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菌群对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作用

过敏菌阅读(702)

    长期以来,饮食结构的改变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营养物摄入、肠道微生物代谢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CVD的发病风险。微生物相关的分子模式可被宿主模式识别受体(PRRs)感知并驱动CVD发生发展。除此之外,宿主微生物群还会产生多种代谢物(如三甲胺-N-氧化物,短链脂肪酸和次级胆汁酸等),影响CVD发病机理。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对预防或治疗CV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Stanley L Hazen教授系统总结了目前驱动CVD发病的肠道微生物机制、治疗干预措施,并强调了建立微生物和CVD发病机制之间因果关系的必要性。

    菌群驱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分子模式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口腔和肠道上皮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可使少量细菌进入循环系统,最终进入宿主组织并促进疾病发生。不管是寄生于宿主内部或者处于裸露表面,还是进入体循环时,细菌都会直接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调控宿主代谢和CVD相关的炎症通路。微生物群落相关分子模式(MAMP)与宿主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参与促进CVD和慢性炎症过程(见Fig1.)。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暴露于某些细菌病原体与CVD风险的增加存在相关性。例如,细菌性病原体包括肺炎衣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幽门螺杆菌、放线杆菌等和CVD之间的相关性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口腔、肠道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以重现;肺炎衣原体可在被分离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引起自主促炎效应,表明其与动脉粥样硬化CVD相关。尽管大型临床抗菌试验的结果令人失望,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RRs是CVD发病机制的重要调节剂。宿主MAMP-PRR途径的激活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已几乎无疑。但由于这些受体在先天性免疫中的核心作用仍不明朗,是激活还是抑制PRRs仍值得深入探讨。

    心血管疾病中的微生物代谢物

    近年来,特征性临床队列非靶向代谢组学以及机制性的动物模型研究一起被用于发现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肠道微生物群作为日常膳食的重要过滤器,通过微生物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甲胺,多胺,多糖,短链脂肪酸(SCFAs),次级胆汁酸,B族维生素,尿毒症毒素(如对甲酚硫酸盐和吲哚酚硫酸盐,4-乙基苯基硫酸盐和二氢小茴香素)以及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物等。这些代谢物可以在肠道局部作用并全身性地流通并影响宿主生理状态。虽然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菌群相关候选代谢物如何定性分析、菌群代谢物生物学功能如何阐释,但目前在人类或小鼠模型的机制研究中已经发现,有三类主要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三甲胺〈TMA〉,SCFAs和次级胆汁酸)向宿主发出信号并影响CVD。

    三甲胺-N-氧化物(TMAO)途径驱动心血管疾病

    自首次报道TMAO与CVD发病相关后,宿主-肠道微生物共代谢产物TMAO迅速在人类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启动子领域获得了大量关注。许多人类和小鼠研究都表明TMAO途径是第一个以微生物群为中心的CVD药物靶点。TMAO途径是一种细胞代谢途径,是指高脂饮食(富含磷脂酰胆碱,胆碱,L-肉碱,卵磷脂等)在几个不同肠道微生物酶复合物(CutC / D, CntA / B, YeaW /X)作用下代谢成TMA,而后TMA进入门脉循环,并被宿主肝脏酶(含黄素的单加氧酶,FMO3)进一步代谢产生TMAO。TMAO可以通过组织特异性或细胞类型特异性重编程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力衰竭,胰岛素抵抗和肾脏疾病等。近期发表的几篇综述强调了TMAO途径在CVD中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潜力。肠道微生物组驱动的代谢物TMAO是有前景的以肠微生物群为中心的药物靶标(BOX 1)。因此挖掘通过TMA-TMAO途径负责调节通量的微生物分类群将是必要的,但究竟何种群落是小鼠和人类生态系统中TMA的主要生产者的研究报道较少,识别代谢TMA的人类肠道共生物对于益生菌策略将具有特殊的意义。

