染率比较高,但大约有10%会自动清除,这依赖于他们日益成长壮大的免疫系统。所以没有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不具备根除指征的,一般不建议根除治疗。

    总之,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首先要确定是否必须进行杀灭治疗;

    其次,如确需进行治疗的,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首次治疗,务求最大可能地实现首次治疗成功;

    最后,对于儿童、老人及特殊情况、既往治疗失败者,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九、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问题

    (一)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选药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1:目前清除幽门螺杆菌一律要求使用含有铋剂的四联药物,具体包括:一种 PPI +铋剂(枸椽酸铋)+二种抗菌素。缺少任何一种药物的给药方案均是错误的!

    要点2: 二种抗菌素的选择有讲究,必须在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三种药物中至少选择一种。

    要点3:由于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强,二种抗菌药不可在这几种药物中选择。

    要点4:不可在其它未经验证的抗菌药物中选药,诸如各种头孢霉素等。

    (二)在服药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 1:采用每天 2 次服药法,一般在早餐及晚餐时分别服用。

    要点 2:抑酸药及铋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两种抗菌药则在餐后即服。

    要点 3:疗程为 10~14 天,少于 10 天则有可能未完全清除细菌,但多于 14 天也无必要,徒增费用及副作用。

    要点 4: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大便色黑、小便色深黄是正常现象,勿心慌。

    要点 5:告知患者尽可能不间断地服药完成一个疗程,不要轻易中断治疗。否则杀菌不完全而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今后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三)服药后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 1:疗程结束后要检查治疗效果,需在服药结束后间隔一个月以上时间,推荐进行碳13 或碳 14 呼气试验检查。

    要点 2:如果治疗失败,需要再次治疗者,不宜立即进行,应间隔数月,以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复治的选药更困难,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十、小结

    看了以上这些,不知道您对幽门螺杆菌是不是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不管怎样,通过我们这期节目的科普,您只要记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第一,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有关联,但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二,对于某些疾病来说,幽门螺旋杆菌的确是致病源,但它并非一定就会引发疾病;

    第三,当我们体内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后,对于有些人来说,需要根除;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并不需要根除的。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当体内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您大可不必慌张,是赶它走,还是让它留,听医生的,准没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疫苗要靠谱,益生菌需安全

过敏菌阅读(636)

    近期,有关问题疫苗的话题占据各大新闻头条, 那么疫苗究竟是什么?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然而,近期对于曝光的问题疫苗,对于社会带来的影响相当恶劣,也给民众带来了恐慌,毕竟疫苗可是人人都必需的啊!对于问题疫苗的查处,国家的态度坚决不姑息,对于危害公共安全,民众生命的违法行为坚决惩处,追责到底。

    作为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领域的综合体,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途径,是目前改善人体微生态健康的重要方式,具备替代抗生素等药物的巨大潜能。那么对于益生菌的安全性应当如何评价呢?

    你是哪来的?

    益生菌的来源很重要。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水中,乃至日常接触的固体表面都有微生物。但是这些微生物也同样受到药物,污染等的影响,与我们人体相同,微生物也呈现亚健康的状态。那么从这些微生物中筛选益生菌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源自远离工业化污染的原始天然态的益生菌,才能保证微生物天然纯净的健康态。

    你做过体检吗?

    益生菌作为一个生命体,虽然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是其实与我们一样,也有可能存在多种疾病的高发风险,与人体健康的基因筛查一样,对于益生菌,也应该进行严格的基因检查,从源头杜绝可能携带遗传病症的高风险。因此,对于益生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能够从根本分析益生菌的遗传基因,对人体有危害的致病基因或对抗生素有抗性的耐药基因都是我们排查的重点。通过对益生菌进行基因组测定,选择那些身体强健的菌种,是对人体健康的基础防线。

    你有证据吗?

    益生菌的功效性非常广泛,究其原因,是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因此,益生菌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透过肠道菌群,预防与治疗多种常见疾病。然而是否所有的益生菌都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益生菌的益生功能一定要经过严格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层层把关,最终还要将研究结果经过专业的学者评审,公开发表。有数据,有论文的支撑,才能够作为益生菌功效的证据。因此,一株好的益生菌背后,一定有大量的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力加持才算数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杨瑞馥:测序很强大,为何还要拓展微生物培养?

