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假如你患了十一年癌症你还是现在的样子吗?

过敏菌阅读(616)

癌症,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背后仿佛有无数根透明丝线,这些丝线牵住了无数家庭。就像蛛网上的小虫子,有的侥幸挣脱,从此自由;有的越挣扎越紧,最终被蛛丝裹紧,葬身蛛腹。

 

奇善元公益项目参与者谢女士,从08年开始被查出癌症,到如今已经11年。甚至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中这场战斗仍然会继续进行。就像谢女士说的,绝不放弃。即使在这场战斗中失去原本的嗓音,失去原本的头发,但是看到了孩子会在菩萨面前为自己祈福,也看到了老公每天贴心的守护。

在这十一年中,大大小小做了十几次手术,各种药物的尝试,今年也使用了我们奇善元的产品,检查中发现自己白细胞数量增多了,同时意外在身体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还瘦了一点。

虽然都没有能够根治,但是这十一年时间下来谢女士表示自己只要有希望绝不放弃,谢女士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好良好心态,再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对抗癌症的最佳方法。


“我不想和林黛玉一样的哭哭啼啼,与其哭哭啼啼我不如有时间自己出去走走的”。谢女士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哭哭啼啼,对自己不好的,没有帮助的,根本不会想。只是有时候会心疼的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孩子太懂事了,谢女士孩子今年还在中学,十一年时间,看着自己孩子从一个懂事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大人。

 

在未来谢女士也一定会看到孩子的成家立业,看到和老年的老公依然每天尽心尽力的照顾自己。这不仅是谢女士孩子的相信,也是谢女士老公的相信,更还有她自己的相信。

为什么总让孩子多吃素?

过敏菌阅读(644)

很多时候我们都让孩子多吃素,那么多吃素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只有维生素a?b?c?d?

其实不光光是维生素这些的补充,还有膳食纤维的补充,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早已经不是吃饱的需求,而是吃好的需求了,但是长期的艰苦条件导致大家更加的偏爱肉食,这也是现在人们饮食结构不健康的原因之一,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


但是慢慢的健康饮食结构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开来,自90开始后我们在家中从小就被教育要多吃素,不要光吃肉。00后更是相比于90后普及范围更广

多吃素食补充膳食纤维对于我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1、降低人体血脂胆固醇含量,起到预防冠心病作用。

2、降低餐后血糖含量,预防糖尿病。

3、吸水膨胀,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及肠癌的发生。

4、预防能量过剩。

5、防止胆结石形成。

6、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成繁殖。

每天吃的素食中足够补充膳食纤维吗?

膳食纤维吃多就好了吗?其实也不是的,简单来说膳食纤维是第七大营养元素,但是一个人每天能吸收的就那么多东西,除了膳食纤维纤维外还有别的几大营养元素,所以一旦膳食纤维摄入过多了,自然就会影响到别的营养元素的摄入。每天摄入量的多少合适呢?以芹菜换算就是5斤。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担心的是每天摄入量够不够,而不是多了怎么办。毕竟五斤的芹菜可以够一个人吃一周了。

膳食纤维——肠道菌衡的守护者

过敏菌阅读(742)

毫无疑问,人体是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之一。即便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身体依旧有很多奥秘尚未被揭开。比如,我们的肠道。我们的肠道从小肠到大肠全程有5-7米左右,在这样长度的肠道内,生存着多达500种以上的益生菌,这些细菌是怎样严密作用,共同保护肠道正常运转的,至今无法精确模拟。

但是,现代人并没有珍惜自己宝贵精密的身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同步发展,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跟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代人体力活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加上丰富的物质生活,过于精细的饮食,大幅度破坏了人体的均衡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要维持人体健康需要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那么,什么是膳食纤维呢?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会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物质。膳食纤维大量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中,由于现代对于食品的精细化处理,将大部分食物中的细胞壁都破坏了,所以我们现在身体内急缺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究竟对人体有哪些好处?膳食纤维对于倡导消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的身体不能吸收膳食纤维。但是膳食纤维却能吸水,促进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这样就减少了那些有害物质碰触肠壁的时间,也就是说降低了肠道疾病的发生率。现代人的肠癌患病率是逐年升高的,而便秘就是其中一个诱发因素。同时现代人久坐也容易出现腹胀、饱食感等肠胃不适,这些都需要膳食纤维来作用。

真菌类富含纯绿色生态有机物,能够有效补充人体内的膳食纤维,达到人体每天所需膳食纤维量,达成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效果。有效改善嗳气、胃胀、不消化、肠道胀气、便秘等情况。奇善元,您的肠道健康守护者!