    SCFAs等菌群发酵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物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深入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在维持肠道微生物生态学、微调宿主免疫和代谢疾病方面均具有关键作用。膳食纤维微生物发酵的主要产物是短链脂肪酸(SCFAs)。其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最为丰富。绝大多数将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疾病联系起来的研究指出SCFAs是肥胖、糖尿病、肠道免疫、高血压、肾脏疾病、癌症以及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疾病预防或疾病缓解因素。事实上,SCFAs与CVD风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肝病)之间的相关性已在动物模型上建立,但临床上显示SCFAs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或人类死亡率之间明显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较早的一篇临床研究给予生理剂量的醋酸盐或丙酸盐或急性胃灌注SCFAs均显示对血糖无影响,但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但补充丙酸7周后的长期研究中发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空腹血糖适度下降,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改变;随访研究显示SCFAs给药可增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这可能间接改变循环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但研究也显示SCFAs作为一种常量营养素能源和激素样信号分子进入门静脉循环,最终通过专-属宿主受体系统(游离脂肪酸受体〈FFAR2, FFAR3〉,丁酸盐受体〈GPR109A〉,乳酸盐受体〈GRP81〉,嗅觉受体〈Olfr78〉)发出信号调节先天免疫和宿主代谢。尽管SCFAs是研究得最充分的肠道微生物衍生代谢物,但SCFAs是否与人类疾病(尤其是CVD)的发展有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胆汁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目前,胆汁酸被认为是调节宿主营养代谢和能量消耗的信号分子(Fig 3)。初级胆汁酸是在宿主肝脏中以胆固醇为原料被合成。初级胆汁盐和肠道产生的次级胆汁酸通过膜去污剂效应和诱导某些微生物群落的DNA损伤来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耐受富含胆酸盐的结肠微环境的菌群可以将胆酸盐代谢成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参与机体代谢。例如,胆汁盐水解酶(BSH)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中,其可以将甘氨酸结合或牛磺酸结合的胆汁盐水解成游离胆汁酸;肠道微生物还是7α-脱羟基酶和7β-脱羟基酶的唯一来源,其可以产生“次级”胆汁酸,但目前脱羟基酶相关的细菌属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此外,消化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来氧化或差向异构化胆汁酸(HSDH)家族。HSDH活性已经在拟杆菌属,梭菌属,埃希氏菌属,真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等细菌中证实。肠道细菌如真杆菌和乳酸杆菌驱动胆汁酸形成乙酯和长链脂肪酸酯。肠道微生物(消化球菌,梭杆菌和假单胞菌)可以从3α-硫酸化或3β-硫酸化胆汁酸中去除硫酸盐。通过肠道微生物的解轭合,氧化,差向异构化,7α-脱羟基化,7β-脱羟基化,酯化和脱硫等使胆汁酸池的物质化学多样化后,次级胆汁酸进入门脉循环。一旦进入门脉血液中,尤其在餐后,菌群修饰胆汁酸作为内分泌样信号分子通过专用受体系统(法尼醇X激活受体〈FXR〉, 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TGR5〉, 孕烷X受体〈PXR〉, 维生素D3受体〈VDR〉, 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2和M3和鞘氨醇-1-磷酸受体2〈S1PR2〉)向宿主发出信号,从而对宿主生理和CVD等疾病易感性产生影响。

    微生物来源的胆汁酸代谢物总体上代表了具有巨大治疗潜力的多种内分泌信号。事实上,2016年5月,FDA批准了半合成胆汁酸类似物Obeticholic acid(Ocaliva; InterceptPharmaceuticals,Inc.)用于治疗肝脏疾病。这是微生物代谢物-宿主受体相关研究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典型案例。

    小结

    心血管疾病(CVD)是发达国家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遗传变异因素仅占CVD发病机制一小部分(<20%),而饮食等环境因素是造成CVD风险的主要原因。肠道中寄居的微生物群落是饮食中关键的“代谢过滤器”,它们将普通营养物质转化为氧化三甲胺(TMAO),短链脂肪酸(SCFAs)和次级胆汁酸等代谢物影响CVD进程。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CVD中起重要作用。菌群分子模式不仅可以直接参与肠道中的宿主模式识别受体(PRR),也可以通过循环系统中参与宿主的慢性炎症过程。微生物分析方法和其他“组学”分析平台的技术进步,可以发现与CVD表型相关的候选微生物及其衍生代谢物,进而探究其如何影响人类疾病。

    过去药物发现集中于靶向代谢酶方面,但现阶段药物开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微生物药理学时代,旨在调节微生物群结构来改善人类健康。上述几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与CVD风险明显相关。微生物代谢物-宿主受体层面的药物开发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TMAO产生的非致死性小分子抑制剂已建立了临床前的概念验证。与此同时,研究者正在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发益生元、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策略以探讨CVD发病机制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微生物对人类疾病的发病和病程的影响时,必须摆脱传统的微生物群体分析方法,不能仅仅探讨有什么微生物发生变化,还需进一步鉴定具体的微生物产物。一旦确定了相关的微生物衍生物,必须采用内分泌学的经典方法来鉴定与疾病发病机理有关的宿主受体系统。来自肠道微生物共生体的代谢物非常多样,这为开发全新的用于心脏代谢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孕妇肠道菌群可能决定孩子自闭症风险

过敏菌阅读(718)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罹患自闭症的风险大小,可能由母亲在怀孕期间的肠道菌群所决定。这项发现意味着,准妈妈们改变饮食或者服用某些益生菌也许有助预防孩子罹患自闭症。

  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免疫学杂志》上报告说,小鼠实验表明,母亲肠道菌群与孩子的健康发育存在复杂关联。母亲肠道菌群能从多个方面塑造孩子的大脑发育,它们也对校准孩子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压力的反应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母亲肠道菌群不健康,那么她生下的孩子容易出现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