过敏菌阅读(860)

 热心肠先生第四期“肠·道”演讲的视频,我们又迎来一位重量级讲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杨瑞馥教授。

    杨老师是我们国家病原微生物研究的权威专家,他和团队在鼠疫菌的遗传规律研究、病原菌溯源以及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有建树;他们还创造性地用开源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研究过欧洲爆发的致命大肠杆菌,并将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杨老师本人还参加过对伊拉克的生物武器核查。

     近年来,他和团队也把关注目光放到了肠道菌群,除了研究菌群与疾病的关系,还特别在培养组学上进行了深入拓展。

    杨瑞馥教授演讲内容简介

    一开场,杨老师介绍了自己和团队在过去几十年的经历——他们曾经和德国科学家合作,揭示了鼠疫菌在三次大流行中的传播规律;在应对全球生物武器威胁的工作中,杨老师参加了对伊拉克的生物武器核查,并在针对副溶血弧菌等危险病原体的溯源技术中取得突破。

    他还创造性地用开源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研究过欧洲爆发的致命大肠杆菌,并将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同时,他和团队还在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上取得重大成果。

    随后,杨老师说到自己作为一位病原菌研究者,近些年来也把关注目光放到了肠道微生物上。

    在阐述自己和团队重点在做微生物培养方面的工作时,杨老师特别用数字说明了培养微生物为何还任重道远——地球上和肠道里都有巨量种类的微生物,但被分离培养的还是极少数,整个领域还有很长路要走。

    紧接着,杨老师分别介绍了微生物学研究的三个黄金时期和代表性人物:

    第一个黄金时期大概爆发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后半段,以“发现、培养微生物并阐明其意义”为根本特征,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包括列文虎克、科赫、巴斯德、马歇尔、汤飞凡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伊尔森氏鼠疫细菌以及我们熟知的益生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的。

    微生物学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细菌遗传基础揭示”为根本特征。在这个时期,人类明确了遗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原理、利用质粒和噬菌体进行转化和转导的方法等,分子生物学工具被大量使用,微生物本身的研究相对减少。

    而现在我们处于微生物学的第三个黄金时期,以“揭示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的关系”为代表性研究方向,人类充分利用各种组学工具,正在全面揭示微生物组的奥秘。

    其中,为了充分揭示类似于人体微生物与疾病和健康的因果关系,在组学工具之外,人类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不过传统的单菌培养也进化到了培养组学阶段。

    质谱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培养组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撑,同时有以法国马赛大学的Didier Raolut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培养条件的摸索上取得很多突破,甚至优化到只需要18种培养条件,就可以把肠道中70%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出来。

    杨老师在列示了18种培养条件后,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总结,提醒大家血瓶预培养、添加瘤胃液和绵羊血能大大增加可培养出的细菌新种。

    随后,杨老师以在小鼠中分离培养出分节丝状菌(SFB)为例,说明如果能够在分离培养技术上取得突破,培养出一些重要的细菌,可以在类似于Nature的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杨老师强调,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发表好文章,还可以开发很多应用。比如分离培养出AKK这株菌并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可能能促进其在应对炎症、肥胖中的应用。

    当然,就像是有15万种肿瘤标志物被报道但最终只有100种左右被转化到临床一样,分离培养微生物的转化可能也非常困难,行业人士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但在转化上有困难并不意味着微生物组没有光明的前途,杨老师认为培养组学在三大方向具有很大的空间:

    一是成为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物质基础,促进菌株水平的研究,同时推动病毒、真菌等非细菌微生物的培养,也促进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优化;

    二是成为微生物转化的物质基础,会是类似于“化学药物库”的“活菌药物库”,也会成为诊断的标准物质,并成为后粪菌移植时代的合成粪菌的基础;

    三是培养组学技术自身会不断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会促进培养组学自身发展。

    最后,杨老师再次回到自己和团队的科研工作,简单介绍他们正在关注肠道微生物与IBD(炎症性肠病)、大肠癌等的关系,特别关注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细胞的关联。

    而在培养组学方面,他们在最近的工作中,已经分离到与大肠癌相关的100多株细菌,并充分揭示它们的遗传规律;同时,他们也在优化培养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也有进行益生元、益生菌的研究与开发。


了解更多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肠道也有神经系统 反馈信息影响人的情绪和性格

过敏菌阅读(414)

       2015年,Bertrand Routy博士还是Gustave Roussy癌症中心的一位博士生的时候,他经常要去医院收集癌症患者的粪便样本。当时他觉得这种行为有失体面。