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过敏菌阅读(1405)

正常成年人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超过1014,种类有1000多种。肠道菌群的组成主要包括四大类: 厚壁菌门、 拟杆菌门、放线菌门、 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占据了整个肠道菌群的80%~90%,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值(Firmicutes/Bacteroidetes ratio, F/B) 是反映肠菌紊乱的重要参数。


奇善元小课堂 

厚壁菌门和拟杆菌:人体肠道菌群中的一种菌类,常见且常驻菌群

另外, 肠道菌群的丰度、 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是反映肠菌组成的重要指标。

 

Mell等的研究显示:

 

盐敏感大鼠和盐抵抗大鼠其肠道菌群组成不同,盐敏感大鼠其肠道的拟杆菌及韦荣球菌的数量较盐抵抗大鼠明显增多。


奇善元小课堂 

韦荣球菌:韦荣球菌通过把其他细菌产生的酸性产物转变成酸性更弱的产物

盐敏感/盐抵抗:盐敏感性高血压可定义为相对高盐摄入所引起的血压升高

Yang等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动物模型, 还是人体水平,高血压组的肠道菌群丰度明显下降;

 

在动物模型中他们进一步发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 的F/B比值是正常血压(WKY) 大鼠的5倍, 并且SHRs大鼠的放线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WKY大鼠明显减少;


奇善元小课堂 

放线菌:医学上许多重要的抗生素,如氨基糖昔类、葱环类、内酰胺类、大环内酕类等均为放线菌产生的。

更为重要的发现是产丁酸盐的肠菌(粪球菌属和假丁酸弧菌属)在WKY大鼠肠道内积累的更多, 而产乳酸的肠菌(链球菌176 Chin J Stroke,Feb 2017, Vol 12, No.2属和乳杆菌) 在SHR大鼠中更为常见。

 

另外,在药物干预高血压大鼠模型中发现其肠道菌群的丰度降低, F/B比值升高,产乙酸盐和丁酸盐的肠菌较少; 但在给予外源米诺环素之后, 产乙酸盐和丁酸盐的肠菌便有所增加。


 奇善元小课堂

米诺环素:具有抑菌的效果。米诺环素比同类药物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具有抑菌活性。

另外,在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大鼠模型中发现其产乳酸的菌属增多, 而能将乳酸转换成丁酸盐的真杆菌数量却成倍减少。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被认为是参与调节机体生命活动与代谢的重要物质。短链脂肪酸(SCFAs) 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SCFAs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代谢、免疫和感染。SCFAs主要包括甲、 乙、 丙、丁、 戊酸, 其中乙、 丙、丁酸占据了总量的95%。

 

近期研究显示,SCFAs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olmes等在亚洲黄种人群和欧洲白种人群中发现SCFAs和血压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CFAs可以通过调节血管舒张而降低血压, 其血管舒张作用并不依赖于内皮静脉注射丙酸酯可引起血压迅速下降, 并在几分钟后恢复, 由于作用非常迅速, 所以认为这个作用可能是通过血管扩张来实现的。


文章参考自《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研究概况——亓英姿,姜月华,杨传华,邵琳琳,王元耕,刘朝阳》、《实用药物与临床——肠道菌群对高血压的作用周玉虹,陈宇峰,党大胜,任天舒,王童超,邢 海,史国兵》

“肥胖细菌”狩猎记(一)

过敏菌阅读(597)

老赵的开场词:


“2005年把道菌群的工作开始向肥胖聚焦我就一定会找到一些具体的菌种类在肥胖的生中起着关作用或者促肥胖或者抑制肥胖。2012年,经过8连续不懈的努力,我们于把第一个这样明正身有了个方法会有更多的与肥胖直接相关的菌被并可以研究清楚菌参与肥胖展的分子机理肥胖和相关代病的防和治提供新的靶点。”

是人类第一次实验明:人体道里有的条件致病菌的确有引起肥胖的能力在肥胖症患者道里度生是肥胖的原因而不是

该论文以开放获取模式发表,欢迎免费下载。

http://www.nature.com/ismej/journal/v7/n4/full/ismej2012153a.html

肥胖像野火一样在全球蔓延,已成为一大健康公害。美国CDC把肥胖率超过30%的州用红颜色标注,放眼望去,美国已是“江山一片红”。中国也不甘落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肥胖率如坐上火箭一样直线上升。今日的中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大腹便便的成人和儿童已比比皆是。

2010年3月,我在太原做肥胖人群营养干预试验,晚上在宾馆看报纸,一眼看到山西晚报上登的一张照片,一位很胖的小女孩在称体重,旁边的标题很醒目,2岁女童重达83斤,谁来帮帮她?看完新闻,我感到非常沉重。如此肥胖的女童,就是在肥胖大国美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呀?可怜的孩子她到底是怎么啦?据孩子妈妈介绍,这位小“胖丫”出生体重8斤左右,但在5个月后开始“疯长”,一岁时就有40多斤了,两岁时就超过了80斤。一年增加差不多40斤,这是何等的生长速度。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个幼小的身体在拼命地合成和积累脂肪呀?

长期以来,肥胖研究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是“热量学说”,认为现代社会的人摄入的热量太多、消耗的太少,能量不平衡,多余的热量成为脂肪存储起来,就导致体重不断增加,严重的就成为肥胖症。按照这个理论,减肥的主要办法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但是,对于前面说到的这位小“胖丫”,减少热量摄入很难。她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吃东西,饥饿感非常强烈,明明刚吃了一顿,很快又叫饿。看着孩子饿得可怜巴巴的样子,家长哪里能忍心不让她吃呢?目前的减肥食谱要么通过去掉脂肪,要么通过去掉碳水化合物来降低热量,这种营养不平衡的膳食,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胖丫”静止时候的心律已经超过每分钟110下,两条小腿不堪重负已经弯曲,走路不超过10分钟就嚷嚷腿疼,因此,让胖丫通过增加运动量来减肥显然行不通。

怎么办?用什么办法能救救这样的孩子?

