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生菌群对改善健康的好处已被热议良久,但主要围绕着发挥膳食补充剂的用途。近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意外发现,常见的一种“好”细菌——芽孢杆菌,有助于消除极易导致严重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并阻止其在健康个体的肠道和鼻子中生长。利用小鼠模型,研究人员准确地识别了这一发生机制。
研究以“Pathogen elimination by probiotic Bacillus via signalling interference”为题发表在《Nature》杂志。泰国Mahidol大学和Rajamangala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了这个项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旗下国立感染与过敏性疾病研究院(NIAID)主任Anthony S. Fauci说:“益生菌经常被推荐为改善消化健康的膳食补充剂。这是第一批精确描述益生菌如何为健康带来益处的研究之一。在某些情况下,口服芽孢杆菌可能是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替代物,这种可能性在科学上是耐人寻味的,绝对值得进一步探索。” 1、臭名昭着的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感染每年在全世界造成数万人死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广为人知的导致严重疾病的“罪魁祸首”。但不为人知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可以生活在鼻子或肠道中而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然而,如果皮肤屏障被打破,或者免疫系统受损,这些定居细菌会导致严重的感染。 预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个策略是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然而,一些相关策略是有争议的,因为它们需要大量的局部抗生素,并且成果有限,部分原因是它们只针对鼻子,使得细菌很快又从肠道中重新聚集。 2、最新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在泰国农村招募了200名志愿者。他们推测,这些人不会像发达城市地区的人那样受到食品消毒或抗生素的影响。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每个参与者的粪便样本中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缺失相关的细菌。他们发现101个样本对芽孢杆菌呈阳性,主要是枯草芽孢杆菌,这种细菌与许多益生菌产品中的其他细菌混合。 芽孢杆菌形成的孢子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存活,通常与蔬菜一起被自然摄入,可在肠道中暂时生长。科学家随后对志愿者的肠道(25例阳性)和鼻子(26例阳性)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采样。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在任何存在芽孢杆菌的样本中都未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小鼠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在肠道中生长的传感系统。有趣的是,他们从人类粪便中回收的100多株芽孢杆菌都有效地抑制了这一系统。 利用色谱和质谱技术,科学家们确定一种抗菌肽fengycins,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感系统的特殊芽孢杆菌物质。进一步的测试显示,fengycins对几种不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具有相同的效果,包括高风险USA 300 MRSA——它导致美国大多数社区相关的MRSA感染,并且是医疗相关MRSA感染的日益常见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发现,科学家们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小鼠的肠道定植,并用枯草芽孢菌来模仿益生菌的摄入量。每两天注射一次益生菌芽孢杆菌就能清除小鼠内脏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同试验用于分离了fengycin的芽孢杆菌则没有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如预期那样生长。 下一步,NIAID和泰国科学家计划测试一种只含有枯草芽孢杆菌的益生菌产品是否能消除人体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我们希望最终能够确定用于降低医院MRSA感染率的简单的益生菌方案。”NIAID首席研究员Michael Otto博士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12000字+30文献深度解读: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
| 本文主要作者:李丹宜博士,热心肠先生,沈志勋(在读博士),周�D博士
内容摘要 ① 2018年9月6日,2篇结论为“需个性化使用益生菌”和“益生菌不利于抗生素服用后菌群复原”的Cell文章将益生菌推上风口浪尖;② 众多大媒体站在了益生菌的对立面发表观点,认为益生菌“无用”甚至“有害”;③ 科学界及一些益生菌行业协会给出了客观谨慎的回应,热心肠先生的个人朋友圈也众说纷纭;④ 回归科学证据,一些特定益生菌菌株对特定疾病是有效的,但也有一些菌株在临床试验中折戟沉沙;⑤ 益生菌是否有用及其安全性,都需要更多证据。 非专业人士可能关心的几个问题 大众可能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在此我们基于现有的研究情况,做个简单的FAQ: Q: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 A:这个恐怕没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 有不少证据表明,特定益生菌对特定适应症是有效的,当然其功效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个体特异性。 换句话说,某个益生菌产品是否能改善特定症状,不仅要看用的菌株对不对路,还要看个体情况,也许对张三有用,对李四就完全无效。 不过,个性化的益生菌干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无法指导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来挑选益生菌产品。 Q:健康人用不用吃益生菌? A: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今年曾发表一篇综述(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48124482),表明“健康成年人补充益生菌能否促进健康”的问题仍待研究,类似观点在多篇论文中均可见。 Emmmmm… 所以健康人吃益生菌,自己感觉好就行~ Q:益生菌领域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A:大多数科学家很谨慎,有一些企业家很狂热,媒体和消费者似乎都比较迷茫。 益生菌的概念兴起至少有几十年了,以前受限于研究手段,很少有人真去较真。现在研究工具很多,对益生菌的科学认知也在起步,对于不同益生菌的特点、功效和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依旧长路漫漫。这里面争议颇多,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虽然益生菌行业火热,市场规模可观,但在其中淘金风险很高,可以参考热心肠先生的这篇文章:《益生菌产业化,有哪些系统性风险?》。 Q:肠道菌群研究又是怎么回事? A:肠道菌群的研究很火热,每天都有不少新论文刊发。大量研究证明,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但菌群“厉害”不代表某些益生菌产品也“厉害”——把肠道菌群功能说成益生菌产品功能的都是大忽悠。 而且,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也不能过分拔高,目前对于菌群的认知大部分还停留在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上,真正深入因果性和机制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非专业人士专属内容结束) 下面正式开始我们的万字长文,建议专业人士继续阅读。 小小广而告之:“热心肠菌群”微信群目前还有部分加群名额,请添加热心肠小秘书的微信 mcxiaomishu 申请进群,须注明真实姓名和单位。 益生菌大家都很熟悉,“益生”二字暗示它们对人体可能有潜在的好处。 但是近些年来,益生菌的概念逐渐有点变味了。经过别有用心的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益生菌逐渐被神话成“万灵药”,似乎很多疾病和症状都能靠吃益生菌来改善甚至治愈。 然而,9月6日Cell杂志以封面研究的形式,背靠背发表了两篇关于益生菌的重磅研究,在媒体的报道和放大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将益生菌推到了风口浪尖。众说纷纭之下,大众感到无所适从:益生菌到底好不好?还能吃吗?该怎么吃? 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这篇益生菌主题文章,将来自相关媒体、专家、产业等的言论,以及益生菌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行整理汇总,结合我们热心肠日报特有的短科普形式(4-5句话,200字)呈现出来。 