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幽门螺旋杆菌,你是否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呢?这个看似很专业的微生物名词,在生活中已经被不少人似懂非懂地给记住了。如果刚好您也对这个幽门螺旋杆菌有些兴趣,那咱们就让河南省孟津县人民医院胃镜室的张校颜主任给我们科普一下吧!
一、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我们通常体检所采取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式有两种,即碳14和碳13。如果结果显示阳性,那就说明你被它感染了。这两种检测手段结果还是很准确的。 碳14呼气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口服碳14尿素胶囊,进入胃部后,如果胃部存在HP(幽门螺杆菌),则此菌就会分解尿素酶水解尿素,尿素被水解后形成二氧化碳随血液进入肺部并以气体排出,然后检测患者呼出的气体中有没有被标记的碳14,如果有的话,代表存在HP,没有则代表不存在感染。 碳13则与碳14原理上大同小异,只是碳13放射性更小,更为安全,能够适宜于儿童和孕妇。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几个特性 第一,它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它的唯一自然宿主,它在人体的寄居部位是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 第二,它是唯一可以在胃酸中存活的细菌,胃酸浓度越大,它繁殖得越快。它“擅长”分泌很多黏附因子,使自己紧紧黏附于胃的上皮表面,避免被胃排空。 第三,它两侧有鞭毛,有超强的运动能力,能进行快速螺旋状移动,通过胃黏膜层,然后进行“口—口”的传播和“胃—口”的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重要的传播方式。脱落的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管返流可以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 三、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元凶! 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微生物的侵袭;而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人们把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屋子漏雨了,当然下面的胃黏膜必定遭殃。 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黏膜后定居,经数周或数月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所以,目前已经可以肯定地说: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 在慢性胃炎患者人群中筛查,有90%-95%的人都是HP菌阳性,远远高于其它人群;同时如果对HP菌阳性人群进行胃镜检查,这些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炎。 幽门螺杆菌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超过80%的胃溃疡和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 这里的消化性溃疡说的就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目前根治HP菌就是消化道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四、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到底有多大关系? 答案是:两者有关联,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HP菌在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的比例更高。中国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高达50%-80%。但是,HP菌感染者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胃部症状,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患胃癌。 目前来说,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准方法仍然是胃镜,而不是体检的HP菌检测报告。HP菌阳性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得胃癌,HP菌阳性仅仅是胃癌发病的一个环节,人体自身的因素、环境因素对于胃癌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HP菌检测的意义在于提示,提示HP菌阳性的人罹患胃病的风险会增高。但是无需恐慌,平时对你的胃多关照一些,别总是刺激它就好,并不需要采取啥特别行动。 HP菌阳性的人如果合并有明显的胃部不适症状,或者有胃病、胃癌家族史,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胃镜的进一步检查。也无需恐慌,因为这也不意味着就是胃癌了,只是尽早做一下筛查,避免漏诊而已。 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HP菌检测阴性,并不一定就不得胃癌。 五、是不是只要阳性就要对它赶尽杀绝? 既然HP菌是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也与胃癌有着“暧昧”的关联性,那么我们似乎应该对其实施“赶尽杀绝”的策略才对。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HP菌并不一定致病,有研究表明:“对于一部分HP菌阳性者而言,HP菌的感染是一种‘因为消化道菌群失调,缺少了抑制HP菌的其他微生物’的结果。HP菌可能仅仅是一个起指示作用的微生物,它发出提醒,告诉人们其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对人体还可能存在保护作用。HP菌在人类身体内的寄居史由来已久,除非用抗生素根除,否则HP菌通常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滥用抗生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其后果和代价将是巨大的。我国至少有几亿人群是HP菌阳性,若都通过抗生素来根治,那引起的抗生素耐药问题将是非常严峻的。 所以说呢,现在的共识是,并不是人人都需要根除身体里检测到的HP菌。 六、到底哪些人需要根除? 对于大部分查出HP菌阳性的人来说,是不需要治疗的,只需要中年后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或在有上消化道不适时进行胃镜检查。 真正需要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除了有胃癌家族史人群,还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或是在病理检查中发现有不典型增生的,以及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 另外,胃食管返流病、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也建议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同时,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非常有意义,若查出是阳性应尽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七、怎样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在杀灭幽门螺杆菌的热潮中,存在许多误区,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比如说:对不必要治疗的患者过度治疗,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产生不应有的副作用;对应该治疗的患者用药不规范,导致治疗失败。更糟糕的是,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的困难。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自 2012 年以后,已经废弃了既往的三联用药、疗程 7 天的方案,改为四联用药,疗程延长至10~14 天。四联用药是指联合使用四种药物,其中一种为抑酸药物,一种铋剂,以及二种抗菌药。 