胖丫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就患上这样严重的肥胖症 。

胖丫也是幸运的。2004年到2009年,我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并摸索出一套膳食干预方法,首先在自己身上取得成功,健康减重40斤。2009年到2010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并令体重350斤的重症肥胖患者减重103斤,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这些研究正好在我见到她时取得实质性进展,使我们能够揭示出她患病的原因,而且安全、有效地帮她把体重从92斤减到了60斤,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等各种生理指标恢复正常。孩子可以去上幼儿园了。

认识到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就是我们可以帮助胖丫的理论基础。

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戈登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指出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动物的脂肪存储。这是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的开山之作。他们是用无菌动物做的试验。通过无菌接生、在无菌环境里用无菌饲料来饲养,科学家能够培育出身体里没有任何微生物的小鼠。如果菌群在动物的脂肪合成、存储、利用中有自己的作用,无菌小鼠就会与有菌小鼠在肥胖症的发生中有不同的表现。


戈登教授的研究组用无菌小鼠做了很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发现,B6自交系无菌小鼠回接了正常菌群以后,身体内积累的脂肪比无菌时增加了57%,但进食量反而减少27%。当用NMRI自交系做同样试验时,结果更加惊人:“有菌化”以后的小鼠比无菌时的体内总脂肪量增加90%,进食量减少31%。也就是说,有菌群以后,小鼠吃得少了,积累的脂肪却多了,说明菌群有可能可以帮助动物更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热量变成脂肪存起来。

更有意思地是,他们发现小鼠肠道里有一个基因fiaf,编码一种叫做“饥饿诱导的脂肪因子”的蛋白质,在动物饥饿时,这个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可以减少脂肪存储,增加脂肪的利用。无菌动物的fiaf基因是一直在表达的,不需要饥饿的诱导,因此,无菌动物不能积累脂肪。甚至给无菌动物吃高脂饲料,它们也不会肥胖,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把fiaf基因单独破坏了以后,无菌小鼠吃高脂饲料以后就可以变胖了,说明fiaf基因在动物肥胖的发生发展中的确有重要的作用。

戈登他们发现,无菌动物有菌化以后,fiaf基因的活性就被抑制了,小鼠开始积累脂肪,而消耗脂肪变得更加困难,更有甚者,有菌化以后,小鼠肝脏里合成脂肪需要的基因的活性明显提高。换句话说,无菌小鼠有了菌群以后,身体受到菌群的控制,开始走上容易合成和积累脂肪、不容易消耗脂肪的代谢通路。戈登小组后来把肥胖小鼠的菌群接到无菌小鼠里,发现比来自健康小鼠的菌群更能够促进脂肪的积累。戈登实验室这一系列的工作令大家相信,肠道菌群在小鼠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戈登实验室把肥胖患者的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也发现可以比移植了体重正常的同卵双胞胎的菌群的小鼠体内积累更多的脂肪,证明人体肠道菌群作为一个整体也具有促进脂肪积累的作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菌群移植的实验只是证明来自肥胖动物或者人的菌群比来自瘦的对照的菌群可以促进更多的脂肪积累,并没有真正引起受体动物肥胖。很多科普文章里说来自肥胖个体的菌群能让无菌受体小鼠肥胖是错误地夸大了戈登他们的实验结果。

2004年戈登的菌群调节脂肪存储的论文发表以后,学术界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慢性病的关系。以法国农科院著名的微生物基因组学家俄利锡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应该像测定人的基因组一样,组织一个大的计划把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出来,这是理解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基础。2005年4月,我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施密德教授那里访问时,遇到了同时在那里讲学的法国工程院院士莽松教授。中午吃饭时,大家谈到了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的重要性,他知道我也在做肠道菌群的研究后,就告诉我,法国农科院正在计划组织一个国际圆桌会议,要讨论推动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事情。他是组委会成员,因此,他希望提名我代表中国参加会议,我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2005年5月,我应西蒙乃教授邀请,参加在法国里昂召开的欧洲细菌遗传学与生态学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会后,我顺道去图卢兹访问了莽松教授。然后到巴黎拜访了俄利锡教授,并通过他认识了肠道菌群研究领域很有名气的多海教授(有一个肠道细菌属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这是我第一次去巴黎,周末在巴黎游览时,我在巴黎圣母院后面的桥上留了个影。那时的我腰围3尺3寸,看上去依然是大腹便便的样子。

2005年10月,在俄利锡等人的努力下,国际人类微生物组圆桌会议在巴黎召开。共有13个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参加会议的除了我,还有杨焕明教授派出的代表。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提出“巴黎声明”,呼吁国际力量联合起来,启动对人的共生微生物进行测序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因其规模实际超过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可能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因此,国际社会开始称之为“人的第二基因组计划”。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多次谈到戈登教授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论文,都一直认为这是说明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重要性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会议期间,摸着自己的大肚子,我暗暗问自己,我的肥胖与细菌是不是有关系呢?

