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综述】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过敏菌阅读(1257)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46(6) : 495-498

作者:许天昱 张宇辉 张健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

目前,心力衰竭(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仍然很高。在过去的10年中,人们对心衰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心衰的治疗需从”神经-体液抑制”向”神经-体液-免疫等多靶点调节”转变[1]。肠道菌群在从食物中提取能量、控制局部和全身免疫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发生相关,如肥胖、糖尿病、胃肠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2,3,4]。其中,肠道菌群与心衰的研究尤为引人关注[5,6]。了解肠道菌群在心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心衰的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心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在宿主中的生理作用

人体内寄居着大量的细菌、古生菌、病毒和单细胞真核生物,这些与宿主共存的微生物的集合称为微生物群。微生物群主要分布在厌氧并且有丰富营养物质的环境中(如结肠)。而分布在胃肠道的微生物群通常被称为肠道菌群,其参与机体的多项生理过程。


人体内的肠道菌群主要由5门类细菌组成,即拟杆菌、厚壁菌、放线菌、变形菌和疣微菌门[7]。在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个体的不同器官中,这些菌群的比率并不相同,而这种多样性主要是由宿主基因组的差异和环境因素(如抗生素的使用、生活方式、卫生和饮食等)造成的[8,9]

肠道菌群参与体内食物的消化,主要通过2种代谢途径,即糖分解和蛋白水解[10]。在糖分解途径中,肠道菌群通过分解难消化多糖,产生人体大部分的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第2种分解代谢途径通过蛋白质发酵,除了生成SCFA,还产生其他的代谢产物,如氨气、多种有机胺、硫醇、酚、吲哚。这些代谢物中有一些具有潜在毒性,由于他们主要通过肾脏被清除,所以当这些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累积后被称为微生物尿毒素[11]

肠道菌群除了帮助机体消化食物外,还能与宿主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发挥多种作用,如构成和调节肠道黏膜屏障[12],控制营养物质摄入、储存和代谢[13],协助免疫组织成熟,阻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等[14]。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可以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快速有效的病原体防御机制。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保证宿主的整体健康。


二、肠道菌群来源的信号分子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各种信号分子对宿主产生影响。肠道微生物信号分子首先需要通过肠上皮细胞传递,从而对机体的其他器官产生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信号分子是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部分,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和肽聚糖,他们通常与机体黏膜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结合,从而发挥作用[15]。细胞膜上PRR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在肠壁屏障功能受损的情况下,LPS和肽聚糖可以通过与内皮细胞边界上及脉管系统内的受体结合,触发多种下游信号传导途径[16]


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其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物对宿主的其他器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氧化三甲胺(trimetlylamine oxide,TMAO)途径[17]、SCFA途径[18]、初级和次级胆酸(BA)途径[19]等。其中一些分子已经被证明与其他内分泌激素相互作用,包括生长素肽、瘦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肽YY(PYY)[20,21]。也有报道显示,另外的一些分子如醋酸盐,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影响机体葡萄糖平衡和其他与代谢综合征发展有关的代谢过程[22]

三、肠道菌群与心衰

1.肠道菌群和肠屏障功能改变在心衰时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中的作用:

免疫和炎症反应在心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2、-6和C反应蛋白(CRP)等均升高[23],而高水平的细胞因子与心脏功能障碍和预后的严重程度相关[24]。但是,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及肠道内物质在心衰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出了”心衰肠道假说”。该假说认为心输出量的减少和全身器官系统的充血会引起肠道局部缺血和水肿,导致肠道细菌易位及循环内毒素水平增加,从而诱导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生成。而激活的细胞因子可以反过来促进机体发生炎症反应、诱发纤维化及微血管和心肌功能障碍,从而加重心衰[25,26]。一些研究发现,在慢性心衰患者的粪便中,肠道菌群的丰富度降低,如布劳特菌(Blautia)和柯林斯菌(Collinsella)[27],而沙门菌、弯曲杆菌、志贺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念珠菌的数量增加,同时这些患者肠道渗透性相应增加[27,28]。肠道菌群失调会损害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致使内毒素等有毒物质易于进入体内循环,引起炎症产生,加重心衰病情。Sandek等[26]发现,在有外周水肿的失代偿性慢性心衰患者中,活性载体介导的小肠转运减少,其循环中LPS、TNF、可溶性TNF受体(sTNFR)-1含量升高,在病情好转后循环LPS浓度下降。另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血流量低的心衰患者体内血清抗LPS免疫球蛋白A的浓度较高,这项指标升高与结肠黏膜细菌生长增加有关,而与粪便细菌无关[29]。同时,该研究还发现,试验组患者细菌菌群的成分与对照组不同。这些研究提示,对肠屏障功能的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心衰的发病机制。

