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春节到了,如何打好健康“保胃战”

过敏菌阅读(1048)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少不了聚餐。我们虽然放假了,脾胃却要开始忙碌了。春节期间,人们总是抵御不住美食的诱惑,一不小心就吃撑了,即我们常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它是“春节胃”最常见的代表性疾病之一。我们该如何应对“春节胃”,打好“保胃战”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后天之本——脾胃的养护方法。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要经过脾胃的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从而生化气血,营养全身。脾胃的运化正常,机体才能获得营养物质;如果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顾护脾胃功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顾护脾胃呢?


中青年:

备点消酒肉的好搭档

 

中青年是聚会最多的群体,免不了吃吃喝喝、大鱼大肉、觥筹交错。若损伤脾胃,易造成积滞,引起以腹胀、早饱等为主要表现的消化不良。在脾胃防护上,建议不要暴饮暴食,少吃易产气的豆类、面类、牛奶、煎炸食品,少喝啤酒和碳酸饮料。《本草纲目》言:山楂有“消肉积之功”,所以“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除山楂外,柚子也能“去肠胃中恶气,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不思食口淡,化痰止咳”。山楂和柚子可以帮助中青年人消除肉食积滞和解酒,建议在准备年货的时候备上一些这两种水果。

除了水果,点按足三里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五行属土,与脾胃相应;足三里又属胃络脾,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用于治疗脾胃病,有“肚腹三里留”之称。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拇指抵住双侧足三里,用力揉捻,以酸胀感向足背传导为宜,每次约3分钟。经常点按足三里,可协调阴阳,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


老年人:

学3招健脾胃助消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会逐渐减弱,平时也容易出现腹胀、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春节期间,家人团聚,难免多吃上三五口,更容易饮食积滞。


1.消食导滞神曲粥


对于老年人,建议煮碗神曲粥,有消食导滞、补益脾胃的功能。配方:神曲15克,粳米60克。做法:先将神曲捣碎,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继续煎煮成粥。每日早餐温热服食1次。

2.消化不良扳脚趾


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因此,双脚对于人体来说格外重要。

按摩二、三脚趾趾缝间的内庭穴,可达到健胃助消化的作用。消化不良、腹胀、胃酸、口臭、便秘者,可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内庭穴,有泻胃火的作用;脾胃虚弱、腹泻、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后,可逆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


3.晨起后叩齿咽津


叩齿能健齿,老人齿健则食物更容易被嚼细,减轻胃研磨消化的负担。脾在液为涎,脾胃互为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促进和帮助食物消化。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食物和脾的运化、升清。因此,可以达到保健脾胃的作用。


其中,叩齿是传统的养生方法。《九真高上宝书神明经》中讲:“叩齿之法,左相扣,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叩齿三十六遍为佳。《长生秘旨》讲:“叩齿行功时必要舌抵上腭,则舌下玄膺穴矣。”“此窍开,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


方法:早晨醒来后,先不说话,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逍遥子导引诀》讲:“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仙术秘库》讲:“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


方法:叩齿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要继续搅动,待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小儿:

坚持捏脊疗法好处多

 

小儿消化不良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痛、烦躁多啼、夜卧不安、呕吐酸馊食物,大便酸臭或溏薄等。调理需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主。推荐一款适合孩子喝的山楂粥,取鲜山楂15克、大米50克,将大米和山楂一同放入砂锅中,煮烂成粥食用。山楂粥具有健脾开胃、除腹胀的功效。

此外,捏脊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小儿保健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具体操作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和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作用,尤其在健脾和胃方面功效突出。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脾胃病科 史海霞

图/源自网络

编辑/ 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专家▏当心!这些养胃食物反而可能会伤胃!

过敏菌阅读(1000)

完全免费订阅 每天定时分享健康知识】

在胃部结构中,胃粘膜是胃部保护层,日常生活饮食中,其实存在一些看似养胃,实则会不知不觉造成胃粘膜损伤的饮食习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副主任王权表示,当胃粘膜防线被破坏后,不仅仅是产生胃炎胃溃疡这么简单,很有可能发展成胃癌。


【粥】

很多小伙伴在胃不舒服的时候,经常会吃一些粥,觉得粥好消化,吃起来无负担,尤其一些老年人更是每天喝粥当做主食,其他实物吃的很少,人为这是养生之道。


其实不然,长期喝粥容易患萎缩性胃炎。

原因很简单,喝粥缺少咀嚼,食物进入胃后,因为缺少唾液淀粉酶,消化时间延长,粥又稀释了胃液,会造成胃肠蠕动变得异常缓慢。长此以往,会造成胃泌酸功能下降,胃逐渐失去胃粘膜的保护。