希望能为你提供多样化的视角,了解最近学术和大众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希望能或多或少地帮助你更加全面地认识益生菌。 Cell论文到底说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益生菌之争的导火索——两篇Cell论文究竟讲了些什么,以及热心肠先生和专业人士在第一时间的评论: Cell:未来趋势——个性化益生菌干预 Cell [IF:31.398] ① 小鼠和人体中,消化道菌群存在梯度变化,粘膜和腔内的菌群存在差异,均不同于粪便菌群;② 益生菌通过消化道后在粪便中仍保持活性,但在小鼠肠粘膜的定殖受原有菌群的定殖抵抗;③ 益生菌在人肠粘膜的定殖情况,有明显的个体、部位和菌株特异性,可将个体分为“易定殖”和“抗定殖”两类,并可对粘膜菌群组成/功能和人肠道基因表达产生短暂而不同的影响;④ 干预前的宿主和菌群特征,而非干预期间粪便菌群变化,可预测益生菌的肠粘膜定殖。 Cell:抗生素治疗后,益生菌干预不利于菌群复原 热心肠先生在Cell的两篇论文发布之后,很快做过简单解读: 一篇说的是相同的益生菌组合在不同人的肠黏膜定殖情况不同,推导的结论是益生菌的使用需要个体化方案。 请注意,作者并没有否定益生菌的作用,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基于定殖情况不同的事实,提出益生菌的未来是个体化应用。 请注意,参与研究的是健康志愿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健康生态系统有很强的功能冗余性,被破坏之后可以也应该恢复到原来的生态体系,所以这提示了吃抗生素以后补充益生菌或许不是一个好主意。 很多学者也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最有意思的可能当属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免疫学研究的杨志勇博士的解读。 月是故乡明,屎是自家香 最近一期的Cell上刊登了以色列三个实验室合作发表的两篇背靠背文章,分别报道了小鼠和人在正常状态和抗生素处理之后服用的益生菌的结局。主要结果如下: ① 粪便中的微生物成分不能等同于胃肠粘膜的微生物成分。 ② 益生菌在正常人胃肠都会受到胃肠中原住菌的排挤和抵抗,它们能否“驻扎”下来因人而异,也因菌株和消化道部位而异。但即使能扎根的益生菌也不能长期定居下来,相当于即使能拿到短期签证,也拿不到绿卡。 ③ 益生菌在服用过广谱抗生素的志愿者的肠胃中更容易驻扎下来,但后果之一是肠胃菌群恢复到抗生素处理前的状态被大大推迟,从而引起肠胃菌群生态失调。 ④ 相反,如果把志愿者吃抗生素前的大便里的菌群保留并在抗生素处理后回输给相同的志愿者,则该志愿者胃肠中的菌群早至1天就可以恢复到抗生素处理前的状态。 作者们指出了他们工作的数种不足之处,比如他们只测试了一种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虽然该产品的有效成分得到检验确认。但根据他们的发现推断,那益生菌至少对健康人是没有什么用,在服用抗生素的人的肠胃里甚至是根“搅屎棍”。 相反,人们每次被迫服用抗生素前可以保存自己的粑粑,抗生素治疗结束后再把粑粑里的菌群放回肠道,这样就可以使肠胃里的菌群尽快拨乱反正,恢复正常。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看完杨博士的趣味解读,再来一个严肃的,看看Cell Host and Microbe本周专门刊发的评论文章是怎么说的: Cell子刊:研究益生菌的定殖机制,有助于开发“个性化”菌群疗法 总的来说,学界对这两项研究的评论大多是比较客观、谨慎的,也有很多专业人士对研究的细节提出了不同看法。 同时,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 比如,Genome Medicine在2年前发表的一篇荟萃分析(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9677736)就指出,益生菌对人体粪便菌群的整体影响不大,基本上只是穿肠而过、到此一游,难以在肠道中长期定殖。 同年,Cell Host and Microbe也发表一项人体研究结果(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37118208),表明原住菌的丰度和糖类利用情况影响长双歧杆菌AH1206在人体肠道内长期定殖,提示靶向菌群的疗法应重视其精准性和个体化。 媒体如何引爆舆论而专业机构是如何回应的? 真正令益生菌成为大众关注焦点的,是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报道。多数媒体这次都站到了益生菌的对立面,传播的观点与益生菌品牌和企业的宣传、大众对益生菌的普遍认知形成鲜明对比。 包括BBC、CBS、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以及NewScientists和Discovery Magazine等有名的科普媒体都纷纷下场,标题也都相当一致地指向“益生菌未必有用甚至可能有害”。 比如BBC的这篇报道,就很有代表性: BBC:益生菌被贴上“相当没用”的标签 其实仔细看,大媒体虽然多少有些标题党,报道的内容尽管并不全面,却还算比较客观。 但有些媒体就很夸张、甚至耸人听闻了。他们的画风是这样的: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不少反对意见也纷纷发声,比如营养产业中的资深新闻网站NutraIngredients,在BBC报道的第二天就予以了“反击”: NUTRA炮轰BBC:益生菌才不是“相当没用”呢 面对舆论的质疑,益生菌产业内的不少权威机构,也纷纷表态,发表对这两项Cell研究的评论和质疑。比如这篇来自益生菌和益生元国际科学协会(ISAPP)的通稿,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ISAPP:益生菌的价值,要看临床证据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也针对此事发声,综合了多位业内专家的观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益生菌 关于益生菌,我们最应该关注什么? 不知大家看完这些报道、声明和言论,是否对这次的益生菌之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呢?但不论是持何种观点,最终还要回归到科学证据上。 作为一种健康干预手段,益生菌转化应用的核心主要看两方面: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效性 很多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都表明:特定的益生菌菌株或菌株组合对特定的适应症,有效。 比如Nature发表的这项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Nature:植物乳杆菌+低聚果糖,预防婴儿败血症! 以及美国儿科学会官方杂志Pediatrics发表的基于Meta分析认为一株知名益生菌菌株对婴儿肠绞痛有效的文章: Pediatrics: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对母乳喂养婴儿肠绞痛有效 当然,要注意,为严谨起见,Pediatrics杂志在同期还发出了提醒“广泛推荐罗伊氏乳杆菌用于肠绞痛还需谨慎”的文章,请访问 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8236428 阅读。 而最近在影响因子高达35.724的学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篇技惊四座的研究论文,则直接证明了人工改造的益生菌可以用于治疗疑难病症: Nature子刊:工程益生菌有望治疗苯丙酮尿症 以下三篇文章,则是影响因子超高的杂志对特定益生菌能对特定适应症产生效果的权威阐述,值得关心益生菌的你认真看看: JAMA:两种益生菌能预防婴儿和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 JAMA:益生菌或可预防抗生素相关艰难梭菌感染 Gastroenterology:益生菌有效预防艰难梭菌感染 更多案例,欢迎大家在热心肠研究院网站(www.mr-gut.cn)和“热心肠先生”公众号中搜索“益生菌”“RCT”等关键字。 但是,虽然支持益生菌有效性的研究不少(当然阴性结果的研究也很多),仍有很多学界人士对益生菌持谨慎态度。 一方面是大多数益生菌的临床研究受限于经费等条件,规模都不大,基本都是几十、上百人。而同样是用于改善/治疗特定病症的药物临床研究,在通过审批前都需要经过至少3期的临床试验,涉及上千名患者,并跟踪多年,以确认其疗效、安全性和使用剂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益生菌的临床证据等级,与严谨的药物研究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某些宣称能改善特定适应症的益生菌产品,若是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其功效是要打个问号的。 而且,有些益生菌的临床研究设计存在缺陷,没有很好的试验对照,所得结论的有效性很难说是不是安慰剂效应。不少益生菌的小规模临床试验是在泰国、阿根廷、伊朗等国家开展的,其可信度和正规性与发达国家的大型专业机构相比也可能存在差距。 此外,很多临床试验都有商业资金的支持。涉及“利益冲突”的研究结果,除非证据过硬,否则难免让人心生怀疑。 所以,权威杂志在发表了一项“证明”益生菌对特定适应症“有效”的文章之后,大概率会再友情提醒一句:对数据的解读需慎重。 比如上面提到Pediatrics杂志在发表关于“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对母乳喂养婴儿肠绞痛有效”的meta分析同时,又专门发文提醒“广泛推荐罗伊氏乳杆菌用于婴儿肠绞痛?或还不是时候”。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著名杂志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高达20.773)上。 