2.肠道菌群的生物活性代谢物与心衰:

近来,有临床研究表明血清TMAO的水平也与心衰的发展和不良预后有关[30]。在匹配年龄和性别后,稳定状态的心衰患者循环中TMAO的水平要高于无心衰的患者,且其升高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同时其还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肾指数和系统炎症的标志物增加有关[6]。在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中,也发现血浆TMAO水平升高与肾功能下降有关,且可以作为预测心衰患者病死率和再住院率的指标[31]。然而,心衰患者循环中TMAO水平升高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关于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TMAO通路可直接导致不良心室重构和心衰表型的发展[32]。在主动脉缩窄致心衰的小鼠模型中发现,用高胆碱饮食喂养的小鼠体内TMAO水平更高,且易心室重构,心室舒张程度、室壁变薄程度、心室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室壁收缩力明显下降[32]。此外,也有实验证明促纤维化途径[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3]通路在用胆碱喂养的小鼠中增强[17]。虽然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抑制TMA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衰患者的病情,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确定对肠道菌群TMA途径进行干预的方法,如抑制微生物产生TMA,是否可以有效减轻心衰,延缓心衰表型发展,或减少心衰患者体内TMAO水平,从而改善长期预后。


SCFA也是肠道菌群重要的代谢产物,其不仅可以维持肠道屏障的稳定性,抵御致病菌及有害物质(如LPS)侵入人体诱发机体损伤,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研究显示SCFA可以诱导调节T(Treg)细胞的增生[33],而Treg细胞可以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收缩力[34]。SCFA在心衰患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确定。

3.肠道菌群与心肾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密切相关。在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中,心脏-肾脏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两个器官加速衰竭恶化[35]。在慢性肾脏疾病(chornic kidney diseases,CKD)人群中,心衰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合并症。然而,传统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不足以解释CKD患者中为何有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已有研究表明,CKD患者的肠道菌群在组成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循环中尿素和其他的尿毒性毒素进入肠道[36]。在肠道内,尿素被微生物水解,形成大量氨,随后转化为氢氧化铵。氨和氢氧化铵可以破坏肠上皮的紧密连接,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破坏,使肠道细菌的DNA和内毒素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37]。最近,通过16s rDNA扩增和测序发现,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肠道菌群与体内血浆炎症标志物(如CRP、IL-6)的水平有关[38]。已发现非透析蛋白结合毒素(如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是CRS发病机制的一个启动因素,可以通过激活凋亡信号调节酶(ASK)-1,从而激活下游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核转录因子(NF)-κB,介导心肌肥厚及心肾纤维化[39]。这些肠源性毒素不仅可加快CKD和心衰进展,同时还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0]。肠道微生态失调、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三者的恶性循环在CRS的发展起中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肠道菌群的治疗可成为CRS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与透析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去除CRS患者体内的尿毒症毒素。


CKD患者血浆中TMAO水平升高,而其升高与死亡率和肾功能恶化升高有关[17]。来自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数据表明,在健康受试者的血浆中,TMAO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预测CKD发展的代谢物之一[41]。TMAO升高与富含胆碱的饮食、肾脏纤维化及肾功能损伤有关[17]。因此,进一步研究TMAO产生和新陈代谢的生理机制是必要的,有助于更彻底地确定TMAO升高的水平与CRS的关系。

4.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在心衰治疗中的价值:

业已证实肠道菌群失衡与心衰的发生有关,因此对于心衰患者而言,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饮食调节、应用益生元和益生菌是目前临床实践中用来调节心衰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的主要手段,但是缺乏相关的研究证实。


饮食调节:据报道,肠道菌群失衡(如肠道细菌支配类型模式的改变)会受到饮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调节饮食5 d(短期)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以植物性食物或以动物性食物为基础的饮食[42]。此外,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饮食习惯显著相关,这证实了长期饮食模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43]。另外还有研究发现,高纤维饮食可以增加生产醋酸盐菌群的生长,同时还可降低血压,抑制心脏肥大和纤维化[44]。而地中海饮食近来被推荐为健康饮食,其基础是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未加工的谷物),大量的水果、蔬菜、豆类、坚果、橄榄油和鱼,以及适量的红酒,其中乳制品和红肉所占比例很低。研究表明,高剂量的地中海饮食可以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的数量,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从而一定程度改善肠道蠕动情况[45]。尽管有研究证实坚持地中海饮食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一项措施[46]。但是其对于心衰的影响仍有待确定。有研究发现,地中海饮食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衰的发生率[47],同时也不能改善急性心衰患者长期生存率[48]。但是一项瑞典的队列研究表明高剂量的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男性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9]。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未来还需更多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来证实饮食结构与心衰的关系。