  小鼠实验还发现,由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炎症分子是引发自闭症的一个关键因素,阻断这种名为“白细胞介素-17a”的分子发挥作用可有效预防自闭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指出,阻断“白细胞介素-17a”发挥作用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因为这种炎症分子对抗感染尤其是抗真菌感染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调节肠道菌群较为容易,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等方式实现。

  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步将尝试确定与自闭症风险相对应的孕妇肠道菌群特征,最终找到安全且有效的肠道菌群调节方法,预防孩子出现自闭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经常焦虑或是肠道菌群作祟

过敏菌阅读(659)

    脸盲或因“看脸”少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新研究显示,患脸盲症的人可能源于婴幼儿时期“看脸”少。研究人员饲养了两组猕猴。第一组按正常方式长大。第二组则从生下来后就只和戴面具的人在一起。两组猴子长到200天时,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猴子大脑中各区域的发育状况。

    第一组猴子的各区域发育正常,第二组猴子除识别脸以外的区域发育正常。研究人员给两组猴子看人和猴的照片。第一组倾向盯着照片中的脸看,第二组则爱看手。结果显示,第二组猴子大脑中管识别手的区域明显比识别其他对象的区域大。研究人员称,大脑似乎善于识别一个人经常看到的事物,对于从未看过或很少看过的事物则不容易辨认。

    睡眠少影响心理健康和记忆力

    英国利兹大学一项新研究指出,睡眠不足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记忆力。研究涉及1000多名18岁到80岁的英国成年人。研究人员让这些志愿者填写有关他们睡眠习惯、记忆力、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然后基于这些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表示,从调查数据看,睡眠不足与心理健康下降以及日常记忆力变差都有较大联系,尤其对睡眠时间经常少于5小时的人来说,这种联系更明显。例如,他们会忘记执行任务,想不起来事情发生的地方,或忘记去做计划好要做的事情。

    散步有助调节情绪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散步,也有助调节情绪。研究人员以数百名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让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散步12分钟,或是在某栋校园建筑内部闲逛,让另一部分学生坐下看校园的照片或建筑内部的影像资料。接着,研究人员告诉学生,散步后要写一份两页的报告。但是散步后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然后,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分别在站立、坐着或在跑步机上行走的状态下观看10分钟长的画廊视频资料。结果,与另外两组相比,“行走组”事后给自己情绪的积极程度打分最高。研究人员称,身体运动提升快乐情绪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通过移动寻找食物和其他回报有关。

    经常焦虑或是肠道菌群的“过错”

    爱尔兰科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经常焦虑可能是肠道菌群出了问题。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关联大脑中微核糖核酸的水平,后者会影响大脑中枢神经以及某些影响焦虑、抑郁行为的大脑区域。研究人员用小鼠做对比实验,结果发现,与肠道菌群正常的小鼠相比,肠道无菌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社交和认知障碍以及类似抑郁的行为。

    此外,肠道无菌小鼠的大脑杏仁核和前额皮质中微核糖核酸水平迥异于正常小鼠。研究人员还发现,幼时肠道无菌、成年后正常的小鼠,杏仁核和前额皮质中微核糖核酸水平有所恢复。这项研究显示,改变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大脑中微核糖核酸的水平,因此,保持肠道菌群健康对调节大脑中微核糖核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助儿童健脑

    新西兰一项研究显示,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儿童健脑方面的效果优于其他运动方式。研究人员招募305名7至13岁儿童参加一项随机对比实验。研究人员先让孩子们做6项任务以评估工作记忆和认知控制,随后把孩子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另一组作为对照,参与一些趣味性的适度运动。

    6周后,研究人员再次评估孩子们的工作记忆和认知控制。结果显示,所有孩子第二次评估得分明显高于第一次,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志愿者的进步远远大于对照组。研究人员说,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心脏健康欠佳或者有遗传性智力问题的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我国益生菌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过敏菌阅读(632)

    5月22-24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益生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与企业家共同分享益生菌科研新动向,剖析产业发展新趋势,共话新时代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广东省食品学会承办,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王�囱彩釉薄⒐�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张晋京稽查专员、广东省卫计委彭炜巡视员等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本次大会,近500名来自高校及行业的代表的积极参与,表明会议承载的产业价值。

    13年初心不变一路向前    益生菌分会平台效应凸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益生菌的功能深入人心,益生菌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为我国食品工业的价值提升与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介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于益生菌行业的关注由来已久。自2006年成立分会以来,聚集起国内从事益生菌研究的科技人员,通过分会这个平台,让这些有着共同情怀的食品人,从借鉴和学习国外相关基础研究开始,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之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3年如一日培育起来的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已成为我国益生菌学术交流与产业对接的品牌会议,亦为益生菌科技与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益生菌产品成为企业实现健康诉求    寻求差异化竞争的高地