在发出“长双歧杆菌NCC3001或降低IBS患者的抑郁倾向”的研究结果(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8237324)同时,发布了下面这个文章: Gastroenterology:益生菌干预IBS的临床试验结果很脆弱 足以看出专业人士在益生菌有用没用这个问题上的谨慎态度! 事实上,一旦投入的资金多一些,试验设计更严谨一些,或者是谋求获批药品注册证的研究,结果画风会突变: Lancet:短双歧杆菌BBG-001预防NEC的三期RCT失败 Lancet杂志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叶刀》,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它在发出上面这项临床试验失败结果的同时,还专门发了一篇评论文章,特别提醒“很多益生菌声称预防功能,但最后被推翻”: Lancet:很多益生菌声称预防功能,但最后被推翻 包括一些知名的益生菌菌株也不能幸免。 比如在2017年,同样是在美国儿科学会官方杂志Pediatrics上,就曾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发出下面两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 Pediatrics:BB-12 + LGG,无法减少入托婴儿的缺勤及感染 Pediatrics:出生6月内摄入LGG,无法预防婴儿湿疹和哮喘 所以说,关于益生菌到底有用没用,学界内也是争议颇多,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说清楚的问题。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虽然益生菌临床研究不少,但真正把某益生菌改善某适应症的生物学机制说清楚的,凤毛麟角。 不过近几年这方面的高水平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不久前Gut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是个不错的例子,有意思的是,被研究的益生菌正是上面的LGG: Gut:LGG保护小肠上皮减轻放疗损伤的机制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则提醒一些益生菌会通过色氨酸来发挥作用: JACI:抗过敏/哮喘,来自益生菌的D-色氨酸或大有可为 可以说,关于益生菌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刚刚兴起,但这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方向,如果能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阐释作用机制,又能积累更多临床试验证据,这样的菌株无疑是最可被明确“有用”的益生菌。 安全性 说完有效性,再来说说益生菌的安全性问题。 益生菌的临床研究中,普遍缺少充分的安全性/危害性的报告,是评估益生菌安全性的一大阻碍。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近期就发表一项系统综述,重点探讨了这一问题: 益生菌/元和合生制剂的安全性,或需重新反思(综述) 可以看到,专业人士已经对之前许多不提示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质疑。 但事实上,益生菌确实存在风险,特别是对免疫低下的人群,典型的例子如: BMJ案例报告:酸奶活菌,造成严重肝脓肿和菌血症 其实早在2006年,知名的临床感染病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就曾对85个乳酸菌菌血症样本进行分析,若干分离株与益生菌属于同一种属,分离出的46个鼠李糖乳杆菌中有22个是知名的益生菌菌株LGG,而且还普遍具有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乳杆菌菌血症的菌株特异性药敏检测 近期也有一项研究表明,有些人的“脑雾”症状,可能与长期摄入益生菌有关: 脑雾和胀气可能与长期服用益生菌有关 不过,在没有进行大规模研究前,这些个案和小规模研究也只是敲个警钟,对益生菌的风险性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但不能定论并不代表风险不存在,益生菌的潜在风险和适用人群,是产业界无法回避的问题,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益生菌产品前,也应心中有数。 总结 归根结底,我们必须关注特定益生菌菌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展开和深入。 希望我们的这篇益生菌专题,能帮助业内人士和消费者,对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有一个更客观和清晰的认识,避免“益生菌万能论”和“益生菌无用论”两种极端观点。 对于产业界,这次的事件也是敲响了警钟:应该对益生菌市场的过度炒作泼泼冷水、降降温了。商业宣传应回归循证,扎实的科学和临床证据,是益生菌产品的根基,切忌为追求短期销量,而影响整个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更加完善和有说服力的临床研究、重视益生菌干预的安全性评估、深入菌株和生物学机制层面、个性化益生菌干预方法等等,应是未来益生菌科研和转化研发的重点方向。 总之,从多个角度来看,这次的益生菌之争事件对益生菌行业还是有不少积极意义的,对于其它菌群干预方法的产学研也有参考价值。扎实客观的科学证据和健康的市场氛围,必将帮助菌群研究更好的造福大众! 附:热心肠先生和朋友圈好友的一些观点 在Cell的两篇文章以及媒体的解读发出后,热心肠先生本人多次在朋友圈等发表观点,同时还带动了一些朋友圈好友发表意见,下面我们把它们编发出来: 热心肠先生 单独从这两篇文章看一些媒体的解读报道,我个人有以下观点: ① 以色列科学家并没有否定益生菌功效,甚至提出个体化应用的前景; ② 对健康人来说,恢复原有生态系统很重要,但对菌群严重失衡的人,可能很需要益生菌或FMT(但这都需要更多研究证据); ② 益生菌针对特定情况(如若干过敏、腹泻症状)有效的证据(特别是RCT)是不可忽视的; ④ Cell论文里的作者很谨慎,我个人尊重科学家下结论的严谨性,但认为很多媒体一刀全盘否定益生菌也不妥。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之前益生菌的“话语权”很多在企业手中,科研机构因菌群研究不充分、缺钱等各种原因,很少涉及这个领域。 益生菌的火爆很大程度源于商业推动,真正有说服力的机制研究、大规模RCT研究的证据很有限,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言过其实、过度吹捧的问题。 在肠道菌群研究日益深入的当下,益生菌更火了,火到甚至可能关系到公共健康的程度,益生菌不免被科学家“盯”上,很多原来想当然的“卖点”恐怕都会被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打脸! 我个人认为,现在是行业自律的最好时机,否则,牛吹得有多大,最后炸得也会有多响。 益生菌从业者尤其要避免: ① 把肠道菌群的强大功能宣称为益生菌的功能; ② 把肠道菌群(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肠道菌群!)、益生菌吹捧到无所不能; ③ 不基于随机对照试验(RCT)宣称功能; ④ 突出个案,甚至是伪造个案不断吹嘘; ⑤ 不重视菌株特异性; ⑥ 不提示活体菌株的安全性风险。 中科院胡旭老师 益生菌绝非无用,但也绝不会像某些商家宣传的那样“万能”,指望用一种益生菌解决所有问题显然不太可能。 对于这项研究,首先我想说的是,结论只是说益生菌能否在人体内定植会因人而异,但是能否定植不是决定益生菌是否有用的唯一标准,益生菌在通过肠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以发挥有益作用。即使定植决定是否有益,研究中有部分人是可以定植的,所以绝不像很多文章报道的那样“益生菌无用”。 其次,本研究是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正如2016年《Genom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发现补充益生菌不能改变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当时也有很多媒体报道“益生菌并非益生”,其实就我看来,益生菌不能改变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不能在健康人体内定植,或许我们应该高兴。 健康人的菌群本来是相对健康的,如果因服用益生菌而改变了,而有新的细菌定植,那是不是也算是另一种“菌群失调”啊?益生菌要是真的对健康人的菌群造成巨大的改变,或许我们才真应该担心和深思。 但是,对于疾病人群,益生菌我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的,有很多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但疗效也必定会因人而异,益生菌的个性化应用确实势在必行。 杜邦金苏博士 其实这样对立的文章在学术圈是很正常的事情,作者最后的结论是开放的,只不过被媒体一宣传,就走样了。 这篇文章设计比较严谨,先得到动物实验结果再去做了人体临床,但是: 1. 实验产品选择的菌株不知道选择依据是什么?如果是未经充分验证的菌株,可能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益生菌; 2. 临床样本比较少; 3. 用自体粪菌移植和益生菌比较,而且评判标准是是否恢复到自身原来的菌群水平; 4. 没有继续比较益生菌组和其他两组后续的肠道健康状况。 临床表现改善和菌群的恢复是二件事,并不能因为在这篇文献里菌群恢复不理想就否定过去那么多例临床症状有效的证明,说明机理还需要论证,这是除了菌株之外的另一个疑问。 内蒙双奇刘彦民 益生菌产品数量和质量也是关键,好多国外的产品宣称有多少多少活菌,实际上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都已经消失殆尽了。目前的许多临床实验者对益生菌的特性根本不了解,使用前的一些操作或医嘱就已经使产品的功效大打折扣。 山西儿童医院张小学教授 1. 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个体化是正确的,但肠道微生态≠益生菌。 2. 健康人群和疾病亚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态特点不一样,抗生素对于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医疗途径和畜牧养殖业抗生素大量使用对于人体肠道微生态破坏不能忽视。 四川大学何方教授 从多种角度来看,益生菌的研发及应用均为高风险的领域,安全性评价的问题还应高度重视。 (全文结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菌群对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作用