应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益生菌是用来重新建立适当的肠道平衡的一种活的对机体有益的细菌,通过不同的机制(包括调节pH值、生产抗菌化合物和与病原体竞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一项研究显示,对7例慢性心衰患者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3个月,这些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9.0%增加到45.6%,而左心房内径从4.49 cm减少到4.20 cm[50]。另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发现,对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加用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5、IL-6和内毒素水平,同时血清IL-10水平可以显著升高;另外,还可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51]


调节肠道菌群的另一种策略是使用益生元,这是一种难以消化的食物分子,如低聚糖或复合糖,其作为发酵基质,用来刺激有益肠道细菌的增殖和活性。已有研究证明,益生元在改善血糖和血脂方面有效[52]。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低聚果糖可以降低肥胖患者血清脂蛋白浓度,另外还可以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浓度[53]。未来还需要大规模干预研究及对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功能更深入地了解,为其在心衰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可行的依据。


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上皮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与心衰之间是有联系的。肠道屏障功能紊乱和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可能导致心衰患者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异常生成和吸收。这种不平衡可导致心衰患者心功能障碍、炎症、营养不良及其他并发症。更好地了解心脏与肠道之间的关系将促进心衰诊断和治疗的发展。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粪便标本采集进行无创测定,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细菌在心衰发病过程中组成的改变和潜在作用,从而针对每例心衰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进行个体化危险分层、治疗及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略)


微生物占据人类身体过半区域

过敏菌阅读(697)

转发报道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广播公司(BBC) 4月10日报道,科学家表示,微生物占据人类身体的过半区域,人体细胞仅占全身细胞总数的43%。

基于对人类身体中鲜为人知的部分,即微生物群的了解,人们对过敏和帕金森病的认识也有迅速的转变。同时,该研究领域甚至提出了“人类”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创新疗法。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微生物组科学系主任露特莱(Ruth Ley)教授说:“这些微生物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无论你洗漱得多干净,几乎身上的每个角落还是会被微生物覆盖。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古生菌(最初被误分类为细菌的生物体),它们主要集中在我们处于缺氧环境下的肠的深处。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罗布奈特(Rob Knight)教授说:“这些微小生物彻底改变着我们的健康状态,它们以一种我们最近才了解到的方式进行改变。”这是一种重新思考微生物世界的新方式。迄今为止,我们与微生物的关系基本上处于对抗状态。

抗生素和疫苗一直是针对天花、结核分枝杆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等病毒的利器,这已经挽救了大量生命。但一些研究人员担心,人们对抗病毒的同时,也会对“有益细菌”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害。

奈特教授说:“过去50年来,我们在消除传染病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我们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症也在增加,这种变化正是由于我们成功对抗病原体所致,现在已经导致了一系列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疾病。”

微生物组也与某些疾病有关,包括炎症性肠病、帕金森病、癌症药物的功效、甚至是抑郁症和自闭症。

另外,家族史和生活方式选择对于肥胖显然有一定影响,汉堡和巧克力的饮食会增加人类的肥胖风险,影响消化道中微生物的类型。奈特教授对老鼠进行了实验,确保这些老鼠身上完全没有微生物的存在。

奈特教授说:“我们能够证明,如果你让精瘦和肥胖的人将其粪便中的细菌移植到老鼠身上,那么你就可以根据它的微生物群体使老鼠变瘦或变胖。但现在的问题是,这是否可以适用于人类”。报道称,这是该领域的巨大希望,微生物可能会被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治疗方式——“以菌为药”。(实习编译:戎璐 审稿:田瑞哲)

李可《人体阳气与疾病》——读书笔记

过敏菌阅读(1649)

这本书让有益君对中医有了全新认知,发现以前学到的好些养生知识竟然是错的,因为自唐代以后的中医就走上了歧路,今天的中西医结合更是错得离谱。

同时也见识了中医的神奇,也决定开始学中医。

想学中医的,想学养生的,这本书都是必读经典。

一、李可其人

找老师第一看人品,第二看能力,缺一不可。

1、李可1953年20多岁的时候蒙冤入狱,在牢房里认识一个老中医教他学中医,出来后行医50多年,基本都是急病大病,很多是医院放弃的,就找到他,救了十几万人。

这么厉害,应该很有钱哦。错了,救的大多是农民,赊账,最后他自己垫钱,没钱的。


2、他的药方大多是违反国家药典的,国家规定附子用量最多9克,他可以用到300克,这个出问题了是要负责任的,他不怕哦,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稳妥,而是救人要紧。因为量小了没用。


3、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医院放弃的病危,四肢都冷了,没有血压没有脉搏,只有胸口一点余温,几天时间就能出门散步,还跟踪10年没发病。

