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微生态制剂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过敏菌阅读(396)

现代女性可以说个个都是女战士,在家里要照顾孩子、老公、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还要努力奋斗,同时还要时刻保持姣好的容颜、优雅的姿态来迎接周围所有人的目光。由于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饮食营养,女性常出现衰老、肥胖、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除了合理生活保健之外,益生菌正是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的有力武器。

1、维护肠道年轻态

女性由于自然的生理改变、紧张无序的生活方式、过度节食等等因素,都会导致肠道老化,出现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益生菌可以挤走肠道内的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功能健全,维护肠道年轻态。

2、改善皮肤状态

大家都知道,婴儿的皮肤是非常好的,粉嫩细腻,不会出现皱纹、粉刺、痘痘、色斑的问题。很多成年女性却天天被一些皮肤问题困扰,其实毒素沉积是造成皮肤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便秘可导致体内大量毒素累积,女性便秘的发生率是男性的两倍,那些久坐缺乏运动又容易紧张的职业女性更容易便秘,皮肤会逐渐失去弹性和光泽,变得晦暗粗糙,所以成人皮肤没法跟婴儿比。而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水润肠,通过通便来达到“排毒”效果,从而改善女性皮肤状态。

3、保证女性私处健康

乳杆菌在女性阴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当阴道内的乳杆菌数量减少时,阴道环境pH升高,有害菌失去有益菌制约,白色念珠菌、加德纳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阴道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引起私处异味、瘙痒、炎症等问题。通过阴道补充乳酸菌的方式,可以快速恢复阴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长,保证女性私处健康。

4、防治骨质疏松

由于雌激素流失,女性在更年期及之后的时间里会流失大量的钙,引起骨质疏松。而研究发现,益生菌不仅能促进钙质吸收,还可以将一些食物成分转化成更容易吸收的雌激素类物质,不仅可以防止更年期综合征,还可有有效防治女性骨质疏松。

5、预防乳腺癌

之前,我曾提到过酪酸梭菌产生丁酸,有防治肠癌的作用。除肠癌之外,益生菌还可以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达到预防乳腺癌的目的。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肠道菌群携带可代谢雌激素的基因,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而在乳腺癌患者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雌激素代谢异常从而使人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此外,益生菌还能产生对女性健康有益的维生素、促进微量元素的吸收,调节脂肪代谢……等等。所以,女战士们,即使再忙碌也要照顾好自己,不妨放下手里的碳酸饮料、咖啡、酒杯……来点益生菌吧!

有问题直接留言,会尽快帮您解答。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感觉快要感冒时,补点益生菌吧!研究表明益生菌可刺激免疫系统,降低流感发生率

过敏菌阅读(723)

我们的肠道中携带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的数量超过人体自身细胞大约10倍。益生菌是当摄入足够的数量时,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的活性微生物,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明串珠菌、片球菌和肠球菌等。其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是胃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它们被广泛用于酸奶和其它乳制品中。益生菌的健康益处包括控制胃肠道感染、改善乳糖代谢、抗肿瘤和抗诱变、降胆固醇、刺激免疫系统和改善炎症性肠病等等。

免疫系统是十分复杂的,为了能够有效识别和中和病原体,需要不断受到抗原的刺激。免疫系统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或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益生菌在平衡宿主防御机制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益生菌可以促进细菌素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降低肠道pH值、定殖和竞争肠上皮细胞上的结合位点、刺激粘膜屏障功能和调节免疫系统。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诱导分泌型和系统型IgA分泌、促进吞噬作用、修饰T细胞反应、维持Th1和Th2免疫反应稳态来刺激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动物和人类临床研究表明,各种乳杆菌菌株可通过诱导IFN-γ、IL-2和TNF-β来修饰Th1免疫反应。一些动物研究表明,口服益生菌可以减少IL-4、IL-5、IL-10和IL-13。一些项动物和人类临床研究显示,乳杆菌或双歧杆菌菌株可以诱导血清IgA和IgA分泌细胞的产生。

许多人类和动物研究也表明,益生菌对于人类疾病的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比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道肿瘤、过敏和湿疹以及病毒感染。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补充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可以降低感冒的发病率、常见感冒症状的持续时间以及伴随感冒而来的咽部症状。小鼠研究表明,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发酵牛奶可以预防志贺氏菌引起的胃肠道感染。补充含有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酸奶可以刺激对抗霍乱毒素免疫原的黏膜和系统性IgA反应。

根据最近一项由中国团队发表在《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杂志上的研究,益生菌在对抗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方面是安全有效的,而这很可能是因为益生菌增强了免疫系统功能。

研究人员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招募了136名志愿者,所有这些志愿者在过去一年里都有至少四次流感样呼吸道疾病或普通感冒。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试验。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含有副干酪乳杆菌(每毫升至少3×10^7 CFU)、干酪乳杆菌(每毫升至少3×10^7 CFU)和发酵乳杆菌(每毫升至少3×10^6 CFU)的益生菌饮料或不含益生菌的安慰剂饮料,为期12周。

结果表明,由副干酪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组成的益生菌组合可以显著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的发生率;这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液中的干扰素γ(IFNγ)和肠道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的水平来实现的。