| 长期以来,饮食结构的改变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营养物摄入、肠道微生物代谢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CVD的发病风险。微生物相关的分子模式可被宿主模式识别受体(PRRs)感知并驱动CVD发生发展。除此之外,宿主微生物群还会产生多种代谢物(如三甲胺-N-氧化物,短链脂肪酸和次级胆汁酸等),影响CVD发病机理。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对预防或治疗CV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Stanley L Hazen教授系统总结了目前驱动CVD发病的肠道微生物机制、治疗干预措施,并强调了建立微生物和CVD发病机制之间因果关系的必要性。
菌群驱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分子模式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口腔和肠道上皮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可使少量细菌进入循环系统,最终进入宿主组织并促进疾病发生。不管是寄生于宿主内部或者处于裸露表面,还是进入体循环时,细菌都会直接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调控宿主代谢和CVD相关的炎症通路。微生物群落相关分子模式(MAMP)与宿主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参与促进CVD和慢性炎症过程(见Fig1.)。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暴露于某些细菌病原体与CVD风险的增加存在相关性。例如,细菌性病原体包括肺炎衣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幽门螺杆菌、放线杆菌等和CVD之间的相关性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口腔、肠道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以重现;肺炎衣原体可在被分离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引起自主促炎效应,表明其与动脉粥样硬化CVD相关。尽管大型临床抗菌试验的结果令人失望,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RRs是CVD发病机制的重要调节剂。宿主MAMP-PRR途径的激活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已几乎无疑。但由于这些受体在先天性免疫中的核心作用仍不明朗,是激活还是抑制PRRs仍值得深入探讨。 心血管疾病中的微生物代谢物 近年来,特征性临床队列非靶向代谢组学以及机制性的动物模型研究一起被用于发现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肠道微生物群作为日常膳食的重要过滤器,通过微生物酶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甲胺,多胺,多糖,短链脂肪酸(SCFAs),次级胆汁酸,B族维生素,尿毒症毒素(如对甲酚硫酸盐和吲哚酚硫酸盐,4-乙基苯基硫酸盐和二氢小茴香素)以及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物等。这些代谢物可以在肠道局部作用并全身性地流通并影响宿主生理状态。虽然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菌群相关候选代谢物如何定性分析、菌群代谢物生物学功能如何阐释,但目前在人类或小鼠模型的机制研究中已经发现,有三类主要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三甲胺〈TMA〉,SCFAs和次级胆汁酸)向宿主发出信号并影响CVD。 三甲胺-N-氧化物(TMAO)途径驱动心血管疾病 自首次报道TMAO与CVD发病相关后,宿主-肠道微生物共代谢产物TMAO迅速在人类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启动子领域获得了大量关注。许多人类和小鼠研究都表明TMAO途径是第一个以微生物群为中心的CVD药物靶点。TMAO途径是一种细胞代谢途径,是指高脂饮食(富含磷脂酰胆碱,胆碱,L-肉碱,卵磷脂等)在几个不同肠道微生物酶复合物(CutC / D, CntA / B, YeaW /X)作用下代谢成TMA,而后TMA进入门脉循环,并被宿主肝脏酶(含黄素的单加氧酶,FMO3)进一步代谢产生TMAO。TMAO可以通过组织特异性或细胞类型特异性重编程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心力衰竭,胰岛素抵抗和肾脏疾病等。近期发表的几篇综述强调了TMAO途径在CVD中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潜力。肠道微生物组驱动的代谢物TMAO是有前景的以肠微生物群为中心的药物靶标(BOX 1)。因此挖掘通过TMA-TMAO途径负责调节通量的微生物分类群将是必要的,但究竟何种群落是小鼠和人类生态系统中TMA的主要生产者的研究报道较少,识别代谢TMA的人类肠道共生物对于益生菌策略将具有特殊的意义。 SCFAs等菌群发酵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物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深入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在维持肠道微生物生态学、微调宿主免疫和代谢疾病方面均具有关键作用。膳食纤维微生物发酵的主要产物是短链脂肪酸(SCFAs)。其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最为丰富。绝大多数将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疾病联系起来的研究指出SCFAs是肥胖、糖尿病、肠道免疫、高血压、肾脏疾病、癌症以及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疾病预防或疾病缓解因素。事实上,SCFAs与CVD风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肝病)之间的相关性已在动物模型上建立,但临床上显示SCFAs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或人类死亡率之间明显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较早的一篇临床研究给予生理剂量的醋酸盐或丙酸盐或急性胃灌注SCFAs均显示对血糖无影响,但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但补充丙酸7周后的长期研究中发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空腹血糖适度下降,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改变;随访研究显示SCFAs给药可增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这可能间接改变循环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但研究也显示SCFAs作为一种常量营养素能源和激素样信号分子进入门静脉循环,最终通过专-属宿主受体系统(游离脂肪酸受体〈FFAR2, FFAR3〉,丁酸盐受体〈GPR109A〉,乳酸盐受体〈GRP81〉,嗅觉受体〈Olfr78〉)发出信号调节先天免疫和宿主代谢。尽管SCFAs是研究得最充分的肠道微生物衍生代谢物,但SCFAs是否与人类疾病(尤其是CVD)的发展有确切因果关系仍有待阐明。 胆汁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目前,胆汁酸被认为是调节宿主营养代谢和能量消耗的信号分子(Fig 3)。初级胆汁酸是在宿主肝脏中以胆固醇为原料被合成。初级胆汁盐和肠道产生的次级胆汁酸通过膜去污剂效应和诱导某些微生物群落的DNA损伤来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耐受富含胆酸盐的结肠微环境的菌群可以将胆酸盐代谢成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参与机体代谢。例如,胆汁盐水解酶(BSH)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中,其可以将甘氨酸结合或牛磺酸结合的胆汁盐水解成游离胆汁酸;肠道微生物还是7α-脱羟基酶和7β-脱羟基酶的唯一来源,其可以产生“次级”胆汁酸,但目前脱羟基酶相关的细菌属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此外,消化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来氧化或差向异构化胆汁酸(HSDH)家族。HSDH活性已经在拟杆菌属,梭菌属,埃希氏菌属,真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等细菌中证实。肠道细菌如真杆菌和乳酸杆菌驱动胆汁酸形成乙酯和长链脂肪酸酯。肠道微生物(消化球菌,梭杆菌和假单胞菌)可以从3α-硫酸化或3β-硫酸化胆汁酸中去除硫酸盐。