【苏打饼干】

胃酸分泌过多带来不适时,经常会想到吃一些苏打饼干,来中和一下胃酸。

胃酸过多而少量食用苏打饼干和苏打水的确是有好处的。

但很多不喜欢甜食又讲究养生的朋友,长期食用苏打饼干等碱性食物,会中和胃酸,提高胃部的PH值,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为胃本身就是一个偏酸到强酸的酸性环境,可以防止胃部细菌感染。胃酸变少,消化能力下降,杂菌升高,更容易得胃炎,反而提高了胃癌风险。


【茶】

除了喝粥,喝茶也是常见的生活习惯。

经常喝的茶有绿茶,乌龙茶,铁观音。绿茶没有经过发酵的,乌龙茶和铁观音是经过发酵的熟茶。

经常听说喝绿茶对身体好,的确,绿茶中的茶多酚对人体有益,但是医师表示,大量饮用对胃粘膜的刺激还是很明确的,熟茶相对来说对胃的刺激更小


因此不要空腹喝茶,不要大量喝浓茶。泡一杯茶,茶叶不要超过2克。正确饮茶才对身体好。

过度养生可能更会对胃造成的伤害。因此,所有养生的健康食品也要适度食用。

偶尔一次胃黏膜受损,一般不会导致特别严重的后果,但长久以往可能会引发质变,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哦!



99% 的人都长按识别了下方二维码 ↓↓↓ 

       

       

健康▏4种宫颈癌的早期信号,你有这些症状吗

过敏菌阅读(984)

完全免费订阅 每天定时分享健康知识】

临床统计,约80%有性生活史的女性出现过宫颈健康问题,轻者白带异常、异味难闻;重者出现宫颈癌,生命垂危、香消玉殒……所以,对待健康问题,我们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扼杀在摇篮状态。

 宫颈癌在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排第二位。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人新发宫颈癌,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占13万,占约1/3!如果出现下面4个症状可以做到早排查。

1.性生活后出血

70%~80%的宫颈癌症患者都有这一症状。

2.宫颈糜烂(现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年轻女性宫颈糜烂经久不治,或是更年期后仍有宫颈糜烂,应该引起重视。

3.接触性出血

性生活后出血,或是妇科内诊检查后子宫出血,都是宫颈癌前病变的征兆。

4.白带混血

除上环引起子宫出血外,女性长期白带混血应及时检查。

其实,对待健康问题,就算没有出现征兆,也可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定期进行专业妇科检查

专家指出,定期的妇科检查能够及时发现癌症的早期症状,准确性已经达到了90%以上,在体检中及时发现癌变征兆或者早期癌变,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往往就会达到让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2.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研究表明,乐观开朗的人罹患癌症的几率会比内向悲观的人低很多,所以保持心情愉快也是防癌妙招。

3.注意性生活卫生

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很多患有宫颈癌的女性在性生活时往往不注意卫生,或者配偶有包皮过长的症状,包皮垢中含有很多致癌物质,所以性生活前男女双方都要进行清洁。

4.拒绝致癌食品

少食用腌制、油炸、熏烤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摄入过多就会在身体中沉积下来,成为癌症发病的导火索。

5.经常自查,观察自身有无宫颈癌的症状。

宫颈癌虽然危险,但是也最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早期的炎症发展到恶性的癌变需要6到8年的时间,如果好好把握住这段时间,现代医学手段是完全可以把癌变检查出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女性重新过上健康生活的。

根据研究显示,宫颈癌最开始的一期状态,治愈率可以达到80%到90%,二期时是60%到70%,进入三期还能有40%到50%,但发展到四期只有10%了,所以,定期检查,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99% 的人都长按识别了下方二维码 ↓↓↓ 

       

       

健康▏怎么防晒,才能真正有效不晒黑?

过敏菌阅读(690)

完全免费订阅 每天定时分享健康知识


立夏过后,阳光明媚!热到爆炸!最关键是会变黑!!!又到了全副武装才能出门保卫白皮的时刻了,谁才是真的防晒神器?谁才能从众多防晒中脱颖而出?
遮阳伞

防晒效果:★★★★☆

便捷指数:☆☆☆☆☆

皮肤伤害:☆☆☆☆☆

是否致敏:

缺点:很难遮住全身

遮阳伞的伞布织数比较高,“织”得比较紧密,能透过伞的光已经很少了,如果伞内面还有涂层,就能牢牢地将阳光挡住。

但伞的面积终究是有限的,调皮的阳光不止能从上面照下来,商场外的玻璃、水泥地面等等,也会把阳光反射到身上。为了保险,遮阳伞和防晒霜配合用。

遮阳伞有没有用,主要看这2点!