IFNγ和slgA都在我们的免疫中发挥作用。Th1型免疫反应的特征在于IFN-γ的产生,激活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并诱发细胞免疫;而Th2免疫细胞产生IL-4,促进B细胞同型转换。本研究中的益生菌组合显著改变了IFNγ的水平,但是不改变IL-4和IL-10的水平,表明益生菌干预期间,Th1免疫细胞被激活,而Th2免疫细胞未被激活。slgA是我们身体黏液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它通过粘住细菌和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并捕获它们而发挥作用。这些有害物质释放的有害毒素在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之前会被slgA所中和。

大量研究表明了肠道菌群对功能性免疫反应的影响,因此,使用益生菌改变肠道菌群来调节免疫反应,也就是改善个体的免疫状态,是可能的。尽管这项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但是,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包含更多的受试者,以了解所选益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疾病预防方面的效果。虽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益生菌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但是还需要进行额外的研究,以确认益生菌调节的免疫刺激可以促进人类对各种感染和疾病的长期抵抗。

总之,下次你觉得自己快要感冒的时候,不妨赶紧补充点益生菌试试吧!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Zhang, H., et al. (2018). “Prospective study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results in immune stimu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rate.” Synth Syst Biotechnol 3(2): 113-120.


健康▏积食最”青睐“哪几类人

过敏菌阅读(1010)


完全免费订阅 每天定时分享健康知识】

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症,是指饭食过量,损伤脾胃,使食物停滞于中焦(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 所形成的消化不良类胃肠疾患。

据统计:

积食已经成为导致肠胃类疾病、肥胖病的首要原因,每3人中就有1人因积食产生胃胀胃痛、消化不良、口臭厌食等慢性疾病,长期积食导致毒素淤积,还易引发其他器官慢性疾病。

高淀粉的产气类食物,如萝卜、土豆、红薯、芋头、南瓜、板栗等。

这些丰富的淀粉、糖类、纤维素,外加吃进去的肉食,经肠道细菌充分发酵之后,会产生多量的硫化氢、氨气,如一时排不出去,蓄积在肠道之中,便会引起胃肠道胀气。


这几类人最受积食“青睐”

1、儿童

不合理的饮食搭配易形成积食,儿童积食被中医称为百病之源,频率远超感冒、发烧。

小孩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牙,大开的胃口缩小,食欲明显不振。

肚子胀,肚子疼,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这些都是儿童积食的表现。

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口臭、皮色发黄、精神萎靡、大便干燥或酸臭、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长期积食会诱发孩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2、老人

老年人咀嚼困难,消化液中消化酶含量减少,胃肠道平滑肌纤维萎缩,都使得老年人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减弱而容易产生积食。

3、常吃肉、火锅和海鲜的人

海鲜、肉类导致体内缺乏纤维素,肠胃消化时间长,排出缓慢,时间一长容易形成积食。

4、女人

女人如果肠胃消化慢,加之不锻炼,易积食,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胀、厌食、皮肤发、黄肥胖、便秘等症状。


5、办公室人群

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不稳定,爱生气,平时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食物聚积于胃,胃肠功能失调,长此以往可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出血等慢性顽疾。



简单推拿法

“补脾经”:将患者拇指微屈,再用右手拇指从拇指尖推向指根


“清大肠”从食指外侧根部推到食指外缘的指端


“清胃经”以左手握住患者拇指,以右手拇指自大拇指掌面第2节推向指根


“揉足三里”常按揉有健脾胃、促消化的作用


用手掌按摩腹部,先从腹中央开始,顺时针环转摩腹,并由内逐渐向外环转,做30~5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由外向内环转30~50次。

从腹中线向两侧分推,由上腹部向下腹部依次分推,反复3遍。

  


食疗让积食消退

1、熬制山楂水

功效:清肺、消食。尤其是对付吃肉过多引起的积食(孕妇勿饮)。

做法:将新鲜山楂洗净,切成小块,用小火炖煮3~4个小时,煮出汤色后,把山楂过滤掉。

2、橘皮生姜茶

功效:用于伤食者的消食。橘皮所含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利于胃肠积气排出,促进胃液分泌,助于消化。

生姜含姜辣素,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减少肠内的异常发酵,排除消化道中积存的气体。

做法:鲜橘皮切成细丝,生姜切成碎末,加白糖适量,用沸水冲泡,每日早、中、晚各饮1次。



99% 的人都长按识别了下方二维码 ↓↓↓ 

       

       

健康▏你的脾胃差到了什么程度?快来自测一下!

过敏菌阅读(863)

完全免费订阅 每天定时分享健康知识】

生活越来越好,但是饮食习惯却不见得改善,脾胃不好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如果脾胃功能受损,就会引发多种疾病。

身体好坏,脾胃说了算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极为亲密。

胃功能不好,会影响脾的运化,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通过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不妨对号入座自查。


1
脸色是否发黄

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

2
鼻头是否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3
口唇是否无血色、干燥

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可能是脾胃不好。

4
睡觉时是否流口水

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


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5
是否便秘

正常情况下,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
睡眠是否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7
精神状态是否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养脾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保健常识。

01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要注意定时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

02

按摩足三里

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03

吃对食物

在长夏这个养脾的关键时期,应该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

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

容易便秘的人要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04

饭后消食

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需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99% 的人都长按识别了下方二维码 ↓↓↓ 

       

       

健康▏对号入座,看看你的肾脏健康出问题了吗?