但是吃他的药惊心动魄,有些反应很大,上吐下泻甚至昏倒的都有,他说这是正邪相争。中药对症了都会有瞑眩反应。


4、他自己中风给自己开药吃,他就说吃了这个药会晕倒,果然吃了药走着走着就晕了。


5、李可70多岁还背着药箱进山为村民看病,他自己的身体是不错的,是懂养生的。


所以这个人首先是ok的,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医生,一个有能力的医生,一个懂身体规律的人。



二、李可尊崇汉唐古中医


1、他的观点,唐代以后中医就开始走上歧途了,更别说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所以他的理念和我们看到听到的很多不同的,他尊崇的是汉代张仲景那一套,古中医。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中医养生的观点和方法,很可能就是错的。


2、除了汉代张仲景,他还尊崇民国时期的彭子益,尊称他为彭子。因此李可整理了彭子益的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将《内经》、《易经》、《伤寒杂病论》所有古代中医学的精髓全部继承了下来,想学中医的可以从这里入门。



三、李可的一些观点


1、阳气不足是百病之源

先天的阳气,元阳,所有病都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变了。

不管你受到外界多大的干预,到你这个具体的人身上,首先就表现在哪一部分受损伤。


2、什么是阳气

这个阳气就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属土,土生万物,其他四行(腑脏)都受它的灌溉,如果脾胃出了问题,那五脏就失养了,最后还要归结到后天之伤,损及先天之阳,动摇了生命的根基。


阳气应该周流全身,通过阳气的升降来调节人体,让人的整体不受侵犯。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把阳气保护好就啥病也没有了。


3、阳虚十见其九,阴虚百难见一

现在人大多是阳虚,阴虚的非常非常少见。

为什么大多阳虚呢,这是时代环境造成的,就是空调、冰箱、冷饮、熬夜,时代的产物。但是有些阳虚会有阴虚的表征,这时候滋阴降火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却让寒气越来越重。所以滋阴类中药需要慎用,本是阳虚再用药去伤阳,这个方向就错了。


4、关于阴阳平衡

所谓阴阳平衡,是在阳气主导之下的平衡。

阴的东西,是在阳的统帅之下,绝对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一定是阳气为主导,阳气足了自然会引导阴阳平衡。

5、一切肥胖皆寒湿

一切肥胖皆寒湿淤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

阳虚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可以吃金匮肾气丸,吃几天血压会升高,这是正邪相争,不要管,继续吃就会下去。


他就说真正对症的中药吃下去一定会有瞑眩反应,这是药物引导人本身的正气跟邪气相争的好现象。

6、补阳气药物

他说人60岁以后,大都可以长期小量的吃“四逆汤”,这是温阳驱寒最好的方子。长期小量吃,慢慢身体的阳气升起来,体内集结的寒气驱散。还有“金匮肾气丸”也行。

7、哪里来,哪里去

中医治病的一个原则,哪里来哪里去。

寒气进来身体里了,一个要加强体内的阳气融化寒气,同时要疏通让寒气能出去。

他很多病人都是出一身大汗,出汗就是体内阳气把寒气赶出去的一个现象。




四、书在哪里买


京东有售,买右边一本就行了,左边书的内容右边书都有,同时还加了第二次访谈李可的内容,以及其他几位中医的观点。




五、有益君的理解


到我们身上,有益君觉得要想自己为什么身体会变差,如果是熬夜变差的,那就一定要早睡,如果是爱生气变差的,那就一定要改脾气,如果是吃冷的变差的,那就不要再吃冷的,就是说哪里来哪里去。

他用100克附子,可能几天就把你的阳气升起来体内的寒湿去掉,但附子不是谁都能用的。你从今天开始注意日常生活细节,少吃生冷寒性食物,注意空调冰箱这些,吃些温性食物,用1年时间也可能把阳气升起来。

如果不学中医,读这本书就是能让你对身体有个正确的认知,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伤害都是从小积累到大的,没有小的就没有大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了解肠道菌群什么?

过敏菌阅读(708)

作为一个非业内,非微生物或者生物科研方面的业余人士,我们应该了解肠道菌群什么呢?


1、肠道菌群会影响人体健康吗?

会,而且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多方面的影响到我们的人体健康。

2、具体可以影响到什么呢?

肠道菌群所影响带来的疾病,我们统称为肠源性疾病,除了肠道——疾病导致的,还有就是以往的一些疾病发现根源其实是肠道菌群,这些也被称为肠源性疾病

3、肠道菌群容易紊乱吗?

肠道菌群是容易紊乱的,腹泻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紊乱到无法调理的那种地步还是很夸张的。

4、肠道菌群被什么影响呢?