    长期支持和关注益生菌产业发展的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丛谥麓侵斜硎荆�过去一年,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产业发展迅猛。益生菌产品作为食品工业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之一,拥有“营养与健康”的双重基因,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正成为众多企业实现健康诉求、寻求差异化竞争的产品高地。

    作为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的主管部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食注册司张晋京稽查专员提到,益生菌作为常见保健食品的原料,近年来发展快速,研究领域跨越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医学、营养学、免疫学和肠道健康科学等多个研究热点。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产业迎来了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百家争鸣”的好时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将继续发挥好监督管理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为该行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益生菌研究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    需要在不断学习与借鉴中实现

    据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0亿美元。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认知已达较高水平,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检索热度逐年升高,尤其以有着健康需求的中年人群为主。由此,科技界、产业界对益生菌的研究格外关注。

    10多年来,国家持续支持加大益生菌相关研究,涌现出一批优秀科学家代表。有了人才的支撑,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对于益生菌的关注度与研究快速提升。

    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成长,我国益生菌领域的科学家通过自身的努力,用一篇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和一个个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逐渐与国际接轨,部分研究成果在食品工业中成功转化,推动了益生菌产业的快速成长。

    益生菌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答题    将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牢牢把握

    益生菌行业正成为新时代食品工业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借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以科研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科学普及助推消费升级——持之以恒坚持益生菌相关科学普及,提升消费者科学认知,助推消费升级;人才梯队培养后备力量——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为益生菌科研提供后备力量。

    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有哪些?如何对接并提升传统发酵食品行业?对于常年深耕我国益生菌科研领域的科学家们来讲,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著,从与国外一路跟跑到齐头并进,尽己所能,探索益生菌功能及其应用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将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国人营养健康。此外,我国益生菌发酵的传统食品一方面代表了我国的特色,一方面承载着健康,需要大力发展。

    聚焦安全性评价等热点    益生菌产业标准法规建设同期推动

    本届大会聚焦“益生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益生菌、肠道菌群与疾病预防”、“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和“益生菌类食品法规新动向”五大看点,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针对益生菌及相关行业较为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

    为进一步鼓励行业创新,把握创新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开展了2017-2018年度益生菌行业创新产品评选活动,共收集到来自16家企业的26款创新产品,通过业内专家的认真评选并严格审核相关技术资料,共有来自乳酸菌饮料、发酵乳及其他类、菌粉及发酵剂类的11款产品获评“2017-2018年度益生菌行业创新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益生菌是“骗人”的,吃了后症状反而加重了?!

过敏菌阅读(739)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很多肠道菌群已经失调或者说有一些疾病的人,在服用益生菌的过程中,特别在刚开始补充益生菌的前1-4周,会出现“好像病症加重”的现象(如腹痛、多气、拉稀加重,皮肤出痘痘比之前更厉害等),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叫做赫氏消亡反应(Jarisch-Herxheimer die-off reaction)。

赫氏消亡反应, 治愈疾病过程中黎明前的黑暗

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两位欧洲皮肤病学家阿道夫•雅里希 (Adolf Jarisch) 和卡尔•赫克斯海默 (Karl Herxheimer) 各自独自观察到一种奇怪的现象:皮肤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他们的症状在最初往往会有所加重,甚至出现发热和恶心等不良反应。然而这些不良反应持续几天到一周后,病情开始慢慢好转直至康复。继续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实是由于有害细菌死亡的过程中会释放一些毒素,从而导致症状加重。 

他们将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以解释病人在接受治疗或者服用补充剂后出现不适症状。例如补充益生菌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如肠胃胀气、排气较多、大便不成形等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发热、寒战、头痛、皮肤出痘痘等多种症状。

 

其实这个时候,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益生菌大军和有害菌正在展开剧烈的斗争。这场惨烈的战争,细菌们或者转移阵地或者备战死。有害菌为了存活会释放比平时量更多毒素,或者改变代谢途径生成新型毒素来对抗益生菌。而这些毒素在对抗益生菌的同时,也对人体产生了“好像病症加重”的症状。这些反应症状的原因不是因为服用的益生菌,而是因为已经占据体内肠道的那些有害菌引起的。这些反应其实是一个好的信号,说明益生菌已经起作用了,有害菌正在死亡。随着坚持服用益生菌,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益生菌逐渐战胜有害菌,直至身体完全康复。

赫氏消亡反应多久才能改善?