通过肠道微生物的解轭合,氧化,差向异构化,7α-脱羟基化,7β-脱羟基化,酯化和脱硫等使胆汁酸池的物质化学多样化后,次级胆汁酸进入门脉循环。一旦进入门脉血液中,尤其在餐后,菌群修饰胆汁酸作为内分泌样信号分子通过专用受体系统(法尼醇X激活受体〈FXR〉, 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TGR5〉, 孕烷X受体〈PXR〉, 维生素D3受体〈VDR〉, 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2和M3和鞘氨醇-1-磷酸受体2〈S1PR2〉)向宿主发出信号,从而对宿主生理和CVD等疾病易感性产生影响。 微生物来源的胆汁酸代谢物总体上代表了具有巨大治疗潜力的多种内分泌信号。事实上,2016年5月,FDA批准了半合成胆汁酸类似物Obeticholic acid(Ocaliva; InterceptPharmaceuticals,Inc.)用于治疗肝脏疾病。这是微生物代谢物-宿主受体相关研究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典型案例。 小结 心血管疾病(CVD)是发达国家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遗传变异因素仅占CVD发病机制一小部分(<20%),而饮食等环境因素是造成CVD风险的主要原因。肠道中寄居的微生物群落是饮食中关键的“代谢过滤器”,它们将普通营养物质转化为氧化三甲胺(TMAO),短链脂肪酸(SCFAs)和次级胆汁酸等代谢物影响CVD进程。流行病学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CVD中起重要作用。菌群分子模式不仅可以直接参与肠道中的宿主模式识别受体(PRR),也可以通过循环系统中参与宿主的慢性炎症过程。微生物分析方法和其他“组学”分析平台的技术进步,可以发现与CVD表型相关的候选微生物及其衍生代谢物,进而探究其如何影响人类疾病。 过去药物发现集中于靶向代谢酶方面,但现阶段药物开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微生物药理学时代,旨在调节微生物群结构来改善人类健康。上述几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与CVD风险明显相关。微生物代谢物-宿主受体层面的药物开发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TMAO产生的非致死性小分子抑制剂已建立了临床前的概念验证。与此同时,研究者正在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发益生元、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策略以探讨CVD发病机制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微生物对人类疾病的发病和病程的影响时,必须摆脱传统的微生物群体分析方法,不能仅仅探讨有什么微生物发生变化,还需进一步鉴定具体的微生物产物。一旦确定了相关的微生物衍生物,必须采用内分泌学的经典方法来鉴定与疾病发病机理有关的宿主受体系统。来自肠道微生物共生体的代谢物非常多样,这为开发全新的用于心脏代谢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孕妇肠道菌群可能决定孩子自闭症风险
|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罹患自闭症的风险大小,可能由母亲在怀孕期间的肠道菌群所决定。这项发现意味着,准妈妈们改变饮食或者服用某些益生菌也许有助预防孩子罹患自闭症。
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免疫学杂志》上报告说,小鼠实验表明,母亲肠道菌群与孩子的健康发育存在复杂关联。母亲肠道菌群能从多个方面塑造孩子的大脑发育,它们也对校准孩子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压力的反应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母亲肠道菌群不健康,那么她生下的孩子容易出现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 小鼠实验还发现,由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炎症分子是引发自闭症的一个关键因素,阻断这种名为“白细胞介素-17a”的分子发挥作用可有效预防自闭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指出,阻断“白细胞介素-17a”发挥作用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因为这种炎症分子对抗感染尤其是抗真菌感染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调节肠道菌群较为容易,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等方式实现。 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步将尝试确定与自闭症风险相对应的孕妇肠道菌群特征,最终找到安全且有效的肠道菌群调节方法,预防孩子出现自闭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经常焦虑或是肠道菌群作祟
| 脸盲或因“看脸”少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新研究显示,患脸盲症的人可能源于婴幼儿时期“看脸”少。研究人员饲养了两组猕猴。第一组按正常方式长大。第二组则从生下来后就只和戴面具的人在一起。两组猴子长到200天时,研究人员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猴子大脑中各区域的发育状况。 第一组猴子的各区域发育正常,第二组猴子除识别脸以外的区域发育正常。研究人员给两组猴子看人和猴的照片。第一组倾向盯着照片中的脸看,第二组则爱看手。结果显示,第二组猴子大脑中管识别手的区域明显比识别其他对象的区域大。研究人员称,大脑似乎善于识别一个人经常看到的事物,对于从未看过或很少看过的事物则不容易辨认。 睡眠少影响心理健康和记忆力 英国利兹大学一项新研究指出,睡眠不足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记忆力。研究涉及1000多名18岁到80岁的英国成年人。研究人员让这些志愿者填写有关他们睡眠习惯、记忆力、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然后基于这些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表示,从调查数据看,睡眠不足与心理健康下降以及日常记忆力变差都有较大联系,尤其对睡眠时间经常少于5小时的人来说,这种联系更明显。例如,他们会忘记执行任务,想不起来事情发生的地方,或忘记去做计划好要做的事情。 散步有助调节情绪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散步,也有助调节情绪。研究人员以数百名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让一部分学生在校园里散步12分钟,或是在某栋校园建筑内部闲逛,让另一部分学生坐下看校园的照片或建筑内部的影像资料。接着,研究人员告诉学生,散步后要写一份两页的报告。但是散步后的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情绪。 然后,研究人员让学生们分别在站立、坐着或在跑步机上行走的状态下观看10分钟长的画廊视频资料。结果,与另外两组相比,“行走组”事后给自己情绪的积极程度打分最高。研究人员称,身体运动提升快乐情绪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通过移动寻找食物和其他回报有关。 经常焦虑或是肠道菌群的“过错” 爱尔兰科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经常焦虑可能是肠道菌群出了问题。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关联大脑中微核糖核酸的水平,后者会影响大脑中枢神经以及某些影响焦虑、抑郁行为的大脑区域。研究人员用小鼠做对比实验,结果发现,与肠道菌群正常的小鼠相比,肠道无菌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社交和认知障碍以及类似抑郁的行为。 此外,肠道无菌小鼠的大脑杏仁核和前额皮质中微核糖核酸水平迥异于正常小鼠。研究人员还发现,幼时肠道无菌、成年后正常的小鼠,杏仁核和前额皮质中微核糖核酸水平有所恢复。这项研究显示,改变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大脑中微核糖核酸的水平,因此,保持肠道菌群健康对调节大脑中微核糖核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助儿童健脑 新西兰一项研究显示,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儿童健脑方面的效果优于其他运动方式。研究人员招募305名7至13岁儿童参加一项随机对比实验。研究人员先让孩子们做6项任务以评估工作记忆和认知控制,随后把孩子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另一组作为对照,参与一些趣味性的适度运动。 6周后,研究人员再次评估孩子们的工作记忆和认知控制。结果显示,所有孩子第二次评估得分明显高于第一次,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志愿者的进步远远大于对照组。