饮食,饮食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是最大的,而针对我们目前国人饮食状况来看,饮食结构上缺乏膳食纤维,一般是有益吃素,有害吃荤。除此之外还有地域,气温,遗传,年纪,药物,体质等等

5、肠道菌群研究到了哪一步呢?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你真的告诉我研究到哪一步我也不清楚了。毕竟我也不清楚你们研究的是什么。

6、肠道菌群可以自我恢复么?

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自我恢复功能,但是这个功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打个比方就像人被划了小伤口有不用管也会恢复,但是要是直接胳膊被剁了,这个自愈功能就是基本是没用。

7、肠源性疾病有哪些呢?

慢性代谢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癌症,银屑病,红狼斑疮,关节炎,结肠炎等等。

菌群七讲第二篇:肠道菌群的意义

过敏菌阅读(825)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行为生物学研究组十几年来一直关注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他们通过大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新近发现,慢性束缚应激引起了大鼠肠道菌群的改变,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增加,记忆受损,同时伴随有类似于抑郁症的生理生化异常表现。

 

而当研究人员为这些大鼠调节肠道菌群后,发现可以改善焦虑、抑郁和记忆,还能调节生理生化指标,整体效果优于常用抗抑郁药西酞普兰。



昨天我们说了肠道菌群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肠道菌群可以藉由脑肠轴影响到我们身体对外界的应激反应。这对于许多病症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根据肠道菌群的这一特点已经有团队开始研究肠道菌群对于抑郁症的改善。

 

那么肠道菌群对于改善人体、对于科学研发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在科学研发上,肠道菌群已证明的与各种疾病的联系为科研道路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探索道路,即使这条路目前还处于摸索中,但是又有哪条路是一下子就看出来的。


目前肠道菌群的研究为很多疑难慢性病带来了希望和实际治疗效果。比如说痛风,失眠,肥胖,糖尿病,关节炎,肾炎等等。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科研团队开始针对这些慢性病从肠道菌群角度进入研究。作为人类与肠道菌群之间更多的是互相依附的存在,它帮助我们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和免疫外界感染,我们为他们提供生存的场所。两者之间早已经不是说分开就分开的了。

 

其次再从我们自己的健康方面继续看待肠道菌群的意义。就目前已经明确知道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的症状有失眠,便秘,肠胃炎症,糖尿病,银屑病等其他慢性代谢疾病。

这些疑难杂症在我们身边其实不是很少见,经常有人看到因为失眠,便秘,肠胃炎而干扰了人的正常生活,以失眠为例:


机体肠道中有害梭状芽胞杆菌水平的增加往往和机体睡眠障碍及疲惫的可能性增加直接相关,但这只是针对女性而言,这或许就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衡或许会突然间或永久性地影响机体的睡眠。

 

那么拥有拥有健康菌群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从肠道菌群角度来解释中药

过敏菌阅读(930)

许多中药(中药单一成分、单味中药或复方)可以减轻与病理学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在体外实验中很多中药提取物表现出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抑制病原微生物附着于肠道上皮、细胞入侵和肠内定殖)。

绿茶、三七等 55 种中药对肠炎的作用,发现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就是其改善肠炎的机制之一。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大肠杆菌、肠球菌及梭菌数量增加,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降低。

 

其中,香菇多糖提高了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量,而黄芪多糖只提高了肠内容物中乙酸的含量。

 

中药对肠道菌群有扶植的作用。据Chang等、Guo等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表明,服用补益功效的中药,如黄芪、人参、刺五加等,有助于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起到提高肠道活力的作用。

冯兴忠等首先将小鼠造模成肠道菌群紊乱,然后灌服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发现小鼠肠道中细菌的菌值均有所恢复,且与正常组小鼠中的肠道益生菌无差异,小鼠肠黏膜的损伤得到修复。

 

为了进一步证明中药对肠道菌群有影响,祖先鹏等近十年来在研究中发现,具有补益功效的中药在体外的实验中既不杀菌也不灭菌,而口服之后却有扶植肠道中正常菌群的良效,原因在于肠道菌群充分发挥拮抗作用,从而提高定植抗力。这不仅与中医治病“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传统理论一致,也为中药在临床上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奇善元小课堂

拮据作用: 两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后,使作用减弱或消失,多数情况下不宜配对使用。

中医理论中,无明显原因的慢性腹泻便秘是反映患者的肠道菌群遭到破坏的表现。


祖先鹏等在研究中发现,肠胃功能弱的人在服用清热解毒、药性偏寒凉作用的中药时,会破坏自身的肠道菌群,从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例如:


中药番泻叶。番泻叶本身无泻下作用,真正的泻下原因是番泻叶中含有蒽酮苷类化合物番泻苷元。


番泻苷元由肠道内双歧杆菌分泌的β-D-葡萄糖苷酶水解生成,后经小肠的充分吸收发挥泻下的作用。因此,中药经肠道菌群的转化后,可能会起到破坏肠道菌群的作用,严重时可直接导致癌症的发生发展,如结肠癌、胰腺癌等。同时,据外国杂志报道,中药的乱用不但会破坏肠道菌群,严重时也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