过敏菌阅读(697)

完全免费订阅 每天定时分享健康知识

  肾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它位于身体两侧形似蚕豆,位于腹壁脊柱两侧。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分泌尿液,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如废物、毒物和药物,同时调节人体内水份和渗透压,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同时它又是一个调节器官,通过分泌激素物质调节体内的代谢。它还是一个调节器官,通过分泌激素物质调节体内的代谢。然而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肾脏是否生病了呢?专家提示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可能是肾脏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就诊了。


 

疼痛

肾脏早期的征兆之一是出现疼痛:疼痛的部位、特点和性质与强度往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急性肾脏病的特点是肾脏体积常增大,导致肾脏包膜突然胀大,引起胁腹部或肋脊角的钝痛,输尿管梗阻时会出现呈绞痛性的严重疼痛感,一般发病很急且疼痛会蔓延至不同部位如下腹部、大腿内侧等,肾绞痛可隔数天、数周或数月而间歇性发作。


 

排尿异常

排尿异常通常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尿量异常等多种情况。正常人的尿量为1000~2000毫升/日,平均为1500毫升/日左右。无论尿量增多还是减少,都可能是肾脏病的表现,特别是夜间多尿往往是肾脏病的信号。

主要表现有:

1、尿频:排尿次数增多,就叫尿频。当下尿路(膀胱及尿道)有炎症时,常有尿频,而且每次排出尿量少。

2、尿急是指刚排完尿又急着要排尿,即迫不及待甚至尿湿内裤。尿急多数伴有尿痛,常见于膀胱、尿道及前列腺的感染,少见于异物刺激时。

3、尿痛是指排尿时尿道有疼痛和烧灼感,常见于膀胱和前列腺感染,尿痛常伴有尿频、尿急,这种情况称为膀胱刺激征、下尿路症候群或尿频-排尿不适综合征,多见于尿路感染、尿道综合征。


 

水肿

如发现水肿,也是肾脏功能出现异常的征兆。医学上常常视体重骤然增加是水肿的一个极其敏感的指标,当水肿进一步加重时可见到眼皮浮肿,继而身体下垂部也出现浮肿,如脚踝、下肢,严重者还可出现腹水、胸水等,如用手指按压小腿胫骨前部,出现凹陷窝,据此可判断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已达4~5千克,这便是有水肿的典型体现。


 

蛋白尿

出现蛋白尿,在排尿结束后可见尿液上面有一层细小的泡沫且持续较长时间不消失,称之为“泡沫尿”。这是因为尿中有大量蛋白质,尿中出现蛋白质有的是生理性或一过性;有的则是病理性的,如出现病理性蛋白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小贴士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中医通常称之为为脏腑阴阳之本,乃是生命之源头,所以肾又为“先天之本”。当出现嗜睡、腰痛,腰膝酸软、高血压、另外还伴有小便增多或减少、蛋白尿、潜血、眼睑浮肿时,这说明您的肾脏可能生病了。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杜绝病情恶化下去。

99% 的人都长按识别了下方二维码 ↓↓↓ 

       

       


健康▏不热却手心老出汗,多汗症要怎么办?

过敏菌阅读(677)

完全免费订阅 每天定时分享健康知识

身体出汗的多少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

人脑除了能有意识的支配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外,还能无意识的支配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此功能系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控制心脏搏动、胃肠蠕动、排汗、唾液分泌等等。


1

自主神经系统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两者的功能正好相反,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维护机体的正常功能,两者平衡失调便会导致异常。手汗症便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

2

手汗症不随人的意志所转移,要想根治,只有胸腔镜下交感神经点断术。

出汗的多少属于个体的特质,主要与遗传相关,在青春期定形后便伴随终身。

局限性手汗症

多开始于青少年,有的有家族史,可持续数年,但在25岁之后会有一个自然减轻的趋势。最多见的部位是掌跖、腋下和腹股沟,处理上要注意皮肤的清洁,手足多汗可用4%甲醛、5%明矾、0.5%醋酸铝等外涂或浸泡,至手足有些干燥为止。

泛发性手汗症

泛发型手汗症主要是由全身疾病引起,除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外,也有人选择使用口服药物、外科手术、但须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来决定。

汗腺切除手术

汗腺的切除手术适用于腋下多汗症,通过腋下切口,将腋下皮层下的汗腺及顶泌腺切除,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而并发症极少,成功率高于九成,但因手掌的结构复杂及重要,因此汗腺切除手术不能应用于手掌多汗症。

99% 的人都长按识别了下方二维码 ↓↓↓ 

       

       

厉害了!震惊世界的诺贝尔奖:癌症能彻底治愈了?