有黑色或银色涂层

涂层才是隔绝阳光的法宝,那种颜值高的“镂空、蕾丝”阳伞只有装饰作用,它们的遮阳效果,可能还不如一件长袖儿呢。

UPF值大于30

正规的遮阳伞标识牌上会标明UPF值(紫外线防护系数,一般是0~50)数值越高防晒效果越好。UPF30的伞,可以滤过95%的紫外线,而UPF40的伞,可以滤过98%的紫外线,平常用UPF30的阳伞就足够了。

防晒衣

防晒效果:★★★☆☆

便捷指数:★☆☆☆☆

皮肤伤害:☆☆☆☆☆

是否致敏:

缺点:正规产品少

理论上说,防晒衣和遮阳伞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靠衣服上的“二氧化钛”涂层,来阻挡和吸收紫外线,而且似乎遮挡的更彻底。但市面上很多产品为了追求“透气”,做得可谓薄如蝉翼,防晒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购买防晒衣需要看标识!正规的防晒衣一定会写明UPF值和《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这一标准的编号,(GB/T 18830-2009),当防晒衣的UPF大于40,才能被叫做“防紫外线产品”。

洗防晒衣,得注意这2点!

手洗

手洗,不要机洗,也不要长时间浸泡或者用力揉搓。

别洗太多次

穿了、洗了很多次的防晒衣,涂层可能已经受损了,防护性能有所降低,请及时更换。

防晒霜

防晒效果:★★★☆☆

便捷指数:★★★★☆

皮肤伤害:★★☆☆☆

是否致敏:可能致敏

防晒霜,根据原理分为“物理防晒霜”、“化学防晒霜”两种。

物理防晒霜

物理防晒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物质,把它们涂在脸上,就像戴了一层面具,能阻挡、反射阳光。这种防晒霜不会被皮肤吸收,一般不会引起过敏。

化学防晒霜

化学防晒霜能作用在皮肤表面,把紫外线“吃”掉,但是会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建议敏感皮肤和婴幼儿使用这类防晒霜。

防晒霜的SPF数值越高,说明防晒霜能保护皮肤的时间越长。PA后面的“+”越多,防止晒黑的能力越强。

霜状、乳液状的防晒霜,只是制造工艺、配方不同,和防晒效果没有多大关系。记住一句话,不管啥质地的,防晒效果都由SPF、PA共同判断。

防晒喷雾

防晒效果:★★☆☆☆

便捷指数:★★★★★

皮肤伤害:★★☆☆☆

是否致敏:可能致敏

缺点:喷不对,等于没喷!

最近《花儿与少年》里古力娜扎疯狂喷防晒喷雾上了热搜,着实让防晒喷雾火了一把,防晒喷雾也属于化学防晒霜,只是和普通化学防晒霜形态不一样而已。它也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膜,吸收紫外线。

但是需要注意,用防晒喷雾,不是把皮肤喷湿就可以了,而是要反复的喷,直到皮肤上的液体能流动下来为止,然后再把这些液体按摩均匀,足够的量才能让它形成一个保护层。

不过容易过敏人群最好不要往脸上用,而且喷雾很容易进入眼睛、口鼻,为了保护这些脆弱的粘膜,涂抹防晒霜还是保险点。

99% 的人都长按识别了下方二维码 ↓↓↓ 

       

       

老年人应该如何增加骨密度,避免骨质疏松?肠道微生态研究新动态

过敏菌阅读(630)

       最近、《NATURE》上发表了一项来自德国纽伦堡大学Mario Zaiss博士的研究成果。短链脂肪酸,能够影响破骨细胞的代谢,显著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密度。

       骨骼主要有两种细胞:一种是成骨细胞,另一种是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是形成骨头的细胞,而破骨细胞则会吸收骨骼中的有机物与矿物质,“破坏”骨头。比如,人体增高时,骨头变长变粗,需要成骨细胞造骨;而骨头变粗了,骨髓腔也要变大,这就需要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

        成骨与破骨过程的动态平衡,是健康骨骼的关键人老了以后,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破骨细胞活跃,骨质流失加快,骨壁变薄,更容易骨质疏松。

