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注意!乙型流感再次来袭 宝妈们要正确认识乙型流感

过敏菌阅读(651)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医院的病人却逐渐增多,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以发热就诊。经过仔细询问家长发现,大多数家里大人感冒了但是不发烧,而孩子却会发烧,或是带孩子去过公共场所之后发烧。经检测发现有大部分是乙型流感。

什么是乙型流感

乙型流感是由乙型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系RNA病毒,属正黏病毒科。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可引起局部的和中等程度的流行,病毒其可分为Victoria和Yamagata两大谱系。乙型流感病毒变异程度较小,但是仍然能够引起爆发流行。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传播,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和接触,极易发生迅速传播,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和人群聚集的场所爆发。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流感爆发,疫苗是比较好的选择

乙型流感好发于冬、春季,各年龄组和成人均可感染,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也有新生儿和儿童因感染乙型流感病毒而发生重症肺炎的情况。

乙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乙型流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乙流传播比较迅速,口罩可预防一些

一般幼儿园和学校健康儿童有明显接触史,感染流感病毒后,表现为轻型流感,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现象。可以观察到患者除了有呼吸道症状,还有胃肠道症状。这就是乙型流感病毒除了损害呼吸道黏膜外,还损害胃肠道黏膜的表现,出现明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情况。

咽拭子检测可以提示,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但阴性结果也不能除外。

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同时继发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真菌、支原体等感染,这也是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乙流的治疗

防治结合,让小伙伴都健康快乐

在流感高发季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尤其是有流感病人接触史和乙型流感检测阳性的患者,发病48小时内及时给予奥司他韦口服和清热解毒中药等抗病毒治疗,病情很快好转。如果合并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乙流的预防

一。流感疫苗。预防传染的最好办法。

在流感高发季节前和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可及时注射流感疫苗,以减少流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二。补充益生菌嗜酸乳杆菌NCFM,乳双岐杆菌Bi-07。降低呼吸道感染几率,降低流感发生几率。

在11月至来年5月间,对326名3-5岁儿童随机分成三组(NCFM110例,NCFM+Bi-07 112例;安慰剂 104例)进行,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每日口服益生菌2此,持续6个月益生菌干预与安慰剂组相比:减少近一半的感冒持续时间显著减低流感及感冒症状发生率;抗生素处方率减少84.3%因病休假减少27%举报/反馈

带你认识“肠道菌群”,藏在人体内的另一个“自己”

过敏菌阅读(713)

你是你自己么?拿这个问题去问别人,估计被问的到的人都会一愣,然后答道“我当然是我自己啦!”。的确,在大多数时候,人总是被视作一个独立、统一、完全的个体。然而,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却发现,其实人体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体内部,还有一些与人体在生物学上截然不同,而又有紧密联系的生物群体。这个生物群体,是由大量微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就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它们实际上是“外来户”。在母体子宫内,胎儿所处的是一个几乎无菌的环境,因此胎儿肠道内也是无菌的。当胎儿出生之后的几天内,细菌通过分娩时阴道物质摄入、哺乳时的口腔摄入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肠道内定植,形成新生儿最初的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菌群的种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最终形成成熟的肠道菌群。这些微小的生物的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定居到人体之内,悄无声息的与主人相随一生。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99%的肠道菌是由30-40种细菌组成

复杂但组织严密的群体  肠道内如此之多的细菌,并非杂乱无序的驻扎在肠道内。相反,对于一个正常人体来说,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据估计,人体肠道菌群可包括500-1000种细菌,不过种类虽多,但各种细菌的数量差别却很悬殊:占细菌总数数量99%以上的细菌是由其中30-40种细菌构成的,其他多种细菌则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目前,已经鉴定出的细菌类群有百余个,包括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这些细菌根据其在肠道内不同的生理功能被分为三大类: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  所谓共生菌,故名思议,它和我们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人体为细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而这些细菌则为人体产生有益的物质和保护人类健康。前面说到的双歧杆菌、乳酸菌、拟杆菌等,就是共生菌的典型例子。共生菌一般都是专性厌氧菌,从数量上说,它们占据了肠道菌群所有细菌数量的99%以上,是肠道菌群的主体。  条件致病菌在肠道菌群内数量较少。它们从功能上来说是肠道内的“看客”。在正常条件下,由于大量共生菌的存在,这些“看客”并不容易繁殖开来造成危害。但若在一定条件下任由它们繁殖,那么就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印象。肠道菌群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大多是肠球菌、肠杆菌等。  肠道内的还有那么一小撮分子,它们在一般不常驻在肠道内。但是若不慎摄入,则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然后兴风作浪,导致疾病。这些就是致病菌。在致病菌的名单中,一些名字可以说臭名昭著,例如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导致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从上面可见,正是由于共生菌占据了肠道菌群的主导地位,因此才能抑制条件致病菌不至于变为致病菌,并防止致病菌的侵扰。对于人体来说,维持肠道菌群处于正常的平衡之中,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一环。若菌群结构发生异常,则可能带来很多潜在的健康问题。