过敏菌阅读(933)

癌症每年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是人类最大的健康挑战之一。人类在攻克癌症的路上,尝试了直接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手段,但始终没有看到彻底治愈的希望。

“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这是2018年的两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70岁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与76岁的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为癌症治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原则。而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改进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系统来抵御癌症。

James Allison

20世纪90年代,艾利森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室对已知蛋白——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 protein-4,简称CTLA-4)进行了深入研究。艾利森发现,CTLA-4可以起到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相当于患者免疫系统的“刹车器”。 抑制CTLA-4分子,则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攻击肿瘤细胞。他意识到,如果解除这种抑制,患者的免疫细胞可以再次获得攻击肿瘤的防御能力。

Tasuku Honjo

与此同时,本庶佑在淋巴细胞膜上发现了一种免疫球蛋白受体,当时认为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故命名为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仔细研究它的功能后,最终揭示该蛋白也是作为一个“刹车器”,但作用机制不同。

艾利森和本庶佑多年的研究展示了如何解除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刹车器”来治疗癌症。在他们两人取得重大发现之前,癌症临床研究陷入了瓶颈,他们的开创性发现被认为是人类抗击癌症的斗争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并为彻底治愈癌症带来了曙光。

2011,美国FDA批准了首个靶向CTLA-4的单克隆抗体药(Ipilimumab)上市,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这是肿瘤免疫疗法临床的“开端。”2013年,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将肿瘤免疫疗法选为当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正式确立了免疫疗法的“潜力”。 2016年、2017年,肿瘤免疫治疗两度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评选为年度首要进展。

目前在免疫疗法领域被证明有效的癌种包括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肺癌、头颈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宫颈癌等。

人类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对抗癌症吗?

癌症类型五花八门,但各种癌症的共同特征是异常细胞不受控制地扩散,并且扩散到健康器官和组织当中。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包括直接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手段,该领域的一些突出贡献此前已摘得过诺奖桂冠。

例如,1966年,美国Charles Huggins医生因用激素疗法(雄激素阻断疗法)治疗前列腺癌获奖;1988年,Elion和Hitchins因化学疗法获奖;1990年,Thomas用骨髓移植疗法治疗白血病获奖。然而,进行性癌症往往仍难以治疗,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开发出新型的癌症疗法。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理论开始流行,即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或许能作为攻击肿瘤细胞的新型疗法。通俗来说,即激活调动起患者自身的天然免疫系统,从此前对癌细胞的“麻木放纵”转变为“清醒攻击”。

当时有研究人员试图利用细菌感染患者来激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但收效甚微。

科学家们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很多研究人员参与到该领域,开展了密集的基础研究,同时他们也试图研究阐明调节机体免疫力的新型机制,以及机体免疫系统如何有效识别肿瘤细胞。

尽管研究人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尝试开发革命性的抗癌疗法依然困难重重。

免疫系统的加速器和刹车器

人类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属性是能够有效区分“自我”与“非自我”。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往往能够自动攻击和清除外来入侵的细菌、病毒和其它威胁。

以免疫系统的主力军T细胞举例,一般情况下,这些T细胞在血液里循环的时候就会起到一个‘哨兵’的作用,遇到正常细胞就会把它归为“自我良民”。但人体一旦进入逐渐衰老阶段,或整体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哨兵”的作用会减弱。“T细胞种类也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能识别不同‘非自我’的花样变少了,就会造成识别失败。这样癌症细胞就能潜伏下来,一段时间后它的表面就会放出一些其他蛋白,并“迷惑”T细胞。

T细胞表面拥有特殊的受体,能结合一些“非自我”入侵物的结构,正是这样的结合能够触发机体免疫系统参与到防御过程中去。不过,仅仅这样还不够,往往还需要额外的蛋白质来充当T细胞“加速器”,以此免疫反应才得以完全成熟。

除“加速器”之外,还存在着给T细胞拖后腿的“刹车器”,这些“刹车器”会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因此,很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鉴别出T细胞的“刹车器”蛋白。

而“加速器”和“刹车器”之间的精细化平衡,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严密控制来说也非常重要。它既要保证免疫系统充分参与到抵御外来入侵者的攻击中,同时还要避免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从而引发健康细胞和组织出现自身免疫损伤。

免疫疗法新原理

20世纪90年代,艾利森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室对T细胞蛋白CTLA-4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是发现蛋白CTLA-4会作为T细胞“刹车器”的科学家之一。

其它研究小组彼时主要研究CTLA-4蛋白能否用来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点,而艾利森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他开发出一种特殊抗体,能够结合CTLA-4并且阻断其“刹车器”功能。他还研究CTLA-4阻断是否能够解除T细胞的“刹车器”,同时重新释放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艾利森及其同事于1994年进行了首轮试验,随后他们又迅速对实验进行了重复。结果是惊人的:研究者所开发的特殊抗体能够抑制“刹车器”,并且释放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T细胞活性,从而成功治愈了患癌小鼠。

尽管当时制药行业对该成果兴趣不大,但艾利森一直投入于该项研究,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适用于人类的新型抗癌疗法。

与此同时,多个研究小组都获得了一些富有希望的研究结果。2010年,一项针对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一种)患者的重要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多名患者身上的癌症症状消失了,而这样的治疗结果此前从未在患者群体中获得。

PD-1的发现及其对癌症治疗的重要性

1992年,也就是在艾利森发现CTLA-4之前,来自日本的研究者本庶佑就发现了PD-1。PD-1是T细胞表面的另外一种特殊蛋白,为揭开该蛋白的角色,本庶佑多年来在京都大学的实验室里开展了一系列漂亮的研究。他表示,和CTLA-4类似,PD-1也能作为T细胞的“刹车器”,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本庶佑和其他研究小组的动物实验证明,阻断PD-1或许能作为抵御癌症的新型疗法。研究人员随后试图在癌症患者身上将PD-1作为一种治疗靶点。临床研究给出了积极数据,2012年的一项关键研究则明确了其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癌症的疗效。疗效是非常显著的,研究人员让一些转移性癌症患者的症状得到了长期缓解、或可能被治愈,这在以前基本是无法实现的。