研究人员说,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心脏健康欠佳或者有遗传性智力问题的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我国益生菌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 5月22-24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益生菌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与企业家共同分享益生菌科研新动向,剖析产业发展新趋势,共话新时代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广东省食品学会承办,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王�囱彩釉薄⒐�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张晋京稽查专员、广东省卫计委彭炜巡视员等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本次大会,近500名来自高校及行业的代表的积极参与,表明会议承载的产业价值。 13年初心不变一路向前 益生菌分会平台效应凸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益生菌的功能深入人心,益生菌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为我国食品工业的价值提升与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介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于益生菌行业的关注由来已久。自2006年成立分会以来,聚集起国内从事益生菌研究的科技人员,通过分会这个平台,让这些有着共同情怀的食品人,从借鉴和学习国外相关基础研究开始,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之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3年如一日培育起来的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已成为我国益生菌学术交流与产业对接的品牌会议,亦为益生菌科技与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益生菌产品成为企业实现健康诉求 寻求差异化竞争的高地 长期支持和关注益生菌产业发展的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丛谥麓侵斜硎荆�过去一年,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更加深入的阐释,产业发展迅猛。益生菌产品作为食品工业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之一,拥有“营养与健康”的双重基因,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正成为众多企业实现健康诉求、寻求差异化竞争的产品高地。 作为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的主管部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食注册司张晋京稽查专员提到,益生菌作为常见保健食品的原料,近年来发展快速,研究领域跨越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医学、营养学、免疫学和肠道健康科学等多个研究热点。并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产业迎来了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百家争鸣”的好时代。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将继续发挥好监督管理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为该行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益生菌研究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 需要在不断学习与借鉴中实现 据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0亿美元。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认知已达较高水平,消费者对于益生菌的检索热度逐年升高,尤其以有着健康需求的中年人群为主。由此,科技界、产业界对益生菌的研究格外关注。 10多年来,国家持续支持加大益生菌相关研究,涌现出一批优秀科学家代表。有了人才的支撑,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对于益生菌的关注度与研究快速提升。 经过10多年的积累和成长,我国益生菌领域的科学家通过自身的努力,用一篇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和一个个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逐渐与国际接轨,部分研究成果在食品工业中成功转化,推动了益生菌产业的快速成长。 益生菌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答题 将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牢牢把握 益生菌行业正成为新时代食品工业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借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以科研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科学普及助推消费升级——持之以恒坚持益生菌相关科学普及,提升消费者科学认知,助推消费升级;人才梯队培养后备力量——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为益生菌科研提供后备力量。 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有哪些?如何对接并提升传统发酵食品行业?对于常年深耕我国益生菌科研领域的科学家们来讲,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著,从与国外一路跟跑到齐头并进,尽己所能,探索益生菌功能及其应用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将益生菌科研的“国之重器”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国人营养健康。此外,我国益生菌发酵的传统食品一方面代表了我国的特色,一方面承载着健康,需要大力发展。 聚焦安全性评价等热点 益生菌产业标准法规建设同期推动 本届大会聚焦“益生菌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益生菌、肠道菌群与疾病预防”、“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和“益生菌类食品法规新动向”五大看点,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针对益生菌及相关行业较为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 为进一步鼓励行业创新,把握创新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开展了2017-2018年度益生菌行业创新产品评选活动,共收集到来自16家企业的26款创新产品,通过业内专家的认真评选并严格审核相关技术资料,共有来自乳酸菌饮料、发酵乳及其他类、菌粉及发酵剂类的11款产品获评“2017-2018年度益生菌行业创新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益生菌是“骗人”的,吃了后症状反而加重了?!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人类康复肠胃病的新途径,让你快速成为益生菌健康达人。
很多肠道菌群已经失调或者说有一些疾病的人,在服用益生菌的过程中,特别在刚开始补充益生菌的前1-4周,会出现“好像病症加重”的现象(如腹痛、多气、拉稀加重,皮肤出痘痘比之前更厉害等),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现象叫做赫氏消亡反应(Jarisch-Herxheimer die-off reaction)。
赫氏消亡反应, 治愈疾病过程中黎明前的黑暗
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两位欧洲皮肤病学家阿道夫•雅里希 (Adolf Jarisch) 和卡尔•赫克斯海默 (Karl Herxheimer) 各自独自观察到一种奇怪的现象:皮肤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他们的症状在最初往往会有所加重,甚至出现发热和恶心等不良反应。然而这些不良反应持续几天到一周后,病情开始慢慢好转直至康复。继续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实是由于有害细菌死亡的过程中会释放一些毒素,从而导致症状加重。
他们将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以解释病人在接受治疗或者服用补充剂后出现不适症状。例如补充益生菌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如肠胃胀气、排气较多、大便不成形等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发热、寒战、头痛、皮肤出痘痘等多种症状。
其实这个时候,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益生菌大军和有害菌正在展开剧烈的斗争。这场惨烈的战争,细菌们或者转移阵地或者备战死。有害菌为了存活会释放比平时量更多毒素,或者改变代谢途径生成新型毒素来对抗益生菌。而这些毒素在对抗益生菌的同时,也对人体产生了“好像病症加重”的症状。这些反应症状的原因不是因为服用的益生菌,而是因为已经占据体内肠道的那些有害菌引起的。这些反应其实是一个好的信号,说明益生菌已经起作用了,有害菌正在死亡。随着坚持服用益生菌,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益生菌逐渐战胜有害菌,直至身体完全康复。
赫氏消亡反应多久才能改善?