首先, 80%以上的健康人服用益生菌时不会出现赫氏消亡反应。赫氏消亡反应多发生于肠道菌群已经失调的患者。服用益生菌产生的赫氏消亡反应通常时间不长,大多数人几天至2周(极个别严重者会最长持续到4周)就会消失,从而转向身体康复阶段。

 

对于肠道菌群已经被破坏得很厉害的人群,赫氏消亡反应就可能就会很厉害。如果赫氏反应太厉害(如念珠球酵母菌和艰难梭菌感染者),身体可能难以承受,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先将益生菌的摄入量减半服用1周后,再逐渐增加益生菌的摄入量。国外专家已经用这种方法通过益生菌治疗好了一部分念珠球酵母菌或艰难梭菌的感染者。

 

另外,请注意在服用益生菌的时候是否一下子摄入了过多的膳食纤维。如果您一下子就食用过多的膳食纤维,如全谷食物、蔬菜皮等,会促进肠道益生菌突然间大量繁殖,有害菌大量死亡释放毒素,肠道难以一下子适应这种情况。此时,可以适当减缓改变饮食的速度。

 

服用益生菌产生的赫氏反应通常并不严重。但有时赫氏反应较容易和过敏反应弄混。一般服用益生菌产生的赫氏反应集中在肠胃胀气、排气较多、大便不成形等症状。个别人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皮肤出痘痘等症状。而过敏反应的主要症状是哮喘,严重者有便血,脱水等症状。

服用的益生菌的改善是一个渐变过程

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每年春季(温度升高,万物复苏,很多病菌也在这时复活起来)和初冬(流感易爆发的前期)应尽量补充益生菌8-12周,可以增强全身抵抗力,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在服用过抗生素后一定要补充合适益生菌12周,在生活习惯和饮食突然改变的状态下(如旅游出差)也应补充相应的益生菌。

另外,如果是肠道菌群比较正常的健康人,本身肠道内的有益菌就占上风,那么大部分情况下,第一阶段的竞争期会略过,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优势期。服用的这些益生菌会和肠道内已有的有益菌协同作用,随着坚持服用益生菌至少一个疗程(8-12周),那么这些益生菌会和体内已有的有益菌一起形成一个肠道健康的坚实堡垒,一旦这个坚实堡垒形成,便能改善人体诸多健康状况。比如便秘、腹泻、长期消化不良、免疫力低等等。


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因素会直接干扰肠道本身菌群平衡,补充益生菌调节到正常后,如果不改变本身的不良生活习惯而不定期补充益生菌,刚刚恢复的肠道菌群的平衡便会再次被打破,逐步回到原先的不良状态,定期坚持服用特效的益生菌,是维护肠道生态系统健康、预防和对抗各类慢性病和癌症,最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

仅为益生菌知识普及:不作医疗指导作用!

点个“好看”证明你来过

益生菌,让酒文化不再可怕

过敏菌阅读(645)

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我国的酒文化由来已久。更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看惯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的句子。但经过几千年的变迁,这酒文化似乎变了味,“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老板生意想成功,快将美酒喝一盅。”要想办成事,那就必须喝,喝少了还不行!于是,有人拼命劝酒,有人玩命喝酒,让爱酒的中国人对酒产生了畏惧。


马上又到春节

话说,小酌怡情。

但,过度饮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造成消化系统损伤

“酒肉穿肠过”,喝下去的酒会直接刺激我们的消化道,破坏我们的消化道粘膜防御系统,引起口腔黏膜炎、咽炎、食管炎、胃炎、肠炎,引起消化道黏膜组织水肿、糜烂、甚至出血、坏死。门诊中不乏大量饮酒会诱发胃出血、慢性胃炎等疾病的病人。

 

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研究发现,大量或者长期饮酒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总益生菌大量减少,有害菌过度生长,产生大量内毒素。有害菌和内毒素对肠粘膜进行攻击,导致肠粘膜的屏障损伤,影响了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酒后会造成腹泻或者便秘症状的出现,有些人甚至会持续多天。甚至会发展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久治不愈。

伤肝

喝酒伤肝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一次醉酒相当于一次急性肝炎。饮酒能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等,一个比一个严重。 据悉,如果一个人每天喝酒超过150g,那么1年厚就可患酒精性脂肪肝,16年就可能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

饮酒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肠道通透性,使细菌来源的内毒素大量释放出来,引起血液内毒素增加,肝脏是我们的解毒器官,内毒素并在肝脏中累积,超出肝脏的清除能力,导致肝损伤。

 

益生菌,让酒文化不可怕

酒前酒后不妨吃几粒~~

益生菌缓解酒后肠胃不适

益生菌的健胃整肠作用非常好,首先,补充益生菌能够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使被酒精破坏的肠道菌群尽快恢复平衡,减少有害菌内毒素对肠粘膜的攻击。其次,益生菌还能降低肠粘膜促炎性子的表达,减低肠道炎症。另外,像酪酸梭菌这样的产酪酸的益生菌,还能促进肠粘膜的修复,增强肠屏障功能