2005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陈竺院士担任院长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我当时作为常务副院长,张罗各种筹备事务。在成立大会结束时,我站在门口送大家,瑞金医院的宁光教授笑呵呵地拍着我的大肚子说,立平,你要减肥啦,否则,咱们合作搞糖尿病研究,自己将来得了糖尿病怎么办?怎么说服别人呀?我赶紧笑着告诉他,我要拿自己做试验,看看改变肠道菌群到底能不能减肥。这一年9月,我有4位博士生入学,全是女孩子。长得小巧玲珑的张晨虹说她愿意做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于是,我就有了第一位做肥胖与菌群关系的博士生。

2006年这一年,我们试着开始做动物试验。在贾伟教授实验室做中药与糖尿病关系的动物实验里,我们采集粪便样品,做些菌群结构的分析。这时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种叫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方法,只能检测出丰度超过1%的优势菌。而且,由于跑到同一个位置的条带序列可能不一样,因此,做不同样品的横向比较不够准确,需要结合每个条带的测序鉴定才行。这样做菌群分析,速度慢,通量低,每次能分析的样品数有限。因此,进展很慢。另外,我们申请的国家863项目没有获得批准,一下子实验室进入揭开不锅的状态,好在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从筹备经费里给我一点支持,这才苟延残喘,勉强支撑下去。

2006年6月,陈竺院长访问巴黎时,法国农科院院长贵瑶女士特意邀请他到院部会谈,专门商量如何推动两国在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合作。回国以后,陈院长请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的执行主任赵国屏院士和我们一起推动项目的进展,中科院营养所的前所长史香林和后来的所长陈雁教授,也参与项目的组织。

在次期间,有幸认识了法国农科院的两位“干部”,一位是法国农科院住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李正先生,一位是法国农科院负责营养学研究的局长亚威博士。他们从管理的角度竭尽全力地推动这个合作项目的进展。2006年7月,我接到亚威博士从巴黎打来的电话,说当时的总统希拉克将于10月份最后一次访华,法国农科院正在联系法国外交部,希望把中法肠道菌群研究列入中法国家间的科技合作协议里。他说法国外交部已经同意,并会积极与中方磋商。中国负责此类事务的是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具体负责处理的是欧洲处的邢处长。我专门到北京向邢处长汇报了项目的情况。虽然不是生物医学专业出身,邢处长却敏感地感觉到,肠道菌群研究非常重要,应该大有前途,表示会大力支持。在陈竺院长、赵国屏老师的指导下,我和陈雁起草了有关的项目说明和报告,送到科技部,开始了推动肠道菌群进入中法科技合作协议的努力。中法双方的各级领导都在积极地推动,特别是法国新任驻华大使,可能接到了法国外交部的指令,不遗余力地与中国科技部领导沟通。终于在最后一刻,“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合作声明”被列入中法政府利用希拉克访华的机会签署的14个协议中。李正先生作为北京办事处主任在我们与法国农科院、中国科技部和法国领事馆的沟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多次赴巴黎与农科院同事协商项目事宜提供了申请签证的方便。亚威局长作为法方负责推动人类微生物组研究的领导,在协调中法合作协议签署和推动欧盟为肠道菌群与肥胖和炎性肠病关系研究立项方面立下汗马功劳。2007年欧盟第七框架能出资1千2百万欧元支持肠道菌群研究,与亚威局长的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个项目就是后来著名的MetaHIT计划。可惜的是,亚威局长后来身患结肠癌,不幸英年早逝,令人痛惜不已。法国农科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新的实验大楼,这栋大楼主要是为法国农科院研究营养和菌群关系的实验室准备的,是对亚威局长为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所做贡献最好的纪念。

2007年元月,亚威局长带领法国农科院代表团访问上海交大,双方联合召开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讨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中法肠道菌群研究合作的开始。我是中方的负责人,多海博士是法方的负责人。这一年,在连续申请7年之后,我们实验室终于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也从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支持了中法合作;863计划生物信息主题也给了交大2个重点项目。有了这些经费,我们的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

就在这一年,国际上对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新的进展,这就是所谓“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假说”的提出。

肥胖的动物,除了能高效地合成和积累脂肪以外,还表现出一系列的代谢受损的症状,其中最重要的是胰岛素抵抗。我们知道,胰岛素抵抗是因为炎症因子破坏了胰岛素受体造成的。肥胖症的小鼠和胖人一样,身体里有一种低度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正是这种慢性炎症不仅破坏胰岛素受体,造成胰岛素抵抗,而且破坏血管,造成大小血管病变。这种炎症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因素在不断刺激白细胞,使他们一直处于发炎的状态,不断产生炎症因子破坏人和动物的身体呢?