首先, 80%以上的健康人服用益生菌时不会出现赫氏消亡反应。赫氏消亡反应多发生于肠道菌群已经失调的患者。服用益生菌产生的赫氏消亡反应通常时间不长,大多数人几天至2周(极个别严重者会最长持续到4周)就会消失,从而转向身体康复阶段。
对于肠道菌群已经被破坏得很厉害的人群,赫氏消亡反应就可能就会很厉害。如果赫氏反应太厉害(如念珠球酵母菌和艰难梭菌感染者),身体可能难以承受,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先将益生菌的摄入量减半服用1周后,再逐渐增加益生菌的摄入量。国外专家已经用这种方法通过益生菌治疗好了一部分念珠球酵母菌或艰难梭菌的感染者。
另外,请注意在服用益生菌的时候是否一下子摄入了过多的膳食纤维。如果您一下子就食用过多的膳食纤维,如全谷食物、蔬菜皮等,会促进肠道益生菌突然间大量繁殖,有害菌大量死亡释放毒素,肠道难以一下子适应这种情况。此时,可以适当减缓改变饮食的速度。
服用益生菌产生的赫氏反应通常并不严重。但有时赫氏反应较容易和过敏反应弄混。一般服用益生菌产生的赫氏反应集中在肠胃胀气、排气较多、大便不成形等症状。个别人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皮肤出痘痘等症状。而过敏反应的主要症状是哮喘,严重者有便血,脱水等症状。
服用的益生菌的改善是一个渐变过程
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每年春季(温度升高,万物复苏,很多病菌也在这时复活起来)和初冬(流感易爆发的前期)应尽量补充益生菌8-12周,可以增强全身抵抗力,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在服用过抗生素后一定要补充合适益生菌12周,在生活习惯和饮食突然改变的状态下(如旅游出差)也应补充相应的益生菌。
另外,如果是肠道菌群比较正常的健康人,本身肠道内的有益菌就占上风,那么大部分情况下,第一阶段的竞争期会略过,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优势期。服用的这些益生菌会和肠道内已有的有益菌协同作用,随着坚持服用益生菌至少一个疗程(8-12周),那么这些益生菌会和体内已有的有益菌一起形成一个肠道健康的坚实堡垒,一旦这个坚实堡垒形成,便能改善人体诸多健康状况。比如便秘、腹泻、长期消化不良、免疫力低等等。
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因素会直接干扰肠道本身菌群平衡,补充益生菌调节到正常后,如果不改变本身的不良生活习惯而不定期补充益生菌,刚刚恢复的肠道菌群的平衡便会再次被打破,逐步回到原先的不良状态,定期坚持服用特效的益生菌,是维护肠道生态系统健康、预防和对抗各类慢性病和癌症,最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
仅为益生菌知识普及:不作医疗指导作用!
点个“好看”证明你来过↓↓↓
益生菌,让酒文化不再可怕
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我国的酒文化由来已久。更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看惯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的句子。但经过几千年的变迁,这酒文化似乎变了味,“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老板生意想成功,快将美酒喝一盅。”要想办成事,那就必须喝,喝少了还不行!于是,有人拼命劝酒,有人玩命喝酒,让爱酒的中国人对酒产生了畏惧。
马上又到春节
话说,小酌怡情。
但,过度饮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造成消化系统损伤
“酒肉穿肠过”,喝下去的酒会直接刺激我们的消化道,破坏我们的消化道粘膜防御系统,引起口腔黏膜炎、咽炎、食管炎、胃炎、肠炎,引起消化道黏膜组织水肿、糜烂、甚至出血、坏死。门诊中不乏大量饮酒会诱发胃出血、慢性胃炎等疾病的病人。
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研究发现,大量或者长期饮酒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总益生菌大量减少,有害菌过度生长,产生大量内毒素。有害菌和内毒素对肠粘膜进行攻击,导致肠粘膜的屏障损伤,影响了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酒后会造成腹泻或者便秘症状的出现,有些人甚至会持续多天。甚至会发展成为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久治不愈。
伤肝
喝酒伤肝这件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一次醉酒相当于一次急性肝炎。饮酒能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等,一个比一个严重。 据悉,如果一个人每天喝酒超过150g,那么1年厚就可患酒精性脂肪肝,16年就可能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
饮酒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肠道通透性,使细菌来源的内毒素大量释放出来,引起血液内毒素增加,肝脏是我们的解毒器官,内毒素并在肝脏中累积,超出肝脏的清除能力,导致肝损伤。
益生菌,让酒文化不可怕
酒前酒后不妨吃几粒~~
益生菌缓解酒后肠胃不适
益生菌的健胃整肠作用非常好,首先,补充益生菌能够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使被酒精破坏的肠道菌群尽快恢复平衡,减少有害菌内毒素对肠粘膜的攻击。其次,益生菌还能降低肠粘膜促炎性子的表达,减低肠道炎症。另外,像酪酸梭菌这样的产酪酸的益生菌,还能促进肠粘膜的修复,增强肠屏障功能。
益生菌降低酒精性肝损伤
早在1994年科学家们就发现酒精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的内毒素水平正相关。而服用益生菌能够降低内毒素含量。
首先,益生菌,如酪酸梭菌能产生短链脂肪酸——酪酸,营养修复肠粘膜,恢复肠屏障功能的完整性,阻止内毒素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对肝脏造成损伤。
其次,益生菌能够杀灭或者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对肝脏的损伤自然就少量。
有问题的话直接给留言,会尽快给您解答。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益生菌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是一种微生态免疫剂。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益生菌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是一种微生态免疫剂。
点击上面益生菌微频道免费订阅!免费分享益生菌知识,以菌治菌,取代以药治菌,专业分享权威、靠谱、实用的益生菌知识,欢迎您的关注。
益生菌是个好东西,孕妇和婴儿也可放心使用。今天我们来聊聊胃肠病为什么要补益生菌,益生菌对胃肠的意义。
专家提醒,如果你有以下肠胃疾病,如慢性肠炎、结肠炎、胃窦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痛、腹胀、返酸、腹泻、便秘、脓血便、消化不良、体瘦体弱、便不成形、肠易激综合症、直肠炎,也是益生菌的适用人群。
补充益生菌,具体来说胃肠在服用的过程逐渐改善分为三个阶段:
一、重建胃肠免疫
服用初期胃肠功能逐渐改善,胃肠前所未有的舒服。各种老毛病都开始减轻,各种炎症消失,包括溃疡得到修复和愈合,再也不闹肚子了。肠道毒素被清除的干干净净,整个人从里到外气色变得特别好。
二、恢复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如果你有食欲差、打嗝饱胀感,或者是便秘、腹泻、面黄肌瘦、失眠等问题,坚持服用后不出半个月不适就会有改观。胃口好,吃得好喝得好。消化机能改善,营养补充吸收渐趋正常,大便畅通有形状、睡得香。随着体内有益菌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效果你马上能感觉得到的。
三、慢性胃肠疾病大大改善
随着服用益生菌的时间变长,菌群结构达到空前的平衡状态,细胞新城代谢旺盛,机体自愈力潜能开始被激发出来,各个免疫系统、应激系统和循环系统相互协同,困扰你多年的慢性胃肠疾病症状不知不觉的消失。
益生菌与西药杀菌的对抗式疗法不同的是,所倡导的正是一种“微生态医学”。以菌抑菌,进而保持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还有一种更安全方便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借助体内益生菌的最佳营养液–奘灵水苏糖,服用奘灵水苏糖后,体内的有益菌群会以40倍到100倍的速度增殖,使其在肠道里的牢牢定植于肠黏膜,并形成优势菌群(所谓优势菌群,占领并缩小有害菌的生存空间,就可以重新恢复人体以一当十的强大免疫屏障,那么所有的胃肠疾病自然就会离你远去。这就是微生态医学的境界,也是胃肠获取健康的可行之路。
益生菌不是西药,也不是中药,是一种微生态免疫剂。补充后体内的益生菌成千上百倍地提升,就会让人少生病,甚至不得病。吃益生菌养胃肠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口口相传。大批市民开始热衷给胃肠补益生菌,重建胃肠免疫力的新型养生方法。
⊙注:本文仅为普及益生菌知识,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益生菌健康知识》
你不知道的肠道菌群那些事…居然和肥胖也有关系!