人体肠道菌群新器官

肠道菌群——尚未被认识的器官  早期研究中,肠道微生物更多的被认为是和消化、营养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在动物实验中,无菌小鼠需要多摄取30%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和正常有菌小鼠的体重相当。对人类来说,植物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类多糖是无法消化的,而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等细菌则具有一系列多糖消化的酶,来分解这些多糖,从而为人类提供能量。除此之外,肠道菌群通过发酵还能产生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K供人体吸收,同时一些金属离子,如钙、镁、铁等,也可通过肠道菌群被重新吸收。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肠道菌群不只在消化过程发挥作用,它和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控制你情绪的可能是肠道菌群

首先,肠道菌群的存在能通过自身屏蔽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原菌入侵人体。肠道内壁,是人体和外界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地区(是的,你没有看错,肠管内的空腔严格来说是“体外”环境)。肠道菌群附着在肠道内壁表面的粘膜层之上,构成了一层由细菌构成的屏障。就如同前文所说,肠道菌群通过其中占主导作用的共生菌的活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同时阻止致病透过这层屏障进入人体。在进行被动防御的同时,肠道菌群可以刺激机体在肠道形成更多的淋巴器官,并增加免疫球蛋白在血浆和肠粘膜中的水平,使得免疫系统处于一种适度的活跃状态,以此对入侵体内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则可造成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从而产生自体免疫疾病。  其次,肠道菌群对肠道自身具有调节和营养作用。有报道显示,肠道菌群的存在,尤其是其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的营养作用,可以使得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更为活跃。相比于无菌肠道,具有正常肠道菌群的肠粘膜绒毛下侧会产生更多的可分泌粘液和酶的组织——隐窝,同时肠粘膜细胞更替更为迅速。此外,肠道菌群还可调控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分化。这意味着,具有正常的肠道菌群可以使得肠粘膜更快的修复其破损。  再次,近期的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人体的代谢疾病具有重要关系。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多种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失衡的肠道菌群产生的脂多糖等内毒素进入人体,被免疫细胞识别后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使得机体进入低度炎症状态,从而产生代谢异常。例如,若长期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可造成肠道菌群中条件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共生菌比例下降,从而使得食物中摄取的能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累积于皮下,造成肥胖。此外,低度炎症还能促使机体对胰岛素相应程度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最后,肠道菌群与健康还有其他更多元的关系。比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的风险。正常肠道菌群可通过对淋巴细胞的影响,调节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从而影响过敏疾病的产生。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证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甚至可以影响机体的行为模式。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肠道菌群,这个陪伴我们一生的生物构造,其功能更像是一个影响到机体各个方面的“器官”,这个器官的正常与否,对人体的健康程度有着重要影响,而我们对它的了解才刚刚起步。毫不夸张的说,肠道菌群,是我们体内一个尚未被认识的器官,而对它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治疗疾病和开发新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肠道菌群构成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

肠道菌群的未来:益生菌、益生元和宏基因组学  由于肠道菌群的主体是共生菌,因此肠道菌群失衡的主要表现为共生菌比例的下降。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可以通过直接补充共生菌,或通过补充促进共生菌生长的物质,来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目前,人们最常作为共生菌补充的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同时也有少量链球菌等。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名词“益生菌”,主要指的就是这几类细菌。通过适当的方式适度的补充这些益生菌,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改善健康状况。  与“益生菌”这一概念相仿,最近一个新的名词“益生元”(prebiotic)被大家所熟悉。所谓益生元,较为公认的概念是指能够不被消化而完整进入肠道菌群环境、可被共生菌利用而增加共生菌数量和活力、并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目前,公认的“益生元”物质包括低聚半乳糖和菊糖。一些证据也表明低聚果糖可能也是潜在的“益生元”之一,因为摄入一定果糖可增加人类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益生元”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市场上很多打着“益生元”名义的产品,更多的是借用这个概念宣传其保健作用。这些产品所含成分可能对肠道菌群有良性影响,但严格来说并非真正符合“益生元”的定义。  由于肠道菌群具有如此多样和重要的功能,因此大批科研人员开始致力于对肠道菌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微生物的传统研究手段是利用体外培养和分离培养,分析单独菌株或菌群的生理功能。但是很多种类的肠道菌群只能在人体内生存而不能被体外培养,因此传统手段对肠道菌群如此复杂的结构显得捉襟见肘。不过,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对整个肠道菌群作为一个整体,对它所包含的所有基因进行分析。这个基因的大集合,就被称作宏基因组。根据研究,这个基因组所包含的基因多达数百万,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倍之多,其中包含多个与物质代谢、免疫、信号相关的基因群体。通过对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肠道菌群功能,更深层次的探究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益生菌已经在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方面起到了很多作用

过敏菌阅读(569)

呼吸道感染是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呼吸道并进行繁殖导致的疾病。根据其部位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也可分为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绝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

呼吸道感染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现在关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诊断、预防和重症监护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呼吸道感染仍然是全世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仍然是导致免疫正常人群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儿童社会获得性肺炎是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没有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儿童中,临床肺炎的主要细菌性病因是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而主要病毒性病因是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流感病毒等。