        实验中,Mario给小白鼠补充了短链脂肪酸。在为期8周的实验中,给正常的小鼠分别补充了乙酸(C2)、丙酸(C3)和丁酸(C4),小鼠血清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增加。结果显示,小鼠的骨体积增加、骨小梁分离缩短,小鼠的骨量明显增加

骨体积增加(a),骨小梁分离缩短(b),骨量明显增加(c)

        Mario发现,小鼠血浆中CTX-1 (骨吸收的标志物) 的水平降低了。这说明,导致骨骼降解的破骨细胞显著减少了。

        而骨骼形成的的一些生物指标并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短链脂肪酸只影响破骨细胞,不影响成骨细胞

        为了探索这背后的生物学机制,Mario做了细胞实验,发现C3和C4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的代谢,增加糖酵解,减少氧化磷酸化。说明在一定浓度下,短链脂肪酸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

破骨细胞数量减少

可见破骨细胞(紫色)分化几乎被完全阻止

        于是,Mario尝试给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的小鼠喂C3和C4。结果令人兴奋,补充C3和C4能够有效地预防骨质流失

骨质疏松模型中,补充短链脂肪酸能够预防骨质流失

        从小鼠实验结果来看,补充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丙酸和丁酸,能够平衡骨稳态、抑制骨吸收考虑到短链脂肪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其对关节炎的缓解效果可能要更好。

        Mario Zaiss博士说:“我们能够证明,一种对细菌友好的饮食具有消炎作用,并且对骨密度有积极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开发治疗炎性关节疾病的创新疗法以及治疗绝经后妇女经常遭受的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有希望的方法。”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通过长期吃高纯度的益生元之后,骨密度有显著的提升。 因为高纯度的益生元在肠道内被益生菌酵解,可以形成高浓度的短链脂肪酸(丙酸和丁酸)。

        吃钙片就可以补钙的旧观念不再靠谱,生物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保持骨密度!补钙时建议配合高纯度益生元一起使用,减少骨流失才能有效增加骨密度!

Nature医学惊人发现 肠道菌能缓解中风

过敏菌阅读(621)

中风是世界上第二大致死疾病,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因为中风而死亡,还有更多的人因为中风永久性残疾。这种毁灭性的疾病常常毫无征兆地发生,令患者突然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特定肠道菌能利用免疫系统减轻中风的严重性。这项研究发表在三月二十八日的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研究人员先用一组抗生素处理小鼠,两周后再诱导小鼠发生缺血性中风。这些小鼠中风的严重程度显著低于未接触抗生素的小鼠,中风损伤小60%。研究显示,肠道菌并非通过化学途径与大脑互作,而是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行为。特定的肠道微生物环境会指挥那里的免疫细胞保护大脑,在脑膜指导中风应答,减弱中风的威力。

  “我们这项研究为人们展示了大脑与肠道的新关联,”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副教授Josef Anrather说。“有望改变人们对中风及其风险的认知。”

  研究人员指出,改变肠道菌的组成将成为预防中风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中风高危人群,比如心脏经过手术或脑血管存在堵塞的患者。“饮食干预比使用药物更容易,而且对肠道菌组成的影响最大,”Dr. Anrather说。

  近年来人们发现,人体内共生的肠道菌会影响维持机体健康的许多生理过程。有些肠道菌表面表达有糖分子,这些糖分子被称为聚糖(glycan)。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这些聚糖之后,能生产高水平的天然循环抗体。科学家们推测,针对肠道菌表面聚糖的天然抗体,可能也识别病原体表达的类似糖分子。葡萄牙Gulbenkian研究所(IGC)的研究团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肠道菌能帮助人体建立抵御疟疾的天然防御机制。

  2015年6月爱荷华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在mBio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二型糖尿病可能是细菌引起的,抗菌药物和疫苗将有望用于二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显示,持续接触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生产的毒素,会使实验动物发展出二型糖尿病的标志性症状,包括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受不良和系统性炎症。

  随后科学家们还发现,对微生物组用药可以治疗心脏病。Cell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显示,地中海式饮食通过改变肠道菌的活性来发挥健康效应。膳食补充一种在红酒和橄榄油中含量丰富的天然化合物,可以防止小鼠肠道菌将不健康食品转化为堵塞动脉的代谢副产品。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首个干涉肠道菌代谢活性的药物,这种药物有望治疗人类的心脏病。


咨询微信:366808637

出生800天,宝宝肠道菌群变变变

过敏菌阅读(725)