过敏菌 >
菌群相关知识 > 你不知道的肠道菌群那些事…居然和肥胖也有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吃的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每天都会摄入大量高热量的食物,与此同时,运动量也越来越少,这也就导致了我们摄取的能量要大于我们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到我们的体内,使得身体越来越胖。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特约讲师刘丽介绍,减肥减不掉其实与肠道菌群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华盛顿州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她们长的非常相像,但她们的体型差异却非常大,就像图片当中的这位胖女士,她是这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姐姐非常胖,妹妹却非常苗条。
科学家将她们肠道内的细菌转移到了同种环境之下喂养的无菌小鼠的体内,科学家用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喂养小鼠,一段时间之后,这两个小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移了胖姐姐肠道内细菌的小鼠悲惨的变成了一只超胖的老鼠,而转移了瘦妹妹肠道内细菌的小鼠,仍旧是一只瘦老鼠。
由此可以发现,肥胖跟我们肠道内的细菌非常相关。如果我们肚子里有这样一些胖菌群,那么即使我们少吃一些,多运动一些,也很难减肥成功。这也就导致了不是我们主观上不去努力,其实都是我们肚子里这些胖菌群害了你。
那讲了这么多,我们肠道里的这些细菌,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把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这些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我们人体内的总重,能够达到两到三斤,包含的细菌的细胞总数是十的十四次方,是我们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而细菌的种类,能够达到1000多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当中,干重量的50%以上都是由这些细菌以及它们的尸体构成的,而这些小细菌和我们人体是共生关系。它们长期定植在肠道中,维护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也把肠道菌群称为我们人体的第二器官。
肠道里的“原著居民
那这些肠道菌群它是生来就有的吗?
其实不是的,当我们还是一个胎儿,生活在母体的子宫当中时,我们几乎处在一个无菌的环境,而随着胎儿的分娩、婴儿的母乳喂养,以及辅食的添加,肠道菌群慢慢进入肠道内,在肠道内进行定植,就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肠道菌群结构。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去形容肠道菌群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无论贫穷或者是富有,无论疾病或者健康,我们肠道内的这些微生物都将伴随我们一生。
肠道内的细菌它是个非常复杂的群体,这些群体它是不是就这样杂乱无章的在我们体内进行驻扎呢?其实不是的,我们把肠道内的这些细菌的功能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益生菌、中性菌以及有害菌。
栋梁之才 VS 害群之马
简单地说,益生菌是我们体内的栋梁之才,它能够促进食物消化,促进各种维生素的吸收;有害菌是我们体内的害群之马,它会导致我们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中性菌是我们体内的墙头草,当肠道内益生菌占绝大多数的时候,中性菌不会对我们的人体产生危害,而一旦我们的肠道菌群失去了平衡,中性菌就会加入到致病菌的行列当中,危害人体健康。
胖瘦不一的双胞胎姐妹,她们肠道内的细菌,能够改变小鼠是胖还是瘦的这个命运,也就是说,肠道菌群和肥胖有着非常必然的联系,接下来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肥胖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相对于瘦弱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胖子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和含量相比于瘦子而言,都是比较低的。
胖菌VS瘦菌
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胖子的肠道内存在一种比例非常多的菌,叫做厚壁菌门,我们也把它称为“胖菌”。而相对应的,在瘦子的体内,也有一类比较多的菌,叫做拟杆菌门,我们也可以称他为瘦菌。所以说,你的便便出卖了你能够有多胖。
肠道菌群与免疫力
肠道菌群与消化道健康
肠道菌群与糖代谢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身体不适症状
如果我们的肠道菌群出现了紊乱,我们该如何的进行调节?
其实在古时候,我国就发现了肠道菌群跟健康的关系,比如东晋时期的葛洪用黄牛汤来治疗急性腹泻以及腹痛等等一些疾病,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用口服酸水的方式去治疗严重的腹泻、发热、呕吐以及便秘等等的一些的疾病。到了现代,我们有更安全、更有效、更科学的一种调理方案,就是服用微生态制剂,这个微生态制剂主要是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合生元。益生菌含有一定数量的活菌制剂;益生元,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物,它既能够补充我们体内的益生菌,也能够去促进益生菌的生长。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补充益生菌呢?
首先,想到补充益生菌,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酸奶,酸奶其实是一类非常好的饮品,它含有非常多的蛋白质,同时,酸奶还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以及嗜热链球菌,但是这两类菌都不能在我们肠道内定植,而且常温的酸奶是不含有活菌的;除了酸奶,市面上还有非常多的乳酸菌饮料,包括非活性的以及活性的,非活性的像优酸乳、酸酸乳等等,这类饮品的含糖量非常高,它的营养价值相对于酸奶而言是比较低的,而且这类饮品是常温保存。由此可见,它里面不含有活菌,还有一部分就是活性的乳酸菌饮料,它也是含糖量比较高的饮品,而且这类饮品对运输和保存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它要求严格的冷链运输以及冷藏保存,对于本身肠胃就不适的人群,持续的喝一些冷饮,对肠道的刺激是比较大的,而且这类饮品没办法保证它含有的益生菌活性。
建议选择活性菌,且数量足够,有菌株号且有临床验证的益生菌,这样才能保证它发挥真正的效用。
过敏菌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