癌症免疫检查点疗法的现在和未来

研究人员初步证明了阻断CTLA-4和PD-1的效果后,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的。这种疗法目前被我们普遍熟知的说法是 “免疫检查点疗法”(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这种疗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的治疗结果。

不过,和其它癌症疗法类似,免疫检查点疗法也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这主要源于过度免疫反应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不过这点通常是可以控制的。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深入研究以阐明该疗法的分子机制,他们希望未来能够改善该疗法,从而能够减小副作用。

在上述两种疗法中,PD-1检查点疗法被认为更优,在多种类型癌症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包括肺癌、肾癌、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等。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则显示,同时靶向作用CTLA-4和PD-1的联合疗法或许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疗黑色素瘤患者。

因此,艾利森和本庶佑希望能够将不同的疗法结合来解除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更加有效地消除肿瘤。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多种类型癌症进行大量的检查点疗法,新的检查点蛋白也正在作为靶点进行测试。

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改进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系统来抵御癌症。在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重大发现之前,癌症临床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不显著,如今,检查点疗法带来了彻底治愈癌症的曙光,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癌症和管理癌症的模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复旦大学144小时雾霾肺部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过敏菌阅读(626)

日前,由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了雾霾对生物器官组织破坏,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项目组历时5个月,使用大流量采样器在上海徐汇区非工业区采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制成颗粒物悬浊液,对实验大鼠气管滴注PM2.5悬浊液,建立肺损伤模型并观测不同对照组的体征、肺重比、各项关键生化指标以及鼠肺损伤程度。

PM2.5可致肺癌

研究发现,PM2.5进入肺组织后不仅影响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且会影响肺上皮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造成细胞内容物漏出,导致细胞死亡。同时,PM2.5会引起肺组织生化成分的改变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诱发炎症,严重而持久的炎症会引起组织增生纤维化,导致肺部疾病乃至肺癌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有充足证据显示,暴露于户外空气污染中会致肺癌,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

中国每分钟6人患癌

“肺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癌中之王”,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2010年因肺癌死亡的患者中,22.3万人因大气污染患癌。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而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成为上升速度最快的癌症,并且已取代肝癌成为我国首位肿瘤死因。

6天“鲜肺”变“黑肺” 且无法逆转

研究通过大鼠解剖后发现, PM2.5对照组大鼠经过隔天滴注总计6天后(144小时),肺组织变硬,缺乏弹性,呈暗红色,边缘色泽灰白,肺组织有明显可见的黑色颗粒物弥散,俗称“黑肺”。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伟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PM2.5颗粒对肺的损伤一旦形成,治疗的药物成本和时间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彻底消除的难度大大增加,几乎无逆转可能。”

中国好空气基金荣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在2013年两会期间向记者表示,PM2.5作为颗粒物本身还是一种载体,可以携带二氧化硫甚至病毒,进入人体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永远留在那里。


添加微信 34190728

了解如何破解自身肠道菌群密码

掌握最适合自身的饮食和营养菜谱

暴露于户外空气污染中会致肺癌,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

大招来了: 雾霾时代的生存手册


人体健康状况晴雨表——肠道菌群

过敏菌阅读(583)

2014年8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人体中最多的成分是什么?细胞?基因?都不对,是微生物!它们的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比例达到10∶1。仅在我们人体肠道中,就含有超过100万亿个细菌,这些细菌有助于人体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以预防食物中细菌所诱发的疾病,同时刺激免疫系统。肠壁中的所有这些细菌与身体的其余部分分离,肠壁的功能为选择性屏障,旨在只允许有用的物质通过,并在体内被吸收。

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许多慢性疾病和症状中,如炎症、肥胖等也起了关键作用。最近, 丹麦技术大学,国家食品研究所的一个博士生项目考察了肠道细菌组成的调整是否会影响肠道的完整性。国家食品研究所博士生Ellen Gerd Christensen研究了肠道细菌组成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肠道的完整性。

结果表明,全谷物小麦的摄入量会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双歧杆菌被认为有利于人体健康。此外,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可能对肠完整性产生负面影响。大鼠动物实验也显示,直接给与活的双歧杆菌,大鼠肠道的完整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此外,大鼠实验表明:抗生素会导致肠道细菌组成发生巨大变化,其对肠道完整性的正向或负向作用取决于具体的抗生素种类。

这个博士项目的研究结果,可用于阐明肠道自然细菌群落的组成变化是如何影响肠功能和肠道完整性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细菌通过影响它们寄主的信号通路可能引发癌症、代谢综合征、甲状腺病变等疾病。近年来,在该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亮点研究和突破性成果:

Science: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共同进化

《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它们的宿主是共同进化的,并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强烈影响。

研究人员对范围广泛的哺乳动物的粪便进行了取样,这些哺乳动物包括从大鼠到熊猫到人类。通过对每一样本中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的某些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对存在于每种动物肠道中的属于不同门类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进行了梳理分析。在同一种系的哺乳动物中,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这与它们是生活在野外或是在动物园中没有关系,就人类而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与那个人是吃肉或是素食者也没有关系。但是,不同种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确实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那些食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最小,而食草动物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则最大。研究人员报告说,人类肠道微菌群中存在的多样性在杂食性灵长类中是相当典型的。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菌群的进化是哺乳类动物在适应以植物为基础食物的成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Science: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有多稳定?