2007年,当时在法国医科院做博士后、现就职于比利时天主教卢文大学的卡尼和他的合作者的一篇论文,把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肠道菌群与炎症的关系上来。

在这篇发表在糖尿病领域的顶尖杂志《糖尿病》的论文中,卡尼他们发现,用高脂饲料饲喂正常有菌群的小鼠,8周以后,小鼠出现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症状。这时的肥胖小鼠血液里,一种叫做内毒素的肠道细菌产生的毒素的浓度比健康对照升高2-3倍。这样的低浓度虽然只有急性感染时的50-100分之一,但已足够刺激全身的白细胞处于低度的炎性状态。因此,来自肠道菌群的内毒素可能是引起肥胖小鼠全身性低度炎症的重要因素。

为了证实这个假说,卡尼他们从希格玛化学公司购买了一种标准的内毒素——用一种大肠杆菌的细胞壁提纯出来的脂多糖成份。他们用一种注射泵,给吃普通饲料本来不会胖的小鼠持续皮下注射这种内毒素,剂量与肥胖小鼠血液里的内毒素浓度相当,这些小鼠开始出现低度炎症,最后变成肥胖小鼠,而且也有了胰岛素抵抗。看来,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是引起动物肥胖的一个关键致病因子。


为了搞清楚内毒素引起的炎症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卡尼他们做了进一步的试验。内毒素进入人或者动物体内后,会被一种叫做“脂多糖结合蛋白”的蛋白质运送到白细胞的表面,在那里与一种叫做CD14的受体结合,然后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刺激有关基因表达,令白细胞开始分泌炎性因子,进入发炎的状态。如果CD14受体被破坏了,白细胞就失去感知内毒素的能力,尽管血液里内毒素升高,它们也当作没看见,不会有反应,不会进入炎性状态。卡尼他们把低剂量的内毒素皮下注射给CD14受体基因敲除的小鼠,结果没有观察到炎性反应的产生,也没有像普通野生型的小鼠一样产生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换句话说,内毒素注射引起肥胖症必须经过诱导炎症这一步。如果没有炎症的发生,肥胖症就不会发生。

卡尼他们把这种低剂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低度的慢性炎症从而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损伤的机制叫做“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区别于肠道条件致病菌“移位”,从肠道进入血液和内脏引起的急性败血症。

这是国际学术界首次把肠道里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与动物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损伤联系在一起,而且强烈提示内毒素与肥胖症是因果关系。

这个结果发表以后,受到很多质疑,例如,有人认为他们用于诱导肥胖症的高脂饲料的脂肪含量过高,人的膳食中脂肪含量是达不到这么高的,因此,这个工作对人类肥胖症研究意义不大。

作为一名从1983年进入研究生学习就研究细菌的人,看到卡尼的这篇论文,我感到非常兴奋,当天晚上几乎没有睡好觉。结合我读到的有关冠心病人等人体血液里发现细菌内毒素升高和有炎症的各种论文,一幅图像开始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肠道里有些可以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可能就是肥胖症的致病因素。我们需要把这种细菌找出来,证明它们可以引起肥胖。这应该是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

在人类传染性疾病研究领域,要证明某种因子是引起某种疾病的原因,需要遵循“科赫法则”。所谓“科赫法则”是1876年由德国医生科赫在研究动物炭疽病的致病菌时发展出来的一套“证明某种细菌是引起某种疾病的病因”的研究规则。

科赫用显微镜观察得炭疽病死亡的动物的标本,发现血液里都有一种杆状的细菌。他据此提出,这种细菌可能是引起炭疽病的原因。但是,有人指出,得病的动物体内出现这种病菌也可能是得病以后的动物身体有利于这种细菌的生长,因此,血液里出现大量这种杆菌很可能只是发病的结果而已。科赫接着把病死的动物的血液接种到健康的动物体内,结果健康的动物开始发病死亡,而且血液里也出现看上去一样的大量这种杆菌,因此,这种杆菌可以传染这种疾病,它应该是致病的原因。人们又质疑说:血液里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直接用病死动物的血液接种,不能说明是这种杆菌引起了疾病,也许是某种用显微镜看不到的、未知的东西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科赫随后发明了一种培养基,从血液里把这种杆菌分离出来,经过反复传代培养,得到了一种纯的培养物。然后,他把这种纯培养的细菌接种给健康的动物,发现它们都得了典型的炭疽病。从得病死亡的动物血液和组织里,他又分离出纯的杆菌,经过比较,与原来接种给健康动物的是同一种细菌。这个用纯培养的细菌令健康动物患病的试验才“一槌定音”,确认了炭疽病是炭疽杆菌引起的结论。这是人类第一次证明传染病是病菌引起的,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人类能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开始。


科赫法则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做了很多的修改,并不是因为规则本身有错,主要是在很多疾病病因的研究中,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完全满足原来的科赫法则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有很多病菌或者病毒不能被分离培养;有的病菌接种到健康动物很难发病,因为,除了要有病菌,很多疾病的发生还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或者只有当动物的免疫力低下时才能发病。还有,人类的很多疾病找不到合适的动物模型,即使有了可疑病菌的纯培养物,也没法子做回接造病试验。而对于非传染性的慢性病来说,由于病因很复杂,用科赫法则来证明病因更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科赫法则依然是证明某种因素是引起某种疾病的黄金法则,慢性病也不例外。在无法完全满足科赫法则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满足科赫法则那种内在的、严谨的逻辑的美,为自己的结论提供尽可能多的各方面的证据。例如,证明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就是在遵循科赫法则的逻辑框架的前提下,主要用大量的流行病学的证据来达成这一结论的。

1976年,正值科赫法则发表一百周年之际,耶鲁大学的伊文思教授发表文章,系统总结了从科赫法则提出以来,为了寻找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在内的人类各种疾病的病因医学界所作的不懈的努力。