《五个“第一次”,宝宝肠道菌群这样长成》介绍了对宝宝非常重要的五个时间节点。那么,宝宝的肠道菌群,从出生开始会发生哪些变化?什么时候会成熟?平时是稳定的么?我们可以从宝宝肠道菌群的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

201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追踪一位男宝宝的成长,记录下了他从出生到两岁半的过程中,与肠道菌群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他们收集并处理了60份宝宝的便便,分析了其中的细菌类群,向我们展示了一部肠道菌群养成记。

题外话:838天,科学家收集了60泡便便,平均14天一泡。每泡实验和测序成本估计要1000美金,而其中几泡便便用的更精细的测序(宏基因组)花钱更多。热心肠先生大概估算了一下,这么一个研究可能花掉了十几二十万美元,也就是一两百万人民币!

最主要的成果在这幅图里:

为了这张图,花了一两百万,到底有什么牛发现,就让热心肠先生和小黑师弟来给你解读解读。

第1天

胎便,童子便便挺“干净”啊,肠道里的细菌种类很少,主要是厚壁菌门的细菌。厚壁菌门中有有利于消化母乳的乳酸菌,看来小家伙早就做好准备吃奶了!

第1—84天

厚壁菌一直是老大,变形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偶尔会出来蹦跶一下,宝宝这时候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各种细菌都可能跑到肠道里(这并不是坏事)。

在第6天以后,我们看到一些放线菌门(金黄色图标)的细菌出来了,这其中就有对宝宝极其重要的双歧杆菌哦。

第85天

肠道细菌种类突然变少了,发生了什么?哦,原来是宝宝发烧了。发烧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身体表征,在免疫系统消灭病原体(很多是变形菌)的时候,可能把肠道里的变形菌(很多并不是病原体)顺带也消灭了。

不过变形菌是顽强的,在第92天以后,它们又蹦跶回来了。

第134天

母乳喂养虽好,可是到了一定时间,做妈的要训练宝宝的杂食性啊。

米糊出场了,可是肠道细菌好像不是很热情,并没有更多种类的细菌来欢迎这位肠道的新客人。当然,原因很简单,这时候加的米糊吧,不能太多,也就是意思意思一点点,宝宝要吃的主要还是母乳,肠道菌群自然也就不会剧烈变化了。

第168天

婴儿配方奶粉和更多辅食相继跟宝宝见面了,肠道细菌也不再傲娇,更多的种类(拟杆菌横空出世,而且某些时候成了江湖老大)纷纷出现。新来的细菌们来跟大家打个招呼吧:“Hello,大家好!我们可以帮助宝宝降解一些来自食物的有害异物,并能参与合成维生素哦。”

第244天

不好,阿莫西林来了!在有“屎”以来的第一次抗生素的攻击下,肠道细菌们死伤惨重,特别是变形菌门的细菌,直到第280天才略有起色(谁知第294天人类又使用了阿莫西林,变形菌又基本被消灭,哎,说多了都是泪)。

第294天

宝宝可能又发生感染了(好可怜,第244-294这50天不太好过,妈妈可能也辛苦),阿莫西林继续让肠道里基本只剩下拟杆菌和厚壁菌。

第297天

妈妈决定给宝宝断奶(不知道孩子前面50天生病用抗生素是不是也促使了妈妈给孩子断奶),这时孩子的肠道菌群主要还是拟杆菌和厚壁菌。

第371天

一岁的宝宝喝牛奶,吃和爸爸妈妈一样的食物,越来越多种类的肠道细菌们,跟着宝宝一块儿茁壮成长。除了放线菌少一点,厚壁菌、拟杆菌、变形菌基本三分天下。

第413天

孩子可能又生病了,经过前面两次阿莫西林的攻击,医生可能考虑肠道细菌有抗性了?这次用头孢地尼!

“既然阿莫西林君的进攻手段被识破了,那么头孢地尼君,上吧,捍卫我们作为抗生素的尊严。”面对陌生的敌人,好多肠道细菌们又扑街了,只有厚壁菌还算坚挺。

第432-454天

头孢地尼打击之后,顽强的变形菌和拟杆菌陆续恢复,特别是拟杆菌,迅速成长为与厚壁菌平起平坐的优势细菌。

第468-838天

宝宝继续健康成长,拟杆菌、厚壁菌相安无事,统治肠道江湖。第838天,宝宝肚子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已经很接近妈妈的水平了。

图片来源:CDHF/youtube

大家感觉如何?宝宝肠道里细菌的变化,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吧?