益生菌降低酒精性肝损伤

早在1994年科学家们就发现酒精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的内毒素水平正相关。而服用益生菌能够降低内毒素含量。

首先,益生菌,如酪酸梭菌能产生短链脂肪酸——酪酸,营养修复肠粘膜,恢复肠屏障功能的完整性,阻止内毒素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对肝脏造成损伤

其次,益生菌能够杀灭或者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对肝脏的损伤自然就少量。

有问题的话直接给留言,会尽快给您解答。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益生菌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是一种微生态免疫剂。

过敏菌阅读(691)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益生菌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是一种微生态免疫剂。

点击上面益生菌微频道免费订阅!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专业分享权威、靠谱、实用的益生菌知识,欢迎您的关注。

益生菌是个好东西,孕妇和婴儿也可放心使用。今天我们来聊聊胃肠病为什么要补益生菌,益生菌对胃肠的意义。

专家提醒,如果你有以下肠胃疾病,如慢性肠炎、结肠炎、胃窦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痛、腹胀、返酸、腹泻便秘、脓血便、消化不良、体瘦体弱、便不成形、肠易激综合症、直肠炎,也是益生菌的适用人群。

补充益生菌,具体来说胃肠在服用的过程逐渐改善分为三个阶段:

一、重建胃肠免疫
服用初期胃肠功能逐渐改善,胃肠前所未有的舒服。各种老毛病都开始减轻,各种炎症消失,包括溃疡得到修复和愈合,再也不闹肚子了。肠道毒素被清除的干干净净,整个人从里到外气色变得特别好。

二、恢复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如果你有食欲差、打嗝饱胀感,或者是便秘、腹泻、面黄肌瘦、失眠等问题,坚持服用后不出半个月不适就会有改观。胃口好,吃得好喝得好。消化机能改善,营养补充吸收渐趋正常,大便畅通有形状、睡得香。随着体内有益菌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效果你马上能感觉得到的。

三、慢性胃肠疾病大大改善
随着服用益生菌的时间变长,菌群结构达到空前的平衡状态,细胞新城代谢旺盛,机体自愈力潜能开始被激发出来,各个免疫系统、应激系统和循环系统相互协同,困扰你多年的慢性胃肠疾病症状不知不觉的消失。


益生菌与西药杀菌的对抗式疗法不同的是,所倡导的正是一种“微生态医学”。以菌抑菌,进而保持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还有一种更安全方便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借助体内益生菌的最佳营养液–奘灵水苏糖,服用奘灵水苏糖后,体内的有益菌群会以40倍到100倍的速度增殖,使其在肠道里的牢牢定植于肠黏膜,并形成优势菌群(所谓优势菌群,占领并缩小有害菌的生存空间,就可以重新恢复人体以一当十的强大免疫屏障,那么所有的胃肠疾病自然就会离你远去。这就是微生态医学的境界,也是胃肠获取健康的可行之路。

益生菌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是一种微生态免疫剂。补充后体内的益生菌成千上百倍地提升,就会让人少生病,甚至不得病。吃益生菌养胃肠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口口相传。大批市民开始热衷给胃肠补益生菌,重建胃肠免疫力的新型养生方法。

本文仅为普及益生菌知识,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益生菌健康知识

你不知道的肠道菌群那些事…居然和肥胖也有关系!

过敏菌阅读(733)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你不知道的肠道菌群那些事…居然和肥胖也有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吃的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每天都会摄入大量高热量的食物,与此同时,运动量也越来越少,这也就导致了我们摄取的能量要大于我们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到我们的体内,使得身体越来越胖。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特约讲师刘丽介绍,减肥减不掉其实与肠道菌群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华盛顿州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她们长的非常相像,但她们的体型差异却非常大,就像图片当中的这位胖女士,她是这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姐姐非常胖,妹妹却非常苗条。

科学家将她们肠道内的细菌转移到了同种环境之下喂养的无菌小鼠的体内,科学家用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喂养小鼠,一段时间之后,这两个小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移了胖姐姐肠道内细菌的小鼠悲惨的变成了一只超胖的老鼠,而转移了瘦妹妹肠道内细菌的小鼠,仍旧是一只瘦老鼠。

由此可以发现,肥胖跟我们肠道内的细菌非常相关。如果我们肚子里有这样一些胖菌群,那么即使我们少吃一些,多运动一些,也很难减肥成功。这也就导致了不是我们主观上不去努力,其实都是我们肚子里这些胖菌群害了你。

那讲了这么多,我们肠道里的这些细菌,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把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这些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我们人体内的总重,能够达到两到三斤,包含的细菌的细胞总数是十的十四次方,是我们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而细菌的种类,能够达到1000多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当中,干重量的50%以上都是由这些细菌以及它们的尸体构成的,而这些小细菌和我们人体是共生关系。它们长期定植在肠道中,维护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也把肠道菌群称为我们人体的第二器官。

肠道里的“原著居民

那这些肠道菌群它是生来就有的吗?