简单说来,要证明某种因子是引起人类某种疾病的致病因素,需要提供三个方面的证据:

1)相关性证据:病人有这个因子,健康人没有,或者,病人这个因子多,健康人少;同一个人,健康时没有这个因子或者数量少,得病了,就有了这个因子,或者这个因子数量增加;想办法减少或者清除这个因子,病人的疾病症状会减轻或者消除。

2)疾病复制证据:把因子纯化出来,转移到一种模型动物中,创造合适的条件,使动物发生与人体疾病类似的症状,也就是在动物中把疾病复制出来。

3)发病机制证据:用分子方法详细研究从这个因子数量增加到宿主最后发病的每一个步骤,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从细胞到整体把因果链串起来。

有了这三方面的证据,这种因子是引起这种疾病的病因的结论就比较可靠了。

戈登和卡尼他们的工作,其实也是在遵循科赫法则的要求,尽量为“肠道菌群是引起肥胖症的重要因素”这个假说提供有力的证据。

但是,无论是戈登他们发现肠道菌群可以扰乱脂肪代谢基因的表达,还是卡尼他们发现肠道里条件致病菌产生的内毒素可以引起肥胖症,都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在肠道里生活的上千种细菌中,到底哪些种类真正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有关系?

肠道菌群结构非常复杂,到底怎么做,才能把与肥胖症发生、发展相关的细菌找出来呢?只有找到了与肥胖症相关的细菌种类,才有可能去分离它们、做疾病的复制试验以及致病机理试验,提供细菌引起肥胖的确切证据!

因此,把与肥胖症发生、发展有关的细菌种类鉴定出来,这是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研究领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这也是用科赫法则研究肠道细菌对肥胖贡献的三大步骤中的第一步:相关分析。

—————————————————

微信号尾注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右上角分享更多朋友;

如果喜本微信号,搜微信号microbio_zhao或点击标题下方“菌群老”予以关注,或直接下面的二维码也行:

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一)

过敏菌阅读(595)

◆益生菌的作用

21世纪,是医学不得不从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转变的时代抗生素是治疗医学的代名词益生菌是预防医学的代名词 ◆益生菌的作用

1、免疫保护作用降低(恢复)肠粘膜通透性增强婴幼儿肠道屏障功能促进分泌型IgA的分泌增强特异-非特异性免疫力 ◆益生菌的作用

2、平衡免疫应答形成双歧杆为主的肠道菌群并通过肠道正常菌群作用于肠道免疫系统使Th1/Th2处于适当的比例 ◆免疫应答的类型

①Th1型免疫应答Th1优势→IgE↓→抗过敏益生菌→Th1优势→IgA↑→保护②Th2型免疫应答致敏原→Th2优势→IgE↑→过敏 ◆免疫应答的类型

孕妇→Th2优势新生儿→开始Th2优势以后渐成Th1优势新生儿Th1成熟延迟→过敏 ◆益生菌的作用

3、诱导口服免疫耐受口服免疫耐受指口服抗原再接触该抗原时机体反应性↓(脱敏疗法)免疫耐受所引起的免疫调节是预防过敏的关键 ◆益生菌的作用

4、防治过敏性疾病①平衡免疫应答使未致敏Th0的分化倾向于Th1IL-12↑→激发Th1→IFN↑→IgE↓IL-10↑→抑制Th2→IL-4↓→IgE↓②诱导“口服免疫耐受” ◆过敏是怎么回事?

过敏是免疫介导的超敏反应正常的(成熟的)免疫反应应是Th1/Th2处于平衡状态Th2优势时→IgE↑→过敏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敏反应多为Ⅰ型变态反应 ◆过敏两要素

①过敏体质(特应性体质)由遗传决定,可传给子代②接触抗原 ◆过敏两阶段-致敏阶段

过敏体质+抗原(首次接触)→致敏但不出现过敏症状过敏原+抗原提成细胞→入血T淋巴细胞→Th2优势→IL-4↑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IgE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 ◆过敏两阶段-发敏阶段

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抗原+IgE→引发肥大细胞膜同时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过敏两阶段-发敏阶段

1、释放炎性介质(脱颗粒)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脱颗粒从颗粒中释放活性介质→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 ◆过敏两阶段-发敏阶段

2、合成新介质C膜磷脂降解→释花生四烯酸以两条途径合成炎性介质①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②合成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过敏两阶段-发敏阶段

各种介质随血流播散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及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嗜酸性粒细胞↑ ◆变态反应分型

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 ◆常见过敏症状

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故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①皮肤粘膜→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眼红痒 ◆常见过敏症状

②呼吸道→鼻炎、鼻塞哮喘、咳嗽、口咽异物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③胃肠道→食物过敏性胃肠炎→恶心、吐泻、腹痛、血便④全身→过敏性休克 ◆过敏原

指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医学文献记载近2万种常见的有2000~3000种通过吸入、吃入、注射、接触等方式使机体过敏 ◆常见过敏原

①吸入式过敏原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常见过敏原

②食入式过敏原肉、蛋、奶、豆、某些果蔬花生、核果、海鲜(鱼虾蟹)香油、香精、葱、姜、蒜脂肪、酒精、毒品、抗菌素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抗氧化剂◆常见过敏原