知晓这些变化,对了解孩子和喂养孩子可是有很大好处的,以下这几点总结妈妈们可以看看:

  1. 出生之后,肠道菌群多样性随时间而上升,多样性越高,可能代表孩子的肠道越健康;

  2. 疾病会暂时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

  3. 在母乳喂养时期,婴儿的肠道菌群以厚壁菌为主,这其中本身就有很多乳酸菌,所以妈妈并没有必要给孩子补充乳酸菌;

  4. 抗生素对肠道细菌的影响很大,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孩子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自己盲目使用抗生素,要听专业医生的指导建议;

  5. 断奶后,随着食物与成年人越来越类似,孩子的肠道菌群种类及多样性也与成年人的越来越像,菌群可能能证明你和宝宝是一家人哦。

 

最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小说明: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宝宝的情况,不同宝宝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每个宝宝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菌群成长史。到底怎样的菌群是好的,怎样的是不好的,目前科学家们并不明确,没有任何人可以武断地对此进行评价。

当然,这个宝宝和他的菌群带给我们的启示,已足够多。热心肠先生觉得,科学家花的这一两百万,还挺值!(编辑:odette)

参考文献

  1. Koenig JE, et al. Succession of microbial consortia in the developing infant gut microbiom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1 Mar 15;108 Suppl 1:4578-85.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热心肠先生”(Mr_Gut),经作者授权转载,本站发表时略有改动。

作者:热心肠先生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741/
来源:果壳网

肠道和大脑到底有什么魔性的关系?

过敏菌阅读(665)

有些事真的越来越魔性了!

英语里,有一个短语叫“Follow your gut”,Follow追随,your你的,gut肠道,直接翻译是“追随你的肠道”,而它实际表达的是“追随你的内心”的意思:

中文里,形容一个人思想和行为卑劣,会用“一肚子坏水”这个短语:

我们一般认为,是大脑在控制内心和思想。但中西方语言中这两个魔性的短语,却在冥冥中暗合了现代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颠覆性认识——大脑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肠道及微生物控制的!

2015年10月16日,《自然》杂志又一次特别关注了肠道和大脑的关系,在一篇新闻特稿中特意用了这张魔性的图:

这脑壳里,装的像是大脑,仔细一看,居然是副大肠(还布满调皮的微生物)!是不是很魔性?

热心肠先生之前也看到过两张魔性十足的图,第一张,人肚子里长了一个“肠脑”:

第二张,调皮的微生物们正在塑造大脑:

呃(⊙o⊙)…感觉是不是很魔性?

画画可以天马行空,但真实情况是这样么?肠道和微生物,真的有这么重要、这么厉害么?

答案貌似是肯定的:

虽然在人身上的实验数据还非常有限,但科学家已经把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跟肠道和微生物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的情感、心情甚至表达,不再只是依靠大脑,而也要听从肠道的: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奇景象?下面,我把《自然》杂志特稿里讲到的N个魔性故事分享给大家:

人和细菌的魔性故事

上面说过,在人身上的实验数据还非常有限,但有限的观察和科学研究还是带给人震撼:

严重细菌感染,让人长期消沉焦虑?

2000年,加拿大小镇沃克顿在遭受一次严重洪水后,饮用水受到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的污染。2300人因此患上严重的肠道感染疾病,其中很多人最终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IBS)。之后,在一个长达8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魔性的现象:这些持续性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消沉和焦虑。

人的坏细菌,能让老鼠也消沉焦虑?

研究者未公开发表的实验表明,把IBS患者便便里的细菌分离出来,转移到小鼠肠道里,这些小鼠表现出焦虑的行为,而转移了正常人细菌的小鼠一切正常!

呃(⊙o⊙)…真魔性!

坏便便预示坏性格?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正在开展一个魔性研究:他们找到了30个一岁的婴儿,用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分析他们的行为、性情和大脑发育情况,然后对他们的便便进行测序,以寻求便便(肠道)与性格的关系。他们已经有了一些令人激动的初步结果,后面会有什么更让人震惊的,我们拭目以待。

好细菌喝下去,好心情自然来?

201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55例健康的志愿者在1个月中饮用含有两种益生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和B. longum R0175)的混合液。在随后的心理测试中,相比喝了安慰剂的志愿者,喝了菌液的志愿者们的抑郁、愤怒和敌意水平显著降低。

剖腹产婴儿,涂妈妈的细菌更健康?


针对剖腹产或顺产婴儿的相关研究,很多都很魔性!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Maria Dominguez-Bello开展的研究,用沾满母亲阴道微生物的纱布,涂到剖腹产婴儿的口腔和皮肤表面,希望借此帮助婴儿建立起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初始肠道微生物。魔性的实验结果会如何,我们也期待下最终的结果吧。

魔性研究,重金投入!