所使用的两种抗菌药物至少应包含阿莫西林、四环素及呋喃唑酮这三种耐药率低的药物之一。 推荐的组合为: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其中PPI+铋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具有清除率高、副作用少、费用低的优点。 八、儿童感染了怎么办? 由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及药物代谢的特点,对儿童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检测指征及治疗适应征。 通俗地说,就是对儿童是否需要检测幽门螺杆菌,以及是否需要治疗,都有更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用药也有不同于成人之处。 再者,虽然儿童的感染率比较高,但大约有10%会自动清除,这依赖于他们日益成长壮大的免疫系统。所以没有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不具备根除指征的,一般不建议根除治疗。 总之,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首先要确定是否必须进行杀灭治疗; 其次,如确需进行治疗的,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首次治疗,务求最大可能地实现首次治疗成功; 最后,对于儿童、老人及特殊情况、既往治疗失败者,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九、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问题 (一)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过程中,选药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1:目前清除幽门螺杆菌一律要求使用含有铋剂的四联药物,具体包括:一种 PPI +铋剂(枸椽酸铋)+二种抗菌素。缺少任何一种药物的给药方案均是错误的! 要点2: 二种抗菌素的选择有讲究,必须在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三种药物中至少选择一种。 要点3:由于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强,二种抗菌药不可在这几种药物中选择。 要点4:不可在其它未经验证的抗菌药物中选药,诸如各种头孢霉素等。 (二)在服药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 1:采用每天 2 次服药法,一般在早餐及晚餐时分别服用。 要点 2:抑酸药及铋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两种抗菌药则在餐后即服。 要点 3:疗程为 10~14 天,少于 10 天则有可能未完全清除细菌,但多于 14 天也无必要,徒增费用及副作用。 要点 4: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大便色黑、小便色深黄是正常现象,勿心慌。 要点 5:告知患者尽可能不间断地服药完成一个疗程,不要轻易中断治疗。否则杀菌不完全而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今后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三)服药后应注意以下要点: 要点 2:如果治疗失败,需要再次治疗者,不宜立即进行,应间隔数月,以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复治的选药更困难,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 十、小结 看了以上这些,不知道您对幽门螺杆菌是不是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不管怎样,通过我们这期节目的科普,您只要记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第一,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有关联,但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二,对于某些疾病来说,幽门螺旋杆菌的确是致病源,但它并非一定就会引发疾病; 第三,当我们体内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后,对于有些人来说,需要根除;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并不需要根除的。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当体内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您大可不必慌张,是赶它走,还是让它留,听医生的,准没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疫苗要靠谱,益生菌需安全
近期,有关问题疫苗的话题占据各大新闻头条, 那么疫苗究竟是什么?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然而,近期对于曝光的问题疫苗,对于社会带来的影响相当恶劣,也给民众带来了恐慌,毕竟疫苗可是人人都必需的啊!对于问题疫苗的查处,国家的态度坚决不姑息,对于危害公共安全,民众生命的违法行为坚决惩处,追责到底。 作为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领域的综合体,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途径,是目前改善人体微生态健康的重要方式,具备替代抗生素等药物的巨大潜能。那么对于益生菌的安全性应当如何评价呢? 你是哪来的? 益生菌的来源很重要。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水中,乃至日常接触的固体表面都有微生物。但是这些微生物也同样受到药物,污染等的影响,与我们人体相同,微生物也呈现亚健康的状态。那么从这些微生物中筛选益生菌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源自远离工业化污染的原始天然态的益生菌,才能保证微生物天然纯净的健康态。 你做过体检吗? 益生菌作为一个生命体,虽然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是其实与我们一样,也有可能存在多种疾病的高发风险,与人体健康的基因筛查一样,对于益生菌,也应该进行严格的基因检查,从源头杜绝可能携带遗传病症的高风险。因此,对于益生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能够从根本分析益生菌的遗传基因,对人体有危害的致病基因或对抗生素有抗性的耐药基因都是我们排查的重点。通过对益生菌进行基因组测定,选择那些身体强健的菌种,是对人体健康的基础防线。 你有证据吗? 益生菌的功效性非常广泛,究其原因,是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因此,益生菌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透过肠道菌群,预防与治疗多种常见疾病。然而是否所有的益生菌都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益生菌的益生功能一定要经过严格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层层把关,最终还要将研究结果经过专业的学者评审,公开发表。有数据,有论文的支撑,才能够作为益生菌功效的证据。因此,一株好的益生菌背后,一定有大量的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力加持才算数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杨瑞馥:测序很强大,为何还要拓展微生物培养?
第四期“肠·道”演讲的视频,我们又迎来一位重量级讲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杨瑞馥教授。