③接触式过敏原冷热空气、紫外线、辐射化妆品、化纤用品、塑料肥皂、洗洁精、洗发水、染发剂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常见过敏原

④注射式过敏原需试敏的→青、链霉素异种血清、生物制品等 ◆小儿过敏性疾病有哪些?①较重的新生儿红斑(易湿疹)②湿疹(特应性皮炎)→3岁后↓③食物过敏(牛奶、豆奶、蛋黄) ◆小儿过敏性疾病有哪些?④喉炎(激素有效)、扁桃体炎⑤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学龄儿↑⑥过敏性鼻炎→春青期↑特发性中耳炎(激素有效) ◆过敏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遗传≈环境→决定健康≈疾病所有疾病都有免疫失调的影子发达国家每3~4名儿童就有1人过敏全球过敏性哮喘患者约三个亿 ◆过敏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22%的人患湿疹、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依此类推,我国有两亿人患过敏性疾病目前仍以明显的速度↑2010年将达全球人口的40% ◆过敏性疾病的原因1、与免疫形成初始化过程有关①危险奶瓶②过敏时间窗③卫生假说④肠道菌群失调 ◆危险奶瓶

普通牛奶蛋白或大豆蛋白含有大分子异种蛋白质(致敏原)一滴牛奶足以使婴儿致敏母乳喂养儿偶尔喝牛奶也会致敏 ◆过敏时间窗

婴儿在早期特定时间段易过敏由于牛奶蛋白中含有32种高致敏性蛋白质所以婴儿首次接触过敏原年龄不要过早

ALLER-5,精选5种具有不同部位定值优势的特定医用级益生菌菌株,经过优选驯化,耐胃酸,耐胆汁,易附着于肠道,并搭配两种益生元,相辐相成,帮助提高免疫力与抗过敏能力。

ALLER-5中就包含了

鼠李唐乳杆菌HN001

乳双歧杆菌Bi-07

嗜酸性乳杆菌 NCFM

罗伊氏乳杆菌GL-104

副干酪乳杆菌Lpc-37

5种益生菌。

扫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过敏菌,可直接购买ALLER-5

益生菌与免疫

过敏菌阅读(778)

肠道是一道免疫的坚固长城。薄薄的肠粘膜就是第一道物理屏障,与肠腔内各种坏菌及有毒物质保持距离,保护着我们的肠道。然后就是肠壁上的密布着井然有序的免疫细胞,益生菌可以刺激我们的免疫细胞,激活它们,再到全身发挥作用。肠道是我们免疫力的主要培训基地,益生菌是培训员。可以说益生菌是免疫使者。

免疫方式有两种,分别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在细胞免疫中,益生菌能激活巨噬细胞,它可以吞噬和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同时诱导其释放两种武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号(IL-6)。肿瘤坏死因子,顾名思义,就是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引起肿瘤出血坏死的活性因子。白细胞介素也是很重要的免疫活性因子,它参与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益生菌菌体胞外产物和细胞壁肽聚糖都具有一定免疫活性。完整细胞(或完整肽聚糖)可发挥免疫佐剂活性。但研究表明菌体细胞破碎液甚至双歧杆菌基因组DNA也能激活巨噬细胞。这就是为什么普通无活菌的酸奶也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益生菌也可以激活T细胞和NK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两者都能起到细胞杀伤作用,阻断入侵细胞。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某些益生菌能促进脾细胞增殖,脾脏重量增加,使免疫功能增强。以及能产生其它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0(IL-1,IL-10)或干扰素。

在体液免疫中,另一种免疫细胞B细胞受到益生菌刺激,产生的不同类型抗体免疫球蛋白(IgA)增多,然后结合一个保护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小体成为sIgA,再由肠黏膜上皮细胞释放,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定植,免疫应答功能增强。

益生菌对过敏症状的改善也是免疫系统平衡的体现。

肠道菌群产生丙酸咪唑促进II型糖尿病

过敏菌阅读(767)

1.II型糖尿病(T2D)患者血液中有较高含量的丙酸咪唑。

2.丙酸咪唑来源于T2D患者体内肠道菌群代谢组氨酸形成的产物。

3.丙酸咪唑通过激活p38γ/p62/mTORC1通路影响IRS,导致胰岛素信号受损。

背景

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成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已知的这类代谢产物包括:改善代谢的短链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三甲胺N-氧化物(TMAO),与尿毒症有关的支链氨基酸(BCAAs),谷氨酸等氨基酸衍生代谢物。在该项研究中,来自瑞典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组氨酸形成的丙酸咪唑会破坏细胞响应胰岛素的能力,并描述了这一破坏作用的潜在信号传导途径。

研究结果

一、丙酸咪唑与T2D的相关性

首先,研究人员在少量的临床血浆样本中检测T2D患者代谢物与正常对照样本的差别。结果发现,有四种氨基酸代谢物:多巴胺硫酸盐、谷氨酸盐、丙酸咪唑和N-乙酰基腐胺比对照组显著增高。为了确定哪些可能是来源于肠道菌群的代谢,它们同时对普通小鼠和无菌小鼠进行血浆代谢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只有丙酸咪唑在两组小鼠中存在差异,由此大致确定丙酸咪唑的产生与肠道菌群有关,并将其作为后续研究的靶点。 此后,研究人员分析了由649人组成的队列,其中包含53名T2D患者,检测他们的丙酸咪唑含量,证实T2D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血中丙酸咪唑的浓度较高; 相比之下,丙酸咪唑前体——尿刊酸,在T2D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没有差异。(Fig1)