其实不是的,当我们还是一个胎儿,生活在母体的子宫当中时,我们几乎处在一个无菌的环境,而随着胎儿的分娩、婴儿的母乳喂养,以及辅食的添加,肠道菌群慢慢进入肠道内,在肠道内进行定植,就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肠道菌群结构。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去形容肠道菌群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无论贫穷或者是富有,无论疾病或者健康,我们肠道内的这些微生物都将伴随我们一生。

肠道内的细菌它是个非常复杂的群体,这些群体它是不是就这样杂乱无章的在我们体内进行驻扎呢?其实不是的,我们把肠道内的这些细菌的功能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益生菌、中性菌以及有害菌。

栋梁之才 VS 害群之马

简单地说,益生菌是我们体内的栋梁之才,它能够促进食物消化,促进各种维生素的吸收;有害菌是我们体内的害群之马,它会导致我们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中性菌是我们体内的墙头草,当肠道内益生菌占绝大多数的时候,中性菌不会对我们的人体产生危害,而一旦我们的肠道菌群失去了平衡,中性菌就会加入到致病菌的行列当中,危害人体健康。

胖瘦不一的双胞胎姐妹,她们肠道内的细菌,能够改变小鼠是胖还是瘦的这个命运,也就是说,肠道菌群和肥胖有着非常必然的联系,接下来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肥胖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相对于瘦弱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胖子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和含量相比于瘦子而言,都是比较低的。

胖菌VS瘦菌

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胖子的肠道内存在一种比例非常多的菌,叫做厚壁菌门,我们也把它称为“胖菌”。而相对应的,在瘦子的体内,也有一类比较多的菌,叫做拟杆菌门,我们也可以称他为瘦菌。所以说,你的便便出卖了你能够有多胖。

肠道菌群与免疫力

肠道菌群与消化道健康

肠道菌群与糖代谢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身体不适症状

如果我们的肠道菌群出现了紊乱,我们该如何的进行调节?

其实在古时候,我国就发现了肠道菌群跟健康的关系,比如东晋时期的葛洪用黄牛汤来治疗急性腹泻以及腹痛等等一些疾病,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用口服酸水的方式去治疗严重的腹泻、发热、呕吐以及便秘等等的一些的疾病。到了现代,我们有更安全、更有效、更科学的一种调理方案,就是服用微生态制剂,这个微生态制剂主要是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合生元。益生菌含有一定数量的活菌制剂;益生元,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物,它既能够补充我们体内的益生菌,也能够去促进益生菌的生长。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补充益生菌呢?

      首先,想到补充益生菌,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酸奶,酸奶其实是一类非常好的饮品,它含有非常多的蛋白质,同时,酸奶还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以及嗜热链球菌,但是这两类菌都不能在我们肠道内定植,而且常温的酸奶是不含有活菌的;除了酸奶,市面上还有非常多乳酸菌饮料,包括非活性的以及活性的,非活性的像优酸乳、酸酸乳等等,这类饮品的含糖量非常高,它的营养价值相对于酸奶而言是比较低的,而且这类饮品是常温保存。由此可见,它里面不含有活菌,还有一部分就是活性的乳酸菌饮料,它也是含糖量比较高的饮品,而且这类饮品对运输和保存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它要求严格的冷链运输以及冷藏保存,对于本身肠胃就不适的人群,持续的喝一些冷饮,对肠道的刺激是比较大的,而且这类饮品没办法保证它含有的益生菌活性。

       建议选择活性菌,且数量足够,有菌株号且有临床验证的益生菌,这样才能保证它发挥真正的效用。

吃益生菌有什么注意事项?

过敏菌阅读(633)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吃益生菌有什么注意事项?

点击上面益生菌大讲堂免费订阅!

益生菌
是最好的“药”,
拒绝
抗生素
滥用!
——
专业分享权威、靠谱、实用的益生菌知识,欢迎您的关注。

现代育儿观念越来越科学,很多妈妈会去学习更好地抚养宝宝,如:第一份辅食由传统的蛋黄变为现在的米粉,有些讲究的小资妈妈只选择有机米粉作为宝宝第一口辅食;之前宝宝生病了才会吃些药用的益生菌,现在很多妈妈已经把益生菌(保健品益生菌和食品用益生菌)当做育儿必备品了。

那么,益生菌怎么吃?有什么注意事项?