杨老师是我们国家病原微生物研究的权威专家,他和团队在鼠疫菌的遗传规律研究、病原菌溯源以及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有建树;他们还创造性地用开源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研究过欧洲爆发的致命大肠杆菌,并将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杨老师本人还参加过对伊拉克的生物武器核查。 近年来,他和团队也把关注目光放到了肠道菌群,除了研究菌群与疾病的关系,还特别在培养组学上进行了深入拓展。 杨瑞馥教授演讲内容简介 一开场,杨老师介绍了自己和团队在过去几十年的经历——他们曾经和德国科学家合作,揭示了鼠疫菌在三次大流行中的传播规律;在应对全球生物武器威胁的工作中,杨老师参加了对伊拉克的生物武器核查,并在针对副溶血弧菌等危险病原体的溯源技术中取得突破。 他还创造性地用开源的基因组分析方法,研究过欧洲爆发的致命大肠杆菌,并将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同时,他和团队还在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上取得重大成果。 随后,杨老师说到自己作为一位病原菌研究者,近些年来也把关注目光放到了肠道微生物上。 在阐述自己和团队重点在做微生物培养方面的工作时,杨老师特别用数字说明了培养微生物为何还任重道远——地球上和肠道里都有巨量种类的微生物,但被分离培养的还是极少数,整个领域还有很长路要走。 紧接着,杨老师分别介绍了微生物学研究的三个黄金时期和代表性人物: 第一个黄金时期大概爆发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后半段,以“发现、培养微生物并阐明其意义”为根本特征,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包括列文虎克、科赫、巴斯德、马歇尔、汤飞凡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伊尔森氏鼠疫细菌以及我们熟知的益生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发现的。 微生物学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细菌遗传基础揭示”为根本特征。在这个时期,人类明确了遗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原理、利用质粒和噬菌体进行转化和转导的方法等,分子生物学工具被大量使用,微生物本身的研究相对减少。 而现在我们处于微生物学的第三个黄金时期,以“揭示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的关系”为代表性研究方向,人类充分利用各种组学工具,正在全面揭示微生物组的奥秘。 其中,为了充分揭示类似于人体微生物与疾病和健康的因果关系,在组学工具之外,人类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不过传统的单菌培养也进化到了培养组学阶段。 质谱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培养组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撑,同时有以法国马赛大学的Didier Raolut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培养条件的摸索上取得很多突破,甚至优化到只需要18种培养条件,就可以把肠道中70%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出来。 杨老师在列示了18种培养条件后,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总结,提醒大家血瓶预培养、添加瘤胃液和绵羊血能大大增加可培养出的细菌新种。 随后,杨老师以在小鼠中分离培养出分节丝状菌(SFB)为例,说明如果能够在分离培养技术上取得突破,培养出一些重要的细菌,可以在类似于Nature的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杨老师强调,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发表好文章,还可以开发很多应用。比如分离培养出AKK这株菌并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可能能促进其在应对炎症、肥胖中的应用。 当然,就像是有15万种肿瘤标志物被报道但最终只有100种左右被转化到临床一样,分离培养微生物的转化可能也非常困难,行业人士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但在转化上有困难并不意味着微生物组没有光明的前途,杨老师认为培养组学在三大方向具有很大的空间: 一是成为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物质基础,促进菌株水平的研究,同时推动病毒、真菌等非细菌微生物的培养,也促进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优化; 二是成为微生物转化的物质基础,会是类似于“化学药物库”的“活菌药物库”,也会成为诊断的标准物质,并成为后粪菌移植时代的合成粪菌的基础; 三是培养组学技术自身会不断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会促进培养组学自身发展。 最后,杨老师再次回到自己和团队的科研工作,简单介绍他们正在关注肠道微生物与IBD(炎症性肠病)、大肠癌等的关系,特别关注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细胞的关联。 而在培养组学方面,他们在最近的工作中,已经分离到与大肠癌相关的100多株细菌,并充分揭示它们的遗传规律;同时,他们也在优化培养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也有进行益生元、益生菌的研究与开发。 了解更多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肠道也有神经系统 反馈信息影响人的情绪和性格
2015年,Bertrand Routy博士还是Gustave Roussy癌症中心的一位博士生的时候,他经常要去医院收集癌症患者的粪便样本。当时他觉得这种行为有失体面。
但是随后Routy博士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肠道细菌似乎可以提高人们对抗癌治疗的反应。在那之后人们停止了对这类研究的嘲笑。现在,医生已经接受了分析患者的粪便样本,以预测是否会对抗癌药物产生反应。目前,Routy博士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健康中心(University of Montreal Health Centre)工作,他认为:“对于很多看不到肠道微生物的临床相关性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新世界。” 微生物组的革命已经显著影响了生物医学的方方面面,癌症是这场革命大器晚成的结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已经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几十种似乎无关的疾病联系起来——从抑郁症到肥胖症。癌症和微生物也具有一定联系:炎症会影响某些肿瘤,还有一些类型的癌症具有感染性。随着新一类药物——癌症免疫疗法的爆发性增长,科学家们正在探索肠道微生物群如何与这些疗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更好地发挥抗癌效果。 在小鼠和人类中初步发现肠道细菌可以对这类抗癌药物产生影响后,科学家们开始试图破译其中的机制。许多临床试验正在测试是否可以操纵肠道微生物群,来改善治疗结果。 一些支持者认为,微生物组的策略可能会改变癌症治疗的游戏规则。“这很聪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外科医生Jennifer Wargo博士说。但其他人担心,现在进入临床还为时过早。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 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学家William Hanage博士认为这一想法“非常有趣”,但他对“目前只提到(微生物组的)有利影响”感到担忧。 有趣的关系 虽然微生物对免疫疗法的影响近三年才出现,但是探索肠道细菌与癌症之间关系的历史则更长。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首次将传染性幽门螺杆菌与胃癌联系起来。从那时起,研究还发现了其他细菌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这些微生物能激活炎症反应并破坏粘液层,保护身体免受外来入侵物的伤害,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肿瘤生长的环境。另外,它们通过使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抗性,来促进癌细胞生存。 肠道细菌也可以帮助抵抗肿瘤。2013年,由Gustave Roussy癌症中心的Laurence Zitvogel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和由马里兰州Bethesda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免疫学家Romina Goldszmid博士和Giorgio Trinchieri博士领导的小组表明,一些癌症治疗依靠肠道微生物群来激活免疫系统。 通过观察之后,Zitvogel博士决定探索肠道细菌是否会影响检查点抑制剂这一类免疫疗法的反应。