中药的治愈效果和致毒效果因为食用的中药里面含有一些可以和体内细菌产生反应的天然成分。但是中药中不是全部都是有效成分,所以最好食用的是可用于调节肠道菌群的中药中的药食同源的那一部分,既是食物,也有疗效。


文章参考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孙环宇,白云,颜培宇,刘萍》、《中草药——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王雨珊,李万丛,游 颖,范静静,刘梦杨,胡书蒙,王玉华》

“血脉”与“菌脉”

过敏菌阅读(713)


以下内容为应邀为马丁
·布莱泽博士所著《消失的微生物》撰写的序,”MicrobeClub”编辑了手机版本,分享如下:

“血脉”与 “菌脉”

赵立平

母亲是伟大的。


因为,我们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半的染色体和线粒体里面的遗传物质,更有充满浓浓爱意的血液。出生以前,我们通过脐带得到妈妈血液提供的营养,出生以后,我们是带着妈妈给我们造好的有着各种保护性抗体的血液面对陌生的世界。所谓“血脉”相连,不仅仅是指一个家族的遗传基因在世代之间的永世续传,也需要包括母亲的血液向后代的传递。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如果你认为母亲的血液只要把充满了保护性的抗体传给后代,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健康,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血脉”之外,母亲传给孩子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菌脉”的东西,它们就是由母亲直接传给刚出生的孩子的友好细菌,没有了它们,后代的健康将会遇上巨大的风险。


原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特别是肠道里,生活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的细胞数量可以有我们自身细胞的10倍之多,而它们编码的基因数量可以是我们自身基因数量的10~100倍。因为有这么多的细菌生活在我们的身体里,所以,195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里德伯格把人体称为“超级生物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细菌大部分是友好的,可以帮助我们抵抗病菌的入侵,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可以给我们合成维生素等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调节我们的免疫系统帮助我们战胜癌细胞,等等。因此,没有了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友好细菌,或者,菌群出现了结构失调,一些可以产生毒素的有害细菌占了上风,本来应该是健康伙伴的菌群就成了让人健康受损甚至罹病的罪魁祸首。


超级生物体的构建非一日之功。我们在母亲子宫里时是没有这些细菌的,它们是我们出生以后才开始大量进入我们的身体,慢慢学会与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平共处,最后成为一个像热带雨林一样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终身陪伴着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生儿的肠道营养丰富,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壤,这时候,免疫系统也还没有发育,因此,谁先进去,谁就会先定居,先繁荣起来。另外,新生儿的肠道是开放的,氧气很多,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大部分友好细菌的,因为它们是所谓的“专性厌氧菌”,根本见不得氧气,一遇到氧气就死掉了。而很多病菌是不害怕氧气的,因此,如果它们先进入肠道就麻烦了。


不要担心,为了保证最先进入新生儿肠道的是友好细菌,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杂菌甚至病菌,大自然早有安排。怀孕的女性,会向阴道里分泌大量的糖原,把一些叫做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友好细菌养得多多的。另外,她们肠道里的这些友好细菌也开始进入血液向乳腺转移。完成这些友好细菌的“菌种”准备以后,妈妈就可以让孩子出世了。




自然分娩的孩子,在经过产道时,会全身涂满友好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嘴里也会吸进去大量的这些友好细菌。出生后不久,在吃初乳时,也会把乳汁里面的友好细菌吃进肠道里面。母乳里不仅仅有友好细菌,还有友好细菌需要的一类叫做低聚寡糖的营养,是专门用来养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如此,可以确保这些友好细菌最早在肠道里定居下来。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以被看作是“先锋细菌”,因为,它们不害怕新生儿肠道里的氧气的毒害。这些细菌能产生很多的乳酸和乙酸,让肠道变酸,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因此,它们还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物种”,像森林里的大树一样,它们长得很多了以后,会创造一个独特的环境,让“森林”里喜欢这种环境的植物和动物长起来,而乱七八糟的物种就长不起来了,“森林”就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如果这些作为“先锋物种”和“基础物种”的友好细菌没有进入新生儿肠道,或者,进入以后被抗生素消灭了,结果最先定居的成了病菌的话,肠道里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就会遇到大麻烦。以后,进来的细菌很多可能都是有害无益的种类,它们可以扰乱我们的免疫系统,令孩子过敏,它们也可能产生神经毒素、致癌物质等有害的物质,增加孩子罹患神经、精神疾病甚至癌症的风险。


随着这十几年对人体共生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早期菌群建立对孩子一生健康的影响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了。母亲在生产前后几个小时之内通过产道和母乳传给孩子的最早的友好细菌对于保证孩子建立健康的菌群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这些细菌是世世代代通过母亲传给孩子的,一直与这个家族在一起共同演化,维护大家的健康,因此,在“血脉”相传之外,把这友好细菌的“菌脉”传给孩子,对于一个家族世世代代的健康是非常关键的!