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改进了的、用来分析在我们肠道中和平相处的细菌群落的技术,这使得他们能够对这些细菌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稳定性有所了解。对于为了长期的健康干预而用这些多样的微生物作为标靶而言,定义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科学家们对有关这些微生物株在我们肠道中是多么难以撼动却知之甚少。

现在,Jeremiah J. Faith及其同事研发出了一种测序方法来准确追踪这些菌株。他们用这种被称作LEA-seq的方法对37人的粪便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采样,他们中有4人当时正在参加一个为期32周的进食流质饮食的项目,而其余的人则按其喜好进食。Faith及其同事发现,在采样者中有60%的细菌菌株在长达5年的时间中仍然保持着稳定。研究人员估计,某些菌株甚至会持续不变几十年。通过评估这些人的微生物株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及/或当那些吃特别饮食而减肥的人的微生物株的改变,研究人员发现,体重减轻对微生物株组成的改变比时间的推移要有更明显的影响。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作为宿主健康及功能的标志物。

追踪肥胖之谜——肠道微生物

网络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耶鲁大学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发现一类蛋白质可以改变胃里的微生物数量,从而引发肥胖和慢性肝病,而且研究还表明这具有传染性。从而扩展了早前耶鲁的研究——一类蛋白导致的相似微生物群落失调,增加肠道疾病如结肠炎的风险。

耶鲁研究人员杰出的发现是,肠道环境的改变会导致肥胖和肝脏疾病,并且这种改变在小鼠群体里具有传染性。“当健康的小鼠和改变内脏微生物环境的小鼠放在一起时,健康的小鼠患有肝病和肥胖的敏感度增加,” 论文的资深作者Richard A. Flavell说道,Richard A. Flavell是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生物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研究人员。

研究中的蛋白质被称为inflammasomes,Inflammasomes负责开启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并且起到肠道细菌的传感器和调控者的作用。

耶鲁大学的团队发现小鼠体内2种特定的inflammasomes的一种成分缺乏会导致与细菌数量增加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这决定了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肥胖的严重程度。

Flavell说,下一步把这项研究延伸到人类,更准确地鉴别出肝脏疾病发展中的有关细菌。“我们发现了靶向抗体治疗,可使小鼠身上细菌构成恢复正常,从而解除肝脏疾病。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能够为人类找到治疗方法。

Nature immunology:调节肠道微生物或可治疗肥胖相关性疾病

根据一项新的关于饮食,肠道细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疫苗和抗生素可能在某一天能作为一种限制热量或治疗肥胖症手术的一种新的方法来控制体重的增加。

肠道细菌在食物消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能提供许多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酶类,合成一定的维生素和促进食物热量的吸收。五十年以前,农民通过混合微生物与低剂量的口服抗生素喂养牲畜,发现这样能够加速增加牲畜重量。而最近,科学家发现,即使在高脂肪的饮食下,无菌环境中培养的,并因此缺乏肠道微生物的老鼠,不会增加额外的重量。

自然免疫学杂志的一篇文献或许能够揭示其中的一些机制。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免疫系统、肠道细菌、消化和肥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体重的增加不仅需要增加热量,而且需要更微妙的肠道微生物和免疫反应。

为了测试微生物和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人员比较了正常小鼠和具有遗传缺陷且无法产生淋巴毒素(一种分子,有利于调节免疫系统和肠内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小鼠。他们发现,即使经过长时间消耗高脂肪的饮食,缺乏淋巴毒素的小鼠不增加额外的体重。

标准饮食中,这两组小鼠体重保持稳定。但九周的高脂肪饮食后,正常小鼠的体重增加了三分之一,增加的体重大部分是脂肪。缺乏淋巴毒素的小鼠吃的一样多,但不增加体重。

高脂肪饮食引起两组老鼠的肠道微生物发生改变。与以前相比,正常小鼠增加了大量的一类细菌(erysopelotrichi),这类细菌与肥胖和健康问题都有关。缺乏淋巴毒素的小鼠无法清除分段丝状菌——这类细菌先前被发现能引起某些肠道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将实验小鼠的肠内容物移植到在无菌的环境生长,并因此缺乏它们自身肠道微生物的正常老鼠体内,通过此举证明了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获得共生细菌(这种细菌能产生淋巴毒素)的老鼠,体重快速增加。而那些缺乏淋巴毒素细菌的老鼠在三周后体重增加较少,直到它们自我的免疫系统开始恢复正常的细菌菌群,体重才会增加。

调节肠道微生物或可治疗糖尿病

丹麦科技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确定了此前未知的500种人体肠道微生物以及多达800种能够感染人体肠道细菌的病毒(噬菌体)。研究人员称,随着更多的肠道微生物被发现以及各个菌落之前的关系被理清,未来科学家将有望通过增加或删除某些细菌的方式来治疗糖尿病、哮喘和肥胖等疾病。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能够更多地了解病毒和细菌之间谁攻击了谁,则有望将噬菌体制造成特定的生物抗菌药物,用于对抗细菌感染。

肠道微生物可以“指挥”我们的大脑?   