这类药物通常是靶向细胞表面分子(如CTLA4和PD1)的抗体,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但只有20-40%的患者对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 检查点抑制剂这一类免疫疗法(如CTLA4和PD1)通常是靶向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通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但只有20-40%的患者对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 2015年,Zitvogel博士和她的团队证明无菌小鼠对某种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没有反应,并且给小鼠特定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后,治疗效果得以改善。 这个观点开始在学术界流行。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癌症临床医生Thomas Gajewski博士报道,双歧杆菌微生物增加了小鼠对癌症免疫治疗的反应。这些肠道细菌能提高一些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的能力。 Wargo博士在2014年的一次会议上看到了这些结果,并且在返回德克萨斯州后立即开始收集接受免疫治疗的皮肤癌患者的粪便样本。去年11月,Wargo博士,Gajewski博士和Zitvogel博士在《科学》上公布了研究结果,证实人体中的免疫疗法的积极反应与特定的肠道细菌种类有关。那些因为不相关的感染而服用抗生素的人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往往很差。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关联,研究人员将患者体内的细菌转移到相同癌症的小鼠模型中。结果表明,移植了“有益”细菌的小鼠,比移植了对免疫疗法无效的患者体内细菌的小鼠,肿瘤生长的体积更小。“所有这些结论都非常令人兴奋,”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微生物学家Neeraj Surana博士说:“它们为微生物科学应用到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走向临床 研究人员正在证实这种可能性。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免疫学家Hassane Zarour博士与默沙东(MSD)合作,收集来自对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有反应的患者的粪便细菌,并将其转移到无反应者的肠道中,这一过程称为粪便微生物组移植。默沙东已经投入了约90万美元,该试验将在未来几周内启动。 Wargo博士正在计划进行类似的试验。她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帕克癌症免疫疗法研究所(Parker Institu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和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生物技术公司Seres Therapeutics一起合作,验证粪便移植能否有效重塑无反应者的肠道微生物群。 在一些非癌症疾病中,微生物组移植正在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今年2月份,美国传染病协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建议使用这种疗法治疗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肠道感染的患者。但这种方法会有意外感染致病微生物的风险,因此将细菌移植给患者之前必须仔细筛选捐赠者和粪便样本。目前,已经有公司试图开发出更安全、使用简便的微生物药物。Seres Therapeutics公司,帕克研究所(Parker Institute)和Wargo博士正在从对治疗有积极反应患者的粪便中提取细菌,开发出一款药物并且进行临床评估。 Gajewski博士和剑桥生物技术公司Evelo Biosciences合作研究类似的方法。他们的试验将评估含有单一菌株的两种药物对不同类型癌症患者(包括结肠癌和皮肤癌)的影响。 Zitvogel博士还没有计划开始临床试验,但她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EverImmune,也在开发一种基于微生物组的药物。 目前,微生物与免疫治疗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假设是,微生物通过促进免疫系统激活,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反应。但确切的机制,包括哪种细菌能调节免疫细胞,仍然是一个谜。 研究人员希望临床试验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Wargo博士正在研究细菌代谢物。她的团队希望从患者的粪便和血液中找到能预测治疗效果的特定代谢标志,同时记录试验参与者的肿瘤和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数量。 Gajewski博士认为,微生物可能通过刺激肠道细胞产生某些分子来释放免疫反应。他的团队正在测试循环免疫细胞前体是否会在给予小鼠特定细菌时改变其行为。 为时尚早,还是恰到好处? 鉴于不确定性,一些科学家认为在人体中测试这些方法存在风险。Surana博士说,一些试验参与者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改变个体微生物组的构成也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粪便移植有很多未知因素。Wargo博士说,他们已在非癌症人群中证明这种疗法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包括体重增加和肥胖。Wargo博士认为,“我们需要从这些试验中学习。” Gajewski博士计划一次只测试一种双歧杆菌菌株的效果,他有充分的理由保持自信。“人类服用双歧杆菌已经有一千年历史了”。这些细菌存在于婴儿的肠道,随着成长而减少,所以它们至少应该是安全的,他补充道。 但目前还不清楚单个菌种是否可以帮助癌症患者,如果能的话,是什么细菌发挥作用。去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几篇论文,都声称不同的细菌能获得最好的治疗结果,即使是对于相同的癌症和疗法。 Wargo博士说,研究人员观察了来自法国和美国的癌症患者,因此饮食可以解释其中的一些差异。但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结果偏差。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的生物学家Joël Doré博士在2011年启动了国际人类微生物组标准(International Human Microbiome Standards,IHMS)项目,目的是提高微生物组研究的数据重现性。 Hanage博士举例说,即使是对美国患有同一类型癌症的人进行分析的两个研究报告,确定与积极反应相关的微生物也仅有部分重叠。如果研究人员不能找出这些差异的原因,他们可能无法解释试验的结果。 Hanage博士指出,在开始临床试验之前,这三个小组应该尝试重现对方的结果,产生一组“有益”微生物。这些细菌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是有用的方法。但是不一致可能意味着结果不能重复。 这是微生物组研究常见的一个问题。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和癌症生物学家Susan Erdman博士说,IHMS项目制定的标准应该会提供帮助,但是科学家们不一定愿意采纳。她认为,采用统一标准可能会以创新为代价——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研究人员才能有新发现。 Wargo博士表示,医院应该规范采集样本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在更大的患者群体中验证研究。自去年以来,她的研究小组分析了500多名接受过不同疗法的皮肤癌患者的粪便。研究人员正在分析用两种免疫疗法联合治疗的患者,以确定哪些肠道细菌可以调节对这种组合疗法的反应。Wargo博士希望肠道微生物群最终能帮助确定哪些患者会对哪些抗癌治疗有反应。“我们能用它来做生物标记物吗?这是一个有挑战的问题。”她说。 在短期内,科学家会收集更多的样本。在癌症治疗领域,“肠道微生物研究已经从被忽视变成超流行”。现在,科学家只需要不辜负自己的声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益生菌, 肠道的保护神,免疫力的放大器,长寿的秘诀!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益生菌,
肠道的保护神,免疫力的放大器,长寿的秘诀
让减肥事倍功半、以菌治菌减少抗生素副作用,
让女人不再有难言之隐,也可能成为新一代精神药物
你了解益生菌吗?