马丁·布莱泽博士是国际人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一位顶尖科学家,我有幸在国际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启动的早年就与他相识。他写的《消失的微生物》这本书,就是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抗生素”如何与“剖宫产”和“奶瓶喂养”一起作为三把利剑,正在生生地把无数家族世代延续的“菌脉”拦腰砍断,让无数的孩子的身体健康暴露在过敏、风湿、自闭症、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高风险之下!


马丁的书出版以后,马上就寄给我一本。我接到以后手不释卷,一气读完,随后又反复阅读,出差也常常带着。这本书无论于我的研究,还是于我对健康的认识,都令我受益匪浅。


所以,当有一天,马丁突然给我发来一句话的电子邮件,说:立平,我在非洲,长话短说,中国一家出版社要出版我的书的中文版,请你给中文版写个序言吧。我欣然应允。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医生阅读;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家庭收藏。


唯有此,我们才能在抗生素、剖宫产和奶瓶喂养的泛滥把大多数中国家庭的“菌脉”割断之前,从源头上帮助拯救全民族的健康。


是为序。

赵立平于上海

2016 年




赵立平老师为《消失的微生物》所做的序就分享到这里了,从赵老师的序,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马丁的书有多精彩,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可到赛先生的微店预订到这本书:


2015《时代》周刊全球影响力100人,美国总统顾问马丁·布莱泽的盛世危言。谁杀死了不该消失的微生物?肥胖、哮喘、糖尿病和自闭症为何蔓延?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超级细菌”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关于人类微环境的《寂静的春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倾情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预订。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右上角分享更多朋友;

 

如果喜本微信号,搜微信号microbio_zhao或点击标题下方“菌群老”予以关注,或直接下面的二维码也行:



毛囊炎的类型大全

过敏菌阅读(1396)

1、单纯性毛囊炎单纯性毛囊炎:属于急性毛囊炎。初起时,毛囊口出现有痒感的红色小丘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抓痒后可形成一个小脓疱,数天后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后逐渐痊愈,愈后无疤痕。好发于儿童头部,成人好发于头皮和腋下等处。

2、脓疮性毛囊炎

脓疮性毛囊炎:又叫毛囊性脓疱疮、浅表性毛囊口炎。表现为毛囊口周围发红,出现有小米到绿豆大小的黄色脓疱,中心有毛发穿出,周边发红,有痒感或灼痛感。数天后,脓疱可变干结痂,脱痂后患处留有白色鳞屑。容易发生在四肢及头皮、小腿等处。

3、项部硬结性毛囊炎

项部硬结性毛囊炎:又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发际疮和项部毛疮等。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尤其是患有痤疮及瘢痕疙瘩体质者容易患本病。病初起时,项部发际处出现红色小丘疹或小脓疱,互相融合,逐渐发展成瘢痕疙瘩性硬结,有圆形、卵形和不规则形。一般发于项后毛发部位,患处头发稀少或完全脱落,病程缓慢,常可数年不愈。

4、脱发性毛囊炎

脱发性毛囊炎:又叫羊胡子疮,是发生在男性胡须部位的毛囊炎,唇周及颏部多见。初起时可出现肿胀性红斑、毛囊性丘疹或脓疱,病损处的中央有胡须贯穿。

毛囊炎患者的常用家庭护理

1、脸部有毛囊炎后,患者要在平时的护肤过程中选用合适的洁面和护肤品牌,尽量减轻对肌肤的刺激,禁止使用化妆品,适当的保湿和防晒就很好。

2、对于毛囊炎,患者的饮食要注重清淡,要养成多喝白开水的好习惯,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火锅、烧烤、油炸等等,而生冷也要少吃,以免胃肠消化出现障碍。

毛囊炎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发病率,毛囊炎的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熟知毛囊炎的具体症状表现有哪些,才能及时的发现并治疗。

专家认为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缺失,慢性食物过敏中的IgG抗体进入全身。诱发各种慢性疾病。

吃点ALLER-5益生菌,稳定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过敏体质。

宝宝有湿疹通过吃ALLER-5益生菌有很大改善,要吃多久才合适

过敏菌阅读(924)

宝宝有湿疹,我是听说大夫的建议,是ALLER-5益生菌,现在已经吃了两个多星期了,好转了很多,还要吃多久?