1、益生菌怎么吃之不同产品适合年龄段不同儿童用益生菌常见的有两种,益生菌粉和益生菌冲剂,两者都是进口活性益生菌,其中益生菌冲剂是适合0~7岁的宝宝,而益生菌粉则适用全年龄层宝宝。

2、益生菌怎么吃之用量益生菌一般是一天两次,一次一袋,因为在宝宝胃酸分泌最少的时候使用益生菌,可以减少胃酸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每天早上空腹及晚饭前各吃一次。可以温水冲服直接喂给宝宝,也可以加到奶粉、米糊或其他辅食中一起喂给宝宝。为保证益生菌的活性,冲泡益生菌的水温控制在40度之下。

3、益生菌怎么吃之什么时候最需要补充益生菌是保健品和食品类的,可以长期服用,但有几个节点,宝宝尤其需要补充益生菌来提高宝宝免疫力:

(1)6个月断奶期:6个月对每个宝宝来说,属于免疫断层期,宝宝逐渐断了母乳后,失去了免疫抗体的天然来源,但自身的免疫系统并不完善,特别容易生病;

(2)换季期:碰上季节交替期,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不能及时调节体内和外界的急剧变化,所以温差和气候变换等因素就会前来挑战宝宝的抵抗力,如春夏交替、夏秋交替等;

(3)入园期:进入幼儿园是宝宝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他开始学习独立,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生活圈子扩大了,接触的人变得更多,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接触其他病菌源的机会增多,孩子容易生病;

(4)服用了抗生素:抗生素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消炎药”,我国是一个抗生素大国,宝宝接触到抗生素的机会很多。抗生素不能识别有害菌和有益菌,好菌坏菌一起杀,使用后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衡”。益生菌怎么吃?使用抗生素必须及时补充益生菌。这里需要注意,益生菌避免与抗生素一起服用,若使用抗生素需间隔2-4小时后服用。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更多内容并点下面好看

益生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朋友,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过敏菌阅读(672)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益生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朋友,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益生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朋友,对于身体健康,尤其是肠道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在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肠道内就生存着10-400种益生菌,这些益生菌生活在我们的身体里,与我们同生死共患难。益生菌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讲:“如果没有益生菌的存在,人类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存就困难。”

认识益生菌

肠道菌群分为三类:有益菌(约占25%)、中性菌(约占50%)、有害菌(约占25%)。

益生菌,顾名思义,就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益生菌: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英文叫做“Probiotics”。——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

益生菌的功效

益生菌的功效——抑制毒素、活化免疫,从而增强体质。


抑制毒素

益生菌能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增殖,防止内源性毒素的产生,避免毒素对健康人体细胞的侵害;

活化免疫

同时益生菌能活化肠道内的免疫细胞,抵御外界致病因素对人体的破坏,减少水土不服造成的倦怠、腹胀、过敏等不适症状。

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七个方面:

1

焕肤养颜

益生菌能促进人体分泌内源性生长因子,有助于增进皮肤抵御外界损伤的能力,维持皮肤细胞更新,延缓肌肤衰老。

2

预防过敏

益生菌有助于平衡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避免因接触过敏原而导致的人体过敏反应,减少皮肤红痒、风团及湿疹的发生。

3

促进消化

益生菌能促进食物消化,增加钙、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能合成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K等大量有益物质,从而有助于增强人体的营养代谢,改善消化功能。

4

调节血脂

可减少肠道对脂肪及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调节血脂。

5

预防生殖感染

泌尿生殖系统容易反复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衡。通过适当补充益生菌,能够抑制病菌的滋生,同时维持生殖系统弱酸性环境,改善不适感。

6

预防腹泻,改善便秘

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排便功能,改善便秘。而当有致病菌侵入时,益生菌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致病菌生长,避免致病菌产生的毒素对肠道粘膜的刺激,从而防止腹泻。

7

降低体脂

益生菌可以通过减少脂肪聚积,清理肠道废物,来降低体脂,帮助管理体重,维持良好身材。

补充益生菌的要点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明白,保证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数量和占比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让有益菌增多呢?要想通过补充益生菌来促进健康,必须要“特定的细菌”、“保持活性”、“有足够的细菌数量”而且“连续食用”。而且益生菌的不同品种、活菌数量、剂型、储藏方法、食用方法也会对其效果产生影响。

充益生菌的四个标准

首先要保证吃进去的是活的益生菌,种类齐全,活性充足,数量足够。

要保证一定数量的活的益生菌能够到达肠道。进入人体后的这个过程中,益生菌经受的第一道考验就是胃酸,只有在经过胃酸的强酸侵蚀后还能保持活性,才能到达肠道,产生益生效果。

细菌也是有生命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提供动力,细菌很快就会生命耗尽。细菌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但是日常摄入的糖类会被人体优先吸收,所以额外摄入一些人体不吸收的糖类比如低聚果糖,那么细菌就可以以此为食物,延长自己的生命力,持续益生作用。

人体中,肠一直在蠕动,摄入的细菌会随着肠道的蠕动排出人体。如何让益生菌在经过胃酸的强酸考验并延长生命力的同时,还能稳定地待在肠道中也是关键所在。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