益生菌是一种可以抵御病菌侵害人体的肠道有益菌群,正常情况肠道内的益生菌与侵入肠道的致病菌相抗衡,相生相克,达到人体的健康平衡。一旦益生菌缺乏,体内的细菌平衡被打破,人体极易患上各种疾病。
当肠道内的益生菌减少,坏菌增加时,肠道内的微生物生态失衡,肠道老化的现象就会发生。
根据卫生署的统计,大肠直肠癌在国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已攀升第三名,但是因为初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略。肠道老化实在不可轻忽。
如果没有益生菌想想会发生什么?!!!
表现一:肠道老化
无法顺畅排便连放屁也有恶臭,搞怪的肠子令人在意。
当肠道内的益菌减少,坏菌增加时,肠道内的微生物生态失衡,肠道老化的现象就会发生。
根据卫生署的统计,大肠直肠癌在国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已攀升第三名,但是因为初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略。肠道老化实在不可轻忽。
表现二:粪便滞留
排便难,天啊,为什么上个厕所就像上战场一样?
便秘时,粪便滞塞肠道,容易令人烦躁,而且因为要用力,血流加速,脸部也会有发热感,甚至上厕所后有头晕的感觉,如果超过三天便秘还没有改善,腹部发胀感越来越难受,就可能需要看医师。
表现三:水肿、肥胖
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体型开始缓慢扩张,体重似乎也在一点一滴的增加,而皮肤压下去没有立即弹起来,像水肿的感觉真令人不快。
体内益生菌酵素不足时,代谢力变差,也会容易水肿,浮肿,而脂肪酵素量很少的人,也会倾向肥胖体型。
脂肪酵素可以催化脂肪酶的分解,如果缺乏,脂肪容易滞留在血管、微血管或其他其器官里,使体重增加甚至令器官病变。
表现四:肤质差,暗沉无弹性
皮肤变得比较黯沉,看起来一点都不闪亮,虽然比以前干燥,却也容易长痘痘,变得越来越不好上妆。
体内酵素减少时,消化与代谢力下降,当消化后的残渣滞留在肠道内,没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开始被肠道内的细菌利用、发酵、腐败,产生不好的毒素与气体,时间一长,造沉一些负面影响。
表现五:疲劳不堪
早上常常爬不起来,吃过饭后就想睡觉,或是白天都昏昏沉沉,容易疲劳、肩膀痛、头颈疼、腰骨痛, 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且动不动就感冒。
经常觉得疲乏,也可能体内酵素不够的警讯,进到体内的营养无法有酵素的催化下好好分解消化、吸收、利用,养分不足,抵抗力也不够,人自然就累累的,没有活力,而且容易生病。
益生菌有哪些功效
帮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许多益生菌株在胃肠道内可产生消化酶,这些酶可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所摄入的食品及吸收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益生菌还可竞争性抑制有害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及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催生重要的营养物质
益生菌能催生维生素,包括泛酸、尼克酸、B1,B2,B6及维生素K等,同时能产生短链脂肪酸、抗氧化剂、氨基酸等,对骨骼成长和心脏健康有重要作用。
净化胃肠环境,保护肝、心、肾脏等脏器
人体有毒素有两种来源,即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素,大部分都是在肠道中产生,并通过小肠吸收入血,通过血液送到各器官中,从而伤害到各器官。补充肠道中的益生菌,可以杀死有害菌,分解毒素从而起到保护肝、心、肾等器官。
促进排便,预防和改善慢性肠炎
便秘主要是因为缺少膳食纤维而引起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自然可以促进排便。但便秘还与与肠道微生物有关,补充益生菌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正常排便功能。补充益生菌和膳食纤维,不仅可以促进排便,还可以预防和改善慢性肠炎。
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适应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的上腹胀满、厌食、烧心等症状,检查无胃肝胆胰疾病。益生菌可促进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分解有害物质与致癌物质,预防癌细胞萌生
来自食物和空气中的毒素、致癌物质、自由基是人体患癌的定时炸弹。益生菌可在肠道中杀死、分解这些毒素及致癌物质,提高人体免疫力,活化免疫细胞,以起到抗自由基,杀死癌细胞作用。
怎样补充益生菌才有效?
只有活性的益生菌才能发挥功效
益生菌必须是活的,才能起到健康作用,这是益生菌产生功效的基础。益生菌是有生命活力的微生物,从生产(包括菌种的筛选、生产环境、包装等)、在货架待售、食用后通过胃酸、胆汁等极端环境到达肠道这层层考验均会消耗益生菌的活性,只有通过这些关卡并最终在肠道定点繁殖存活的益生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有的益生菌产品虽然菌数高,但由于缺乏保护,能成功到达肠道繁殖的活菌数量其实很少。
要有足够的数量
益生菌的需要量与肠道正常菌群缺失的程度和有害菌的存在数量有关。根据加里·赫夫纳格尔博士在《益生菌健康宝典》一书中的研究:如果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或者预防疾病,每天可以大约补充60亿-100亿个菌落形成单位。
合理的菌株组合
益生菌的功效是以菌株为准的,并非所有菌种益生菌都具有一样的功效。补充单一种类的益生菌是无法达到效果的,只有多种益生菌合理配比才能发挥功效。
▶注:仅为普及益生菌知识,不作医疗指导作用。
每天早晨都拉肚子,怎么办?这是我试过最靠谱的方法
假装是故事
Tom不知道怎么回事,基本上天天早晨拉肚子,其他时间没有什么反应。吃了挺长时间的抗生素、止泻药也不见好。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卫生间。每当这时,Tom总是情不自禁的感叹:我与马桶的距离,这么近,又那么远!”