       但是随后Routy博士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肠道细菌似乎可以提高人们对抗癌治疗的反应。在那之后人们停止了对这类研究的嘲笑。现在,医生已经接受了分析患者的粪便样本,以预测是否会对抗癌药物产生反应。目前,Routy博士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健康中心(University of Montreal Health Centre)工作,他认为:“对于很多看不到肠道微生物的临床相关性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新世界。”

       微生物组的革命已经显著影响了生物医学的方方面面,癌症是这场革命大器晚成的结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已经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几十种似乎无关的疾病联系起来——从抑郁症到肥胖症。癌症和微生物也具有一定联系:炎症会影响某些肿瘤,还有一些类型的癌症具有感染性。随着新一类药物——癌症免疫疗法的爆发性增长,科学家们正在探索肠道微生物群如何与这些疗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更好地发挥抗癌效果。

       在小鼠和人类中初步发现肠道细菌可以对这类抗癌药物产生影响后,科学家们开始试图破译其中的机制。许多临床试验正在测试是否可以操纵肠道微生物群,来改善治疗结果。

       一些支持者认为,微生物组的策略可能会改变癌症治疗的游戏规则。“这很聪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外科医生Jennifer Wargo博士说。但其他人担心,现在进入临床还为时过早。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 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学家William Hanage博士认为这一想法“非常有趣”,但他对“目前只提到(微生物组的)有利影响”感到担忧。

       有趣的关系

       虽然微生物对免疫疗法的影响近三年才出现,但是探索肠道细菌与癌症之间关系的历史则更长。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首次将传染性幽门螺杆菌与胃癌联系起来。从那时起,研究还发现了其他细菌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这些微生物能激活炎症反应并破坏粘液层,保护身体免受外来入侵物的伤害,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肿瘤生长的环境。另外,它们通过使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抗性,来促进癌细胞生存。

       肠道细菌也可以帮助抵抗肿瘤。2013年,由Gustave Roussy癌症中心的Laurence Zitvogel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和由马里兰州Bethesda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免疫学家Romina Goldszmid博士和Giorgio Trinchieri博士领导的小组表明,一些癌症治疗依靠肠道微生物群来激活免疫系统。
Zitvogel博士的研究小组发现,化疗药环磷酰胺破坏肠道的粘液层后,使一些肠道细菌进入淋巴结和脾脏,激活特定的免疫细胞。对于体内缺乏微生物或用了抗生素的小鼠,药物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抗癌作用。

       通过观察之后,Zitvogel博士决定探索肠道细菌是否会影响检查点抑制剂这一类免疫疗法的反应。这类药物通常是靶向细胞表面分子(如CTLA4和PD1)的抗体,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但只有20-40%的患者对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

       检查点抑制剂这一类免疫疗法(如CTLA4和PD1)通常是靶向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但只有20-40%的患者对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

       2015年,Zitvogel博士和她的团队证明无菌小鼠对某种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没有反应,并且给小鼠特定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后,治疗效果得以改善。

       这个观点开始在学术界流行。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癌症临床医生Thomas Gajewski博士报道,双歧杆菌微生物增加了小鼠对癌症免疫治疗的反应。这些肠道细菌能提高一些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的能力。

       Wargo博士在2014年的一次会议上看到了这些结果,并且在返回德克萨斯州后立即开始收集接受免疫治疗的皮肤癌患者的粪便样本。去年11月,Wargo博士,Gajewski博士和Zitvogel博士在《科学》上公布了研究结果,证实人体中的免疫疗法的积极反应与特定的肠道细菌种类有关。那些因为不相关的感染而服用抗生素的人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往往很差。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关联,研究人员将患者体内的细菌转移到相同癌症的小鼠模型中。结果表明,移植了“有益”细菌的小鼠,比移植了对免疫疗法无效的患者体内细菌的小鼠,肿瘤生长的体积更小。“所有这些结论都非常令人兴奋,”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微生物学家Neeraj Surana博士说:“它们为微生物科学应用到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走向临床

       研究人员正在证实这种可能性。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免疫学家Hassane Zarour博士与默沙东(MSD)合作,收集来自对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有反应的患者的粪便细菌,并将其转移到无反应者的肠道中,这一过程称为粪便微生物组移植。默沙东已经投入了约90万美元,该试验将在未来几周内启动。