人体的肠道世界太过于神秘,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们影响了人体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甚至影响人体的免疫力以及对药物的吸收和抗药性。而最新科研发现肠道内的微生物居然可以“指挥”我们的大脑进行工作。寄居在我们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帮助解释“发自肺腑”这一古老的词语吗?(注:小肠和大肠均属六腑之一)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肠道细菌真的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和神经病学的Emeran A. Mayer教授在2011年7月的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肠道与大脑对话的综述。

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消化系统内的细菌可能在我们生理生长的同时帮助塑造大脑的结构,并且当我们成年时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感觉。这一观点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方法来认知大脑的功能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Emeran Mayer教授曾用MRI扫描来查看数以千计志愿者的大脑来比较大脑的结构和肠道内不同细菌的类型的关系。他发现大脑区域间的连接是不同的,是依哪类细菌主导性地寄生一个人的肠道中而定的,所以他推断出特定的某些不同微生物混合在我们肠道中可能帮助塑造了大脑的某些类型。生物谷推荐原文:MayerEA. Gut feelings: the emerging biology of gut-brain communication. Nat Rev Neurosci. 2011;12(8):453-66.

人以肠道微生物群分?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一点还表现在栖息于我们肠道的数以千万计的微生物群落上——由于饮食习惯、身体状况和基因等原因,人与人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各不相同。

一年前Nature上发表的一篇热门文章中,研究者们根据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将人群分为了三大类型,各以一种占优势地位的肠道微生物类群(属水平)为特征:拟杆菌属 (Bacteroides), 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属 (Ruminococcus).该文章之所以热门是因为研究者们通过这种像血型一样的简洁分类将问题大大简化,在个体医疗和疾病诊断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肠道微生物分成三大类型

然而最近在巴黎举行的人体微生物基因组国际代表会议(IHMC, International Human Microbiome Congress)上发布的数据对于这一分类结果有所争议.

事实上,这种分型的确有一定的风险.首先,该分型的提出是基于39个样品的数据分析得出,在统计学意义上仍有所欠缺.其次,文章没有对样品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分析,而时间以及不同的饮食变化对肠道微生物均有极大影响,因此不确定研究中提出的三大分型是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相互之间进行转化.

那篇Nature文章的第一作者Manimozhiyan Arumugam在该会议上公布的新数据对以上的分型进行了一定的改动。该研究小组将样品补充至663个并进行了同样的分析,发现Ruminococcus分型中出现了新的标志性古菌类群(属水平)Methanobrevibacter;而在Ruminococcus和Bacteroides分型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以前所定义的那样清晰,尽管这两大类型与Prevotella分型之间仍有明显差异。

而人体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领域中的另一大研究组(隶属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尔分校,以Rob Knight为首)的生物信息学家Dan Knights将这一分型的藩篱打破得更彻底:他认为这种分型或许根本就不存在.Knights所在的研究组已经对超过1200位成人的肠道微生物进行了测序并发现了一系列连续的群落组成现象,从Bacteroides主导的一端到Prevotella主导的另一端均有所分布.他的结果已发表在期刊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

我们能吃出健康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吗?

文章上面已经提到肠道微生物可能和大脑进行“对话”,引申出“腹脑”的概念。然而通过我们的日常饮食可能培养出健康微的生物菌落(包括身体上和体内)吗?
 
我们现在知道了许多食物与健康的关联,当然也知道了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一部分关联。但是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明确如何将所有的关联放在一起整体展示。
 
某些蔬菜对健康有益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微生物有积极的影响吗?或者是对我们的新陈代谢有更直接的影响呢?有些食物可能会成为我们研究此领域的敲门砖,例如膳食纤维。正如之前杨月欣教授的文章中提到,膳食纤维可作为我们很多肠道细菌的食物。摄入膳食纤维过少会使我们想要的肠道细菌挨饿。可能这些细菌挨饿的时候就要“吃”我们了,一个例子就是他们会吃大肠粘液外膜上的粘蛋白。
                           
来自美国“人类食物工程”(Human Food Project)的Jeff Leach教授也建议多吃蒜和葱,因为他们含膳食纤维很丰富。这些食物富含一类叫菊淀粉(inulin)的膳食纤维, 而菊淀粉可以作为肠道放线菌(actinobacteria)的食物。事实上,菊淀粉被认为是一个益生元,因为它可以“喂养”寄居在我们体内好的细菌或者是益生菌。
 
大蒜实际上有抗微生物的特性,这个矛盾点可能对我们身体的微生物来讲是件好事。在Phytomedicine 2012 7月份的一篇文章中展示了大蒜可以毁损一些有害的细菌,而有益的细菌会是安然无恙的。
 
全谷物是另一个好的膳食纤维的来源。但是评估全谷物的好处确实很难衡量。Jeff Leach教授在多篇文章中提过,全谷物的摄取看上去与大数量普氏菌属(prevotella)相关。而普氏菌属已被证实与HIV病人的炎性和风湿性关节炎有关。所以就健康的肠道微生物来讲,是否让全谷物“入队”还需进一步研究。
 