生活中,不乏像Tom这样症状的人。这是典型的“清晨泻” 的情况, 属于肠易激综合征(IBS) 的一种, 表现为一起床就拉肚子,患者有时会伴有腹痛情况,排便后腹痛消失。
“清晨泻” 主要由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尤其是产酪酸菌的缺乏,有害菌增多,诱发粘膜炎症,5-羟色胺增多,导致肠道异常敏感引起的。
目前, “清晨泻” 虽然困扰着很多人,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对该病不够重视,觉得这不是大毛病,拉个肚子也好了。时间稍微长点的人,会像Tom一样自己吃点氟哌酸、 黄连素等杀菌、止泻药物, 很少有人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 结果这些止泻药物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把肠道中的仅存的一些有益菌也杀死了, 加重肠道菌群失衡,造成肠免疫紊乱和黏膜发炎, 使“清晨泻” 越治越重。
治疗“清晨泻” 的最佳方法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补充有益菌,尤其是产酪酸菌。目前,可应用的唯一产酪酸益生菌为酪酸梭菌,常见的酪酸梭菌制剂有: 阿泰宁、 宝乐安、 常立宁等, 其主要成分都是酪酸梭菌 CGMCC0313. 1 菌株, 此菌株能分泌大量酪酸, 营养修复肠粘膜,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调节肠道敏感性,恢复肠免疫力, 有效治疗“清晨泻”。获得美国授权专利。
每周一至周五更新
我是青岛东海药业
国家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
倡导微生态疗法15年
我国首个微生态药品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
获美国新药发明专利2项
进入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3000余家
2013年青岛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MORE丨更多精彩文章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肠道微生态是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
肠道菌群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人类的衰老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如何科学地管理自己的肠道菌群
我们是专业的
有问题直接留言,会尽快帮您解答。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春节肠胃超负荷运转?年后想要肠胃好就得这样吃。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春节肠胃超负荷运转?年后想要肠胃好就得这样吃。
一眨眼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一去不复返的假期
给你留下的是脸上的痘
嘴里的溃疡
和一身无处安放的赘肉
节后的第一周
不仅要“收心”
还要“收胃”
节日期间的大鱼大肉
给肠胃增加了不少负担
是时候刮刮油了
既然胖是吃出来的
可不可以再吃瘦回去呢
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相信正是你需要的
饮食搭配总原则:吃得对
许多人认为吃得少=瘦的多
事实并非如此
吃得好比吃得少要重要
吃对了 即便吃得比较多
也不会胖 反而可能减重
以下这些事千万别做!
不 要 只 吃 素
年后第一煮白菜周只吃水,谢绝所有动物性食品?
这是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造成“新一轮”的营养失衡;另一方面,按照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生理进程,对假期中造成的营养失衡并没有“逆转”的作用。还是降低人的基础代谢率,伤害身体。
不要盲目补充膳食纤维
节后大量进食富含粗纤维的菜果和粗粮,或饮用含纤维的“清肠液、清肠茶”之类
结果,延缓胃排空,造成腹胀、早饱、嗳气、消化不良、食欲降低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使假期以来为一直“过度劳累”的肠道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超大量进食膳食纤维,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特别是钙、铁、锌等元素。
不要喝太多水
有人会采取多喝水,多喝蜂蜜水,多喝食盐水的方式来清肠。
喝太多水容易出现水中毒,而喝太多食盐水,会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千万别想着喝很多水,肚子里的便便就被挤出来的。往往是你喝了很多水,然后肚子涨鼓鼓的更难受了。
想清肠胃究竟要怎么做呢?
清肠饮食秘方
蔬菜:以白灼蘸酱和清汤水煮为主
蛋白质:以清蒸的鱼肉,鸡胸肉,牛肉为主
主食:以薯类,杂粮粥为主
空腹喝蜂蜜水
蜂蜜是排毒养颜的佳品,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蜂蜜中所含的糖类比较丰富,可吸取体内水分留在肠腔里,利于清肠排毒。另外,空腹进食肠道蠕动是最快的。
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偏凉的温水冲服蜂蜜,因为,水太热或太冷都会破坏蜂蜜的营养结构。
豆类谷类混合吃
豆类中含有大量非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减少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预防便秘,降低结肠癌风险。
黄豆、黑豆等豆类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它是分解油脂的“高手”,能促进脂肪代谢。谷类和大豆混着吃,其蛋白质利用率可提高到73%,与肉相当,比单吃一种蛋白质利用率要高。
黑木耳洗涤肠道
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黑木耳所含的植物胶质,可在短时间内吸附残留于肠道的“毒素”,并将其排出体外,起到“洗涤”肠道的作用。
山楂粥消脂
山楂富含丰富的果胶,可以吸附食物中的脂肪,有一定减脂清肠的功效。另外,山楂富含脂肪酶,能促进脂肪消化,山楂中的有效成分还能开胃消食。
吃多油腻的人会恶心,不想吃东西,吃点山楂,有生津止渴、缓解油腻、改善胃口的功效。
多吃番薯排毒
番薯又名红薯、地瓜。含丰富的维A和维C。维他命A能令眼睛更健康,维他命C有健美作用,而钾除保持心率正常外,还可预防高血压。其较高的纤维素令肠道内的废气及废物排出体外,有助预防大肠癌。
水果茶解腻
假期里吃肉太多,饭菜油多,吃的都是油腻的食物。而大多数水果中富含有机酸,如苹果、梨中的苹果酸,金橘、柠檬中的柠檬酸等,这些有机酸能够帮助消化,解除掉肉食、油脂的油腻。
所以,饭后不妨泡点缤纷水果茶,做水果茶时,可放金橘、苹果、梨、猕猴桃、桂圆等,还可以放些葡萄干来调味。
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
除在饮食方面注意外,还建议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些运动,以减轻胃肠负担。
比如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即双手重叠放于右下腹,用自身可以接受的力度,由轻到重顺时针按摩腹部,时间约20-30分钟;或是多进行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以帮助副交感神经对肠道消化系统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胃肠道蠕动。
适当补充益生菌
过年胡吃海塞,你的肠胃还好吗?大鱼大肉吃得油腻,开工犯困难进状态?来点益生菌消消食吧。
每天1~2小袋乐力益生菌,肠道菌群平衡了,肠胃也会变强壮。新年开工必备,先有一个好肠胃,快来用益生菌调节下吧!