未来5-7年内,至少这些钱会被花到肠道与大脑相关的魔性研究里:

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微生物-肠道-大脑轴”研究,700万美元;

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肠道的认知功能和压力反馈研究,1450万美元;

欧盟,肠道与健康相关研究(其中有两个大方向是探讨肠道与大脑发育和功能失常的关系),1010万美元!

这三个计划加起来就有3000多万美元(近2亿人民币)!决心之大立刻彰显?中国在这方面可要加把劲!

老鼠和细菌的魔性故事

在老鼠身上,科学家已经完成了N多实验,揭示它们肚子里的微生物是如何影响行为习惯、大脑生理学和神经化学功能。

性格好不好,母鼠阴道细菌很关键?

美国滨州大学的科学家Bale和团队发现,焦虑的母鼠阴道里乳酸杆菌少,而乳酸杆菌是新生小鼠肠道里重要的有益菌。母鼠不能在生产的时候通过阴道把更多乳酸杆菌传递给后代,就会让它们更容易焦虑烦躁。而这一点,对雄性小鼠的影响更为明显。

喂食焦虑母鼠的阴道细菌,变得焦虑?

Bale和团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把焦虑母鼠阴道里的细菌喂给剖腹产小鼠,这些小鼠也表现出焦虑的状态。他们正在研究是否可以用不焦虑母鼠阴道里的细菌来反转焦虑小鼠的焦虑。

喂食脆弱拟杆菌,治疗自闭症?

2013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Mazmanian实验室的研究人员PaulPatterson和同事们发现:在一些有自闭症症状的小鼠肠道内,脆弱拟杆菌比正常小鼠低很多,这些小鼠表现得更为紧张、反社交性并且有肠道疾病症状。令人惊喜的是,向这些小鼠喂食脆弱拟杆菌,竟然反转了自闭症状!

吃好细菌,胆怯的老鼠变得勇敢?

2011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Bercik和团队发现,当相对害羞的老鼠拥有了更具有冒险精神的老鼠的肠道细菌,它们也会变得活跃和勇敢起来!

魔性的研究,功劳属于无菌小鼠!

以上这些魔性的研究成果,很多都离不开无菌小鼠身上的实验验证。小心翼翼的剖腹产以避免它们携带上母鼠产道里细菌,在严格无菌的隔离空间里吃高温消毒过的食物,呼吸过滤过的空气,我们就能造就无菌小鼠。而后,我们就可以将各种细菌引入到它们的肠道里,观察各种行为和发育的变化。

无菌斑马鱼,也正在带来研究革命!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Judith Eisen正在利用无菌斑马鱼来研究细菌对大脑发育的影响。

魔性,到底是为什么?

人和老鼠身上的研究,都已经充分说明了肠道和大脑的魔性关系,但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正在揭开神秘的面纱:

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三大信使

关于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通讯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但研究者们正在密切关注者三大魔性的信使:血清素、细胞因子、代谢产物:

1. 外周血清素:肠道里的细胞产生大量神经递质血清素,它们能影响大脑的信号传导。

2. 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分泌能影响神经生理学的细胞因子。

3. 细菌代谢产物:微生物产生丁酸等能改变血脑屏障中细胞活性的代谢产物。

好细菌在,血清素就是多!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Elaine Hsiao在2015年发现,一些特定的细菌代谢产物会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血清素!如果将一些梭菌转到无菌小鼠肠道里,就能看到它们分泌更多血清素;而如果用抗生素处理正常的小鼠,它们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会降下来。

好细菌缺失,大脑里的血清素也少

2011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无菌小鼠大脑中纹状体里血清素明显缺乏,而这正是关系到小鼠是否更焦虑的大脑部位。

防焦虑,窗口期极重要,否则无法逆转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同时发现,在无菌小鼠成年后,再转入正常小鼠的细菌,对焦虑行为的干预并不十分有效。但它们的后代如果不在无菌环境中出生,并在普通环境中长大,并不会有焦虑行为。这预示着,肠道细菌影响大脑的发育,是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定窗口期。

这个发现非常关键,它预示着,对自闭症等人类精神障碍的干预,很可能需要在非常早期才会有效果。

短链脂肪酸,让血脑屏障更强健!