另一个培养健康的微生物的方法可能是通过饮食来天然培育益生菌。发酵食物,像泡菜、酸奶可能会是更有保证性的益生菌的来源。而科学家们还不是很明确这些食物对于我们微生物的构成有长期的还是暂时性的影响,但是很多的研究中,确实是长期有了帮助。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似乎有些证据表明吃发酵食物总体是有益的,但是科学家们还在努力研究其原理。
 
回过头来,大的问题还是我们能否通过改变饮食真正的重塑我们的微生物。但我们目前知道的是短期的膳食干预不会产生显著的效果,而且轻微的变化也不可能会有很大改善。
 
那么我们到底要改变我们的饮食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重塑微生物呢?Jeff Leach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拿膳食纤维为例,从每天10-15g变到每天40或50g就有可能看到效果。(生物谷Bioon.com)

肠道健康卫士-菌群

过敏菌阅读(647)

转自丁香园论坛

人的皮肤及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以上的庞大微生物群,它们的数量超过了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被认为是人体细胞以外的另外一套基因组。正常情况下,胃肠道中绝大多数细菌对人体有益,不过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也会出现失衡,一旦失衡很容易诱发各种慢性疾病

人体的第二器官

 我们把生活在肠道内的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在人体内的总重量达2~3斤,种类达1000多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50%以上都是由这些细菌以及它们的尸体构成的,这些小细菌和我们人体是共生关系。它们长期植根于肠道中,维持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也把肠道菌群称为“人体的第二器官”。 

首先,肠道菌群能通过自身屏蔽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原菌入侵人体。肠道菌群附着在肠道内壁表面的粘膜层之上,构成了一层由细菌构成的屏障。肠道菌群通过其中占主导作用的共生菌活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同时阻止致病菌透过这层屏障进入人体。在进行被动防御的同时,肠道菌群可以刺激机体在肠道形成更多的淋巴器官,并增加免疫球蛋白在血浆和肠粘膜中的水平,使得免疫系统处于一种适度的活跃状态,以此对入侵体内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

此外,肠道菌群对肠道具有调节和营养作用。有报道显示,肠道菌群的存在,尤其是其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的营养作用,可以使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更为活跃。此外,肠道菌群还可调控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分化。这意味着具有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使肠粘膜更快地得到修复。

近期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人体代谢疾病有重要关系。此外,肠道菌群与健康还有其他更多元的关系。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的风险。正常肠道菌群可通过对淋巴细胞的影响,调节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从而影响过敏疾病的产生。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证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甚至可以影响机体的行为模式。

细菌也分好坏

“细菌超标”“食物被检查出细菌”……人们常常谈“菌”色变,殊不知细菌也有好坏之分。微生物群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年龄、性别、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每个人肠道中的微生物都各有特点,不过在健康的个体中,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和分布部位十分相似,都在维持人的总体健康状况中发挥作用。有提供正能量的“有益菌”,有爱作怪的“有害菌”,还有一些原本无害的细菌可能乘虚而入,对机体造成伤害,这样的细菌,我们称之为“机会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

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可分为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最具优势的是厌氧菌,占菌群总数的99%。胃和十二指肠、空肠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较少,回肠中细菌开始增多,到了结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更显著地增加,其中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占绝对优势,而有潜在致病性的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等仅占极少数。

菌群失衡导致多种疾病

肠道菌群失衡,健康就会出问题。有益菌敌不过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时,表现为细菌感染,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发烧等胃肠道疾病症状。比如,肠道菌群失衡产生的内毒素,会加重肝脏解毒的负担,引起肝脏的损伤,这些毒素也会进入我们的大脑,使得大脑发育异常,引起自闭、抑郁以及老年痴呆等症状,此外,肠道菌群的失衡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引起肠道菌群失衡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五大原因

1、长期饮食不均衡。例如过多摄入肉类或蔬菜、长期吃不健康食品等;

2、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降低抵抗力,使条件致病菌“变坏”,或摄入有害菌过多,肠道菌群失衡,出现腹泻症状;

3、年龄增长。随年龄增长,部分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身体免疫力减弱;

4、使用某些药物。过量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下降;

5、胃肠功能障碍。器质性原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力也下降。

饮食调节安全有效

现在我们有一种安全、有效、科学的调理方法,就是服用微生态制剂。这种制剂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合生元。益生菌含有一定数量的活菌制剂;益生元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物,既能够补充我们体内的益生菌,也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生长。

补充益生菌,酸奶是很好的选择。它含有足量的蛋白质,同时还含有保加利亚乳杆菌以及嗜热链球菌,但是这两类菌都不能在我们肠道内定植,而且常温的酸奶是不含有活菌的。

除了酸奶,目前市面上还有非常多的乳酸菌饮料。这类饮品含糖量非常高,营养价值相对于酸奶而言较低,并且这类饮品多是常温保存,由此可见,它里面不含有活菌。

还有一种是活性乳酸菌饮料,它要求严格的冷链运输以及冷藏保存。但对于肠胃不适的人群来说,经常喝冷饮,对肠道刺激较大,而且这类饮品没办法保证它含有的益生菌活性。

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例如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调整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因此,在老年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适当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恢复。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活菌制剂。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不仅可调控肠道菌群的平衡,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