乐力益生菌“泰”
这款制成干粉状的益生菌,酸酸甜甜的甜橙味,连挑嘴的小朋友也会乖乖吃掉。
每天1~2袋,小小的一袋方便随身携带,泡水、泡果汁、泡牛奶,怎么吃都可以,非常方便。
小编之前肠胃很容易不舒服,坚持吃了一阵子后,感觉自己的肠胃“强壮”了很多。
注:泡益生菌的水,温度不要超过37℃,这样能尽量保证它的活性。
乐力益生菌“泰”的成分
采用专研配方,健康甄选。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葡萄糖酸锌、VB1、VB2、VB6各成份。调节和维护整个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促进人体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乐力益生菌“泰”的活性
益生菌对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对温度等条件很敏感,需要冷藏保存。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在出了培养环境后不久,就开始慢慢失活。乐力益生菌“泰”却实现了:让益生菌在常温下也能保有活性。
这是因为,乐力采用独特的益生菌微囊包埋技术,对活性益生菌进行有效的保护。减轻干燥损伤,抵抗胃酸胆碱,确保益生菌“活”着直达肠道定殖,发挥作用,使它在常温的环境下都能长久保持活性。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
乐力® 多维锌益生菌粉·泰 解决多种常见问题
-
增强人体免疫力
-
改善便秘
-
减轻抗生素副作用
-
改善腹泻
-
改善消化不良
-
缓解乳糖不耐症
保健功能:增强免疫力
适宜人群:免疫力低下者
不适宜人群:婴幼儿,孕妇
图文改编自网络,侵权删!
酵母β-葡聚糖,调节免疫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酵母β-葡聚糖,调节免疫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趣味分享丨第39期
2017年年底,来自荷兰内梅亨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上发表报道称,在血液中毒(败血症)期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能够被一种特定的糖逆转。这种被研究人员称之为免疫系统“控制开关”的“特定的糖”正是β-葡聚糖。
酵母β-葡聚糖是如何工作的?
尽管人们普遍认同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对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免疫系统毕竟是人体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所以有时,人体免疫系统防御致病微生物也会失败,这时病菌就会成功入侵并导致疾病。那么是否有可能对于病菌入侵过程进行干涉,使你的免疫系统更加强大?
酵母β-葡聚糖是存在于酵母细胞壁中纯天然葡聚糖成分,分支状分子结构,使其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
酵母β-葡聚糖的分子结构
要知道,人类的免疫系统经过漫长的进化,能够透过识别病原体细胞表面普遍存在的某些分子,从而具备杀灭酵母菌和真菌的能力。
当酵母β-葡聚糖与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占体内免疫细胞的60-70%)——嗜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就会启动嗜中性粒细胞的抗菌活性,诱导其迁移到感染部位提高杀菌功能。
酵母β-葡聚糖在实际应用中有怎么样?
2010年,Shawn Talbott等人曾经挑选150位承受生活压力的受试者,进行双盲、安慰剂、随机实验。实验组每天服用250mg酵母β-葡聚糖,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连续四周。
对受试人群进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记录,并且每天填写健康记录表,及在试验的第二周和第四周填写情绪量表和身体健康问卷,跟踪记录受试者的健康体征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四周后,试验组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人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1%,健康问卷分数比对照组提高34%,并且情绪量表中活力指标明显提高42%,疲劳感降低了38%。
酵母β-葡聚糖有独到之处?
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实际证明这一点很难做到。免疫系统并非一个单一的实体。要使免疫系统发挥正常功能,需要系统内部的平衡和协调。因此,过度刺激了免疫细胞也可能给健康带来灾难性后果。
与其它免疫调节物质不同,酵母β-葡聚糖并不是靠促进免疫细胞增殖的方式来提高免疫水平,而是通过提升免疫细胞活性的方式来提高人体固有的免疫力。因此,不会过度刺激免疫系统。
怎样增强人类自身的免疫能力,一直都是医学界想要攻克的难题,也许酵母β-葡聚糖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相信通过对酵母β-葡聚糖的探索,我们也将不断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危害。
本文内容来自个人图书馆账号子丘自成,有所删改,如需删除请联络本公众号
其他人还看了
每天益生菌 感冒远离你!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每天益生菌,感冒远离你
有确凿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有助免疫功效,从而有效对抗发烧和流感病毒。
每
天摄入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可以减少50%儿童感冒和流感症状的发生!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罹患感冒的风险较高。为他们发放益生菌产品,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有所帮助。益生菌可以缓解普通感冒症状。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能缓解儿童普通感冒症状,多株菌组合的更加有效。
有些人免疫力不足,容易被病毒攻击,而有些人免疫力充足,病毒来了也不怕,身体内的免疫战士可以消灭来袭的病毒敌人。事实上,人体的免疫系统约70%都集中在肠道!