二、T2D患者血浆高水平的丙酸咪唑源于患者特异性的肠道菌群特征

基于已有推论:丙酸咪唑是与肠道菌群有关的代谢物,研究人员猜测,T2D患者之所以比正常人血浆中的丙酸咪唑含量更高,可能是由他们的肠道菌群引起。 接下来,研究人员首先在体外模拟的肠道环境下,用组氨酸分别与T2D患者粪便样本、对照组粪便样本共培养,并监测丙酸咪唑的产生情况。结果发现,丙酸咪唑在来自对照组的粪便菌群中几乎没有生成,而在患者的粪便菌群培养过程中持续产生(Fig2A)。这一结果表明,T2D相关的肠道菌群促成了从尿刊酸到丙酸咪唑的生成路径。 为了进一步鉴定是哪些细菌将尿刊酸代谢成了丙酸咪唑,研究人员大规模的筛选了肠道菌群基因组中的尿刊酸还原酶(UrdAs)的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UrdAs酶的FAD结合结构中存在一个关键的活性位点,大多数UrdAs同源物上该位点为“H”,但存在少部分同源物该位点为“Y“”或“M”。体外单菌培养实验证实,具有“Y” – 或“M”- UrdA同源物的细菌才能代谢尿刊酸,产生丙酸咪唑(Fig2D)。之后作者对T2D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宏基因组数据集进行分析,鉴定出42种能代谢生成丙酸咪唑的菌株,其中28种(67%)在T2D患者中丰度更高(图2E)。这些结果支持原来的假设:丙酸咪唑的产生与T2D发病机制有关。

三、丙酸咪唑损害胰岛素信号的分子机制

为了探究丙酸咪唑在糖尿病中的具体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和分子细胞实验。首先将丙酸咪唑注入无菌小鼠体内,诱导出了葡萄糖耐量受损的表型;细胞实验则给出了一条清晰的分子作用途径:丙酸咪唑促进p38γ活性→p62磷酸化→mTORC1活化→S6K1磷酸化→IRS丝氨酸磷酸化增强→酪氨酸磷酸化降低→PI3K/Akt活化降低(Fig3)。IRS是胰岛素受体的底物,在整个胰岛上广泛分布,通过PI3K/Akt通路刺激胰岛素释放。所以丙酸咪唑诱导出的这条分子信号途径抑制了IRS对胰岛素的调控作用。 最后,研究人员在临床样本中对以上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T2D患者肝脏中p62和S6K1的磷酸化水平高于对照,相关分析也表明:(1)血浆HbA1c与p62和S6K1的磷酸化正相关,与肝脏IRS2呈负相关; (2)p62与S6K1磷酸化呈正相关; (3)门静脉血中丙酸咪唑水平与p62和S6K1磷酸化正相关。这些数据与丙酸咪唑通过p62和mTORC1途径损害胰岛素信号传导的结论一致。

结论

文章确定丙酸咪唑是一种由肠道菌群产生的组氨酸衍生代谢物,并且鉴定了可以产生丙酸咪唑的菌株,以及丙酸咪唑损害葡萄糖耐受能力的分子机制。从文章对UrdAs基因序列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对肠道菌群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位点和高分辨率的分析有助于更高效地发掘更多的分子靶点。

解读皮肤过敏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联系

过敏菌阅读(712)

    在过去几年中,科学家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各种疾病之间的联系。现在,在一项使用老鼠的研究中,来自CNRS,INSERM和Claude Bernard Lyon 1大学的生物学家 – 以及来自巴斯德里尔研究所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同事 – 揭示了病毒检测系统之间令人惊讶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以及皮肤过敏的发展。

    我们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数量是构成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的10到100倍,它们构成的微妙平衡的生态系统可能会被我们的饮食和药物改变。各种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在远离肠道的身体部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与过敏性疾病(如湿疹)的发展之间存在联系。但直到现在还缺乏对这种关联的解释。

    在国际感染病研究中心(CNRS / INSERM / Claude Bernard Lyon 1 University / ENS de Lyon) – 或CIRI–由来自CNRS的两位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被剥夺了MAVS基因的小鼠身上免疫系统检测病毒的关键作用。他们注意到这些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改变和严重的过敏性皮肤反应。为了证明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将改变的微生物群转移到正常小鼠身上。后者又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表明移植的肠道细菌是负责任的。

    此外,生物学家透露,肠道微生物群的这种改变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这使得某些肠道细菌迁移到脾脏和淋巴结,并增加了过敏性皮肤反应的严重程度。

    这些发现揭示了抗病毒蛋白(MAVS)在维持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方面所发挥的意外作用。通过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加剧了皮肤中的过敏反应,该研究为新疗法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群进行治疗来治疗湿疹,或者增强已有的治疗方法吗?这种方法已经在研究其他疾病,如癌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