细菌的代谢产物,如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会通过让细胞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来加强血脑屏障的功能。

而2015年,德国科学家还发现,短链脂肪酸能促进大脑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和生长,这更增强了大脑的免疫防疫功能。

无菌小鼠有些大脑部位神经元更多

爱尔兰科学家John Cryan的实验室发现,无菌小鼠大脑里一个特定区域生长了更多的神经元。

髓鞘形成,也受肠道微生物影响!

Cryan和同事还发现,肠道微生物也会影响髓鞘形成,这是帮助神经纤维产生绝缘效应至关重要的脂类屏障。

待开发的巨大处女地?

上面提到的Cryan和同事的发现,已经让一些药厂感到非常兴奋:因髓鞘脱失造成的多样性硬化症,是否有可能被某些特定细菌的代谢产物来缓解甚至治愈呢?

而随着肠道和大脑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有更多值得开发的处女地会逐一出现。

开发益生菌的保健品公司已经行动

有些保健品公司已经在声称自己的益生菌产品能让精神状态更好。而药厂,正在如火如荼开发用于对抗精神疾病的新型益生菌和它们的代谢产物。

当然,热心肠先生认为,要完全确定某一种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以帮助精神健康,目前看来为时尚早。其中,有一个形象的理由:

势单力薄的益生菌并不能代表茁壮的肠道菌群,更不能说能完全恢复正常肠道菌群。

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或能解决很多问题

微生物的成长环境很复杂,能够干扰到它们的因素更为复杂。食品、保健品、药品企业都想突破,但实际上,对微生态的改变和调节,可能不一定是某一个产品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综合考虑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家居环境改变、其他各种能让微生物平衡生长的因素都要充分考虑。

如何做一个心情好的健康吃货?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保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让肠道微生物发酵出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对维持身体血清素等分子的水平非常关键。

所以,吃货要想心情好,要首先确保吃足量的膳食纤维。

而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呢?上面两张图请大家认真体会。

好了,这篇庞大的文章,热心肠先生终于写完了,希望你在涨知识之余,还能得以实践,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改善你的饮食结构,从而实现每时每刻都开开心心!

参考资料:

  1. http://www.nature.com/news/the-tantalizing-links-between-gut-microbes-and-the-brain-1.18557

  2.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部分英文内容热心肠先生做了翻译

热心肠先生原创文章!授权转发请邮件联系:lanch@biomed.tsinghua.edu.cn

热心肠先生=热心帮助人+搞肠道健康+清华理科男。我的公众号只分享靠谱,不卖弄高深。科学可有争论,文章更可探讨,期待与您多交流。

酸奶可以减轻机体慢性炎症

过敏菌阅读(695)

威斯康星州被称为美国乳制品之州,二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乳制品作为一种潜在的饮食疗法。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营养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饮用酸奶可能有助于减少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肠道和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哮喘和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

炎症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抵御疾病和伤害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当炎症反应持续太长时间时,它变得有害。慢性炎症是身体攻击自身并影响器官和系统的病症。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食品科学博士后研究员裴瑞松说:“饭前吃8盎司(约230毫升)低脂酸奶是改善饭后新陈代谢的可行策略,从而有助于降低心血管和新陈代谢疾病的风险。

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萘普生、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通过改善肠壁来减少慢性炎症的影响。它可以防止内毒素进入血液,内毒素是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促炎分子,是这些药物有风险和副作用。

该校食品科学助理教授布拉德·宝林引用了2017年的一份评估52项临床试验的审查文件,结果表明:发酵乳制品更有可能有助于抗炎治疗。

去年,宝林教授研究团队招募了120名绝经前妇女,其中50 %肥胖,另50 %非肥胖。在为期九周的实验中,一半的参与者被分配每天吃12盎司(约350毫升)的低脂酸奶,而对照组则吃非奶制品布丁。研究期间,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血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持续食用酸奶可能具有普遍的抗炎作用。

在最新的研究中,参与者在他们为期九周的饮食干预的开始和结束时也参与了高热量膳食挑战。他们先吃酸奶或非牛奶布丁,然后吃一顿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早餐(两个香肠松饼和两个土豆煎饼,总共有900卡路里)。在这两个挑战中,血液研究表明酸奶开胃品有助于改善内毒素暴露和炎症的一些关键生物标志物。此外,肥胖参与者的葡萄糖代谢在加速餐后血糖水平的降低方面得到改善。

研究人员在酸奶中找不到引起生物标记物变化的化合物,也找不到它们在体内的作用方式。

接下来研究的目标是确定这些成分,然后获得临床证据来支持它们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希望能看到这些成分在食品中得到优化,特别是对于那些通过饮食抑制炎症很重要的医疗情况。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