一般最好吃6个月以上,这样才能让益生菌在体内达到定植,才能不反复,我们湿疹是吃的ALLER-5益生菌好的,我们一直吃了一年了宝宝湿疹完全好了,也一直没有反复,而且抵抗力增强了,平常很少生病

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可以供1岁以上宝宝使用的益生菌种有7种,分别是:发酵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动物双岐杆菌,乳双岐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具有治疗宝宝湿疹效果的是嗜酸乳杆菌,乳双岐杆菌和鼠李唐乳杆菌三种。

一。ALLER-5中包含了

鼠李唐乳杆菌HN001

乳双歧杆菌Bi-07

嗜酸性乳杆菌 NCFM+Bi-04

罗伊氏乳杆菌GL-104

副干酪乳杆菌Lpc-37

5种益生菌。

二。采用美国冷冻干燥专利技术,保证在常温下菌种活性不变。

保证吃到肚肚里面的都是活菌。都是有效的。

三。所有菌种均经过优选和驯化,具有耐胃酸,耐胆汁,且黏附能力强。

保证到肚肚的活菌能安全进入肠道,并在肠道内起作用。

协和益生,多年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心打造,确保质量,才能让aller-5益生菌来预防湿疹中脱颖而出。

强的不是一点点,是每一个细节。

肠道微生物如何引发心脏病?

过敏菌阅读(804)

在过去5年里,有些科学家提醒不要吃鸡蛋和肉,因为这些食物会产生一种常见的名为氧化三甲胺(TMAO)的膳食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心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就提出了新的疑问,即是否机体中循环的TMAO可以引发心脏疾病,以及是否TMAO可以作为疾病发生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肠道微生物如何引发心脏病?

厚壁菌门肠道细菌可以将鸡蛋中的营养胆碱及肉类中的肉碱转化成为TMAO

鱼类中TMAO的水平较高,而在人类中,被称之为厚壁菌门的肠道细菌可以将鸡蛋中的营养胆碱及肉类中的肉碱转化成为TMAO;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摄入鸡蛋和牛肉后机体TMAO水平升高的健康男性同时机体中也含有较高水平的厚壁菌门细菌。研究者Marie Caudill教授说道,本文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组会影响机体中循环的TMAO的水平,然而TMAO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我们就想知道是否肠道微生物组也在疾病进展过程是否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光是对TMAO产生影响。

2011年,有研究者就通过研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患者机体中含有较高水平的循环TMAO,接下来的研究结果表明TMAO也参与到了小鼠动脉斑块的形成过程中;同时此前研究还表明,癌症早期出现5年之前,患结肠癌的女性患者机体中的就已经积累了较高水平的TMAO;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就提醒人们少吃鱼类、鸡蛋和肉类。

肠道微生物如何引发心脏病?

氧化三甲胺(TMAO)这种化合物在心脏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者想知道,虽然多年的研究都表明大量摄入鱼类可以帮助降低心脏病,但TMAO是否是心脏疾病的致病因子呢?当前研究中,研究者Caudill及其同事对40名健康年轻男性进行了饮食试验,研究者让这些参与者摄入四种不同的饮食,包括:鱼类(6盎司鳕鱼)、鸡蛋(三个煮熟的鸡蛋)、肉类(6盎司牛肉饼),同时以水果组(苹果酱)作为对照;研究对象每天随机摄入其中一种饮食方式,为期一周,在每以餐前,研究者都会收集参与者的粪便来分析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情况,同时收集血液和尿液来测定TMAO的水平,随后研究者在餐后6小时收集参与者的血液和尿液,并测定TMAO的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摄入肉类和鸡蛋后机体中TMAO水平升高的男性往往肠道中的厚壁菌门细菌水平较高,而TMAO水平较低个体机体中名为bacteriodides的一类细菌的水平较高;厚壁菌门细菌可以表达出将鸡蛋中胆碱和牛肉中肉碱转化为TMAO的基因,这样就可以帮助机体产生TMAO,然而较高水平TMAO的个体机体中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往往较低。相比摄入鸡蛋和牛肉的男性而言,当个体摄入鱼类后, 其机体中TMAO的水平在15分钟内就会增加50倍,但在美国,鱼类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食组成部分,人们摄入的鸡蛋和肉类更多一些。

肠道微生物如何引发心脏病?

研究者Caudill说道,本文研究表明,TMAO水平的增加或许仅仅就是区分个体肠道微生物组差异的生物标志物,我们推测,患病个体(比如癌症、心脏病和其它慢性疾病)相比健康个体而言机体中有着完全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组,而且这些微生物组可以通过血液中的TMAO水平来标记。

肠道微生物如何引发心脏病?

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将检测肠道微生物组在心脏病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寻找一定方法来降低机体中循环的TMAO水平,同时观察是否降低TMAO的水平可以帮助降低个体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