       Wargo博士正在计划进行类似的试验。她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帕克癌症免疫疗法研究所(Parker Institu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和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生物技术公司Seres Therapeutics一起合作,验证粪便移植能否有效重塑无反应者的肠道微生物群。

       在一些非癌症疾病中,微生物组移植正在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今年2月份,美国传染病协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建议使用这种疗法治疗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肠道感染的患者。但这种方法会有意外感染致病微生物的风险,因此将细菌移植给患者之前必须仔细筛选捐赠者和粪便样本。目前,已经有公司试图开发出更安全、使用简便的微生物药物。Seres Therapeutics公司,帕克研究所(Parker Institute)和Wargo博士正在从对治疗有积极反应患者的粪便中提取细菌,开发出一款药物并且进行临床评估。

       Gajewski博士和剑桥生物技术公司Evelo Biosciences合作研究类似的方法。他们的试验将评估含有单一菌株的两种药物对不同类型癌症患者(包括结肠癌和皮肤癌)的影响。

       Zitvogel博士还没有计划开始临床试验,但她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EverImmune,也在开发一种基于微生物组的药物。

       目前,微生物与免疫治疗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假设是,微生物通过促进免疫系统激活,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反应。但确切的机制,包括哪种细菌能调节免疫细胞,仍然是一个谜。

       研究人员希望临床试验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Wargo博士正在研究细菌代谢物。她的团队希望从患者的粪便和血液中找到能预测治疗效果的特定代谢标志,同时记录试验参与者的肿瘤和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数量。

       Gajewski博士认为,微生物可能通过刺激肠道细胞产生某些分子来释放免疫反应。他的团队正在测试循环免疫细胞前体是否会在给予小鼠特定细菌时改变其行为。

       为时尚早,还是恰到好处?

       鉴于不确定性,一些科学家认为在人体中测试这些方法存在风险。Surana博士说,一些试验参与者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改变个体微生物组的构成也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粪便移植有很多未知因素。Wargo博士说,他们已在非癌症人群中证明这种疗法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包括体重增加和肥胖。Wargo博士认为,“我们需要从这些试验中学习。”

       Gajewski博士计划一次只测试一种双歧杆菌菌株的效果,他有充分的理由保持自信。“人类服用双歧杆菌已经有一千年历史了”。这些细菌存在于婴儿的肠道,随着成长而减少,所以它们至少应该是安全的,他补充道。

       但目前还不清楚单个菌种是否可以帮助癌症患者,如果能的话,是什么细菌发挥作用。去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几篇论文,都声称不同的细菌能获得最好的治疗结果,即使是对于相同的癌症和疗法。

       Wargo博士说,研究人员观察了来自法国和美国的癌症患者,因此饮食可以解释其中的一些差异。但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结果偏差。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的生物学家Joël Doré博士在2011年启动了国际人类微生物组标准(International Human Microbiome Standards,IHMS)项目,目的是提高微生物组研究的数据重现性。

       Hanage博士举例说,即使是对美国患有同一类型癌症的人进行分析的两个研究报告,确定与积极反应相关的微生物也仅有部分重叠。如果研究人员不能找出这些差异的原因,他们可能无法解释试验的结果。

       Hanage博士指出,在开始临床试验之前,这三个小组应该尝试重现对方的结果,产生一组“有益”微生物。这些细菌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是有用的方法。但是不一致可能意味着结果不能重复。

       这是微生物组研究常见的一个问题。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和癌症生物学家Susan Erdman博士说,IHMS项目制定的标准应该会提供帮助,但是科学家们不一定愿意采纳。她认为,采用统一标准可能会以创新为代价——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研究人员才能有新发现。

       Wargo博士表示,医院应该规范采集样本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在更大的患者群体中验证研究。自去年以来,她的研究小组分析了500多名接受过不同疗法的皮肤癌患者的粪便。研究人员正在分析用两种免疫疗法联合治疗的患者,以确定哪些肠道细菌可以调节对这种组合疗法的反应。Wargo博士希望肠道微生物群最终能帮助确定哪些患者会对哪些抗癌治疗有反应。“我们能用它来做生物标记物吗?这是一个有挑战的问题。”她说。

       在短期内,科学家会收集更多的样本。在癌症治疗领域,“肠道微生物研究已经从被忽视变成超流行”。现在,科学家只需要不辜负自己的声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