肠道使命是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与剩下不能吸收残渣与毒素都会堆积在肠道中,所以肠道也是最危险、最肮脏的地方,大量由口腔侵入的病菌,毒物,以及肠道原本就存在的有害菌,时刻虎视眈眈地想入侵人体。
为了健康,身体配置了免疫部队来应对敌人,比如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B细胞等大量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黏膜,人体有七成以上免疫球蛋白A(一种重要的免疫分子)由肠道制造。
如果病毒极强的流感,仅仅依靠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远远不够的。肠道中的有益菌(益生菌)实际上是免疫防线的第一线,它们与有害菌短兵相接,有直接赤膊上阵的有益菌,有通过分泌抗菌肽的有益菌,有分泌有机酸的有益菌,它们组成了强大的“菌团”对抗有害细菌或病毒。
因此,经常感冒的人体大多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经常补充有益菌对于提高身体抵抗力非常重要,通常以3个月为一个调养周期。
当体内益生菌群充足,占据上风时,强大“菌团”便可以持续支援免疫部队,抗击有害细菌或病毒的侵袭。原本体内的抗感冒“持久战”,有了支援部队,便可以加快进击,将感冒驱逐出境,我们就胜利了!
▶注:仅为普及益生菌知识,不作医疗指导作用。
益生菌功能强大!只用来调理便秘和腹泻就亏大了!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益生菌功能强大!只用来调理便秘和腹泻就亏大了!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益生菌对人体的好处已经成为了毋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益生菌主要是用来调理肠胃不适的,其实益生菌的作用有很多,一起来看看益生菌那些不为人知的好处吧!
益生菌的好处
● 预防或改善腹泻
饮食习惯不良或服用抗生素均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导致腹泻。补充益生菌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及恢复正常的肠道pH值,缓解腹泻症状;
● 缓解不耐乳糖症状
乳杆菌可帮助人体分解乳糖,缓解腹泻、胀气等不适症状,可与牛奶同食;
● 增强人体免疫力
益生菌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内的免疫机能,将过低或过高的免疫活性调节至正常状态;
● 降低血清胆固醇
益生菌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此外,长期补充益生菌还有助于防止骨质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症;
● 促进肠道消化系统健康
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减少毒素,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改善排便状况;
● 帮助吸收营养成分
如果每天摄入益生菌,不仅能够扼制肠内有害菌群的产生,还能为肠内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造就健康肠道;
● 预防生殖系统感染
酸牛奶、瑞卡福抑菌喷剂中的嗜酸乳杆菌可抑制阴道内白色念珠菌的繁殖,欧洲所做的双盲对照试验证实了这一点。患者每天给体内补充10ml活性益生菌,结果显示生殖系统感染病发率大大降低,长期给体内补充活性益生菌能够帮助修复生殖系统微循环。
● 缓解便秘、腹泻、消化不良
●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 改善皮肤质量
● 预防三高的形成
● 有助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溃疡的恢复
● 改善过敏问题
● 促进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
● 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抵抗力
● 制造某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抗氧化剂等
● 缓解口臭
走近益生菌
益生菌是绿色的抗生素,被称作是抗生素后时代的替代品!
平常我们口服抗生素消炎药解决的小毛病,比如:感冒发烧,喉咙肿痛,腹泻便秘,细菌感染等等,今天你都可以用益生菌来解决,它不仅发挥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且对我们身体非常安全。
它可以有效的增强粘膜免疫功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抵抗力。
今天说到免疫功能,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等,但是对于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功能就是粘膜免疫,他占人体免疫力的80%,他是我们健康的第一道大门,一旦被打破,我们就有可能被各种细菌所感染引发各种疾病,就好比有的人感冒,打点滴,今天打3瓶好了,可能下次感冒中他就需要增加到5-7瓶甚至更多,而且可能感冒好了,又拉肚子了,而益生菌不同于抗生素的就是,你每用一次,就会增强一次免疫力,减少一次生病的可能。
其实一个好的产品不是说他多么厉害,可以治疗多么难的疑难杂症,而是说他可以走进每个家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挥作用,让我们能够很轻松的应对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增强抵抗能力,少生病甚至是不生病,让我们没有机会去感染由于日积月累的小毛病发展成了很大问题的疾病,这是我们希望的,也是益生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最有意义的地方。
益生菌来源
益生菌主要来源于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另外也包括一些具有益生作用的酵母菌等。乳酸菌和双歧杆菌都是革兰氏阳性菌、都可经发酵产生乳酸,属于人体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微生态菌落。乳酸菌大多生长在营养丰富、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基质中,如:人和动物粘膜细胞、植物体或以植物为原料的基质、污水、乳制品以及腐败了的食品。双歧杆菌为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正常肠道内重要的微生物菌群组成。
虽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交叉程度的加深,对益生菌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人或动物肠道中的微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有共生、竞争等多种相互关系,目前益生菌的健康效应及作用机理还知之甚少。
仅为益生菌知识普及:不作医疗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