全世界都在努力研制和改进通用疫苗,并降低全球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预防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两种策略是健康营养和使用有效的疫苗。从历史上看,通过营养改善,感染导致的死亡确实减少了。大量研究也表明,营养、免疫功能和感染性疾病之间存在强有力的联系。疫苗的发展和大量使用也使世界各地消灭了许多感染性疾病。益生菌则可以完美用于这两种策略,它们已被用于开发各种具有免疫刺激能力的益生菌食品,这将增强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益生菌菌株可以通过它们的免疫调节活性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关于乳酸菌调节的免疫保护增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胃肠道病原体。然而,一个黏膜部位受刺激的免疫细胞会扩散并迁移到其它黏膜部位,称为共同黏膜免疫系统。许多研究也开始关注益生菌是否可以有效地刺激共同黏膜免疫系统,也为其它黏膜部位提供保护。确实如此,益生菌表现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潜力。

细菌性感冒

益生菌与细菌性呼吸道感染

研究人员利用肺炎链球菌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小鼠,研究了益生菌对改善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应答的潜在作用。小鼠经鼻感染肺炎链球菌显著增加肺泡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和引起肺细胞损伤。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反应逐渐加重。

口服益生菌可以增加小鼠对细菌性呼吸道病原体肺炎链球菌的抵抗力;口服益生菌也能够增加肺部和血液中的肺炎链球菌的清除率,提高受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和减少肺损伤。益生菌的这些作用与呼吸道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上调有关,不同益生菌菌株、不同剂量和不同使用周期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鼻腔给药诱导的呼吸系统免疫反应通常优于口腔给药,研究人员关注了益生菌鼻腔刺激提高呼吸系统免疫反应的能力,看看益生菌鼻腔刺激是否可以增加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抵抗力。确实,经鼻补充益生菌能够减少肺炎链球菌在鼻腔和咽部的定殖,减少肺内病原体的数量。

益生菌对抗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机制

1)口服益生菌可以显著增加远离胃肠道部位的巨噬细胞的活性,特别是肺泡巨噬细胞和腹膜巨噬细胞的噬菌作用和杀菌活性以及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IFN-γ是主要的巨噬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在先天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定益生菌菌株可以诱导血清IFN-γ的浓度显著增加。益生菌诱导的IFN-γ产生的增加可以调节腹膜巨噬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的刺激作用。口服益生菌对肺泡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善可以部分解释益生菌增加对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

2)细菌感染后,口服益生菌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水平增加使得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从肺部血管进入肺泡腔,使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巨噬细胞的激活增加。此外,益生菌还能诱导全身先天免疫反应的激活,表现为血液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增加和杀菌功能增强。

3)虽然中性粒细胞是宿主防御入侵病原体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它们也被认为是各种炎症性疾病中组织损伤的调节因子。因此,通过抗炎细胞因子调节炎症反应可以防止对宿主的损伤。益生菌可以参与组织保护,对抗炎症过程中的有害影响。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之前补充益生菌可导致肺和血清中抗炎症的IL-10水平的显著升高。IL-10在减轻肺部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炎症损伤和病理生理改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益生菌可以有益调节促炎的TNF-α和抗炎IL-10之间的平衡,刺激更有效的炎症反应以对抗感染。

4)共生菌诱导的肠道免疫反应中,来自肠道菌群的抗原呈递导致大量IgA的产生。IgA产生细胞数量的增加是益生菌诱导的最明显的特性。口服益生菌可以增加小肠固有层IgA产生细胞的数量。黏膜免疫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系统,受刺激的黏膜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在黏膜组织中扩散并迁移到不同的黏膜部位。这意味着口服免疫刺激可以诱导肠道远端黏膜部位的免疫。口服特定益生菌菌株也能够诱导IgA循环,增加呼吸道中IgA产生细胞的数量。

5)病原菌感染后,益生菌还能提高呼吸道病原体特异性IgA的产生。感染过程中呼吸道特异性IgA的产生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病原体在黏膜组织中的定植和随后向全身的扩散。此外,特定的IgA抗体可以结合抗原,使抗原的进入减到最小,从而减少炎症反应,防止对组织的潜在有害影响。

6)口服特定益生菌可以提高肺部树突状细胞调节的抗原呈递。抗原呈递细胞通过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和B淋巴细胞的过程。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的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必须克服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树突状细胞产生的IL-6可以使其从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中释放出来。其它细胞因子也能够触发树突状细胞的激活和成熟,其中包括促炎症细胞因子,比如TNF-α。益生菌的预防性治疗能够在病原性细菌感染后增加呼吸道IL-6和TNF-α的水平,以触发树突状细胞激活。

7) 益生菌鼻腔刺激能够通过诱导局部和全身先天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提高病原菌的清除率。鼻相关淋巴组织中含有所有诱导和调节黏膜免疫反应所需的免疫细胞。此外,鼻相关淋巴组织可以通过将病原体负担降低到仅仅能够在肺下部引起最小炎症的水平来发挥重要作用。在病原菌感染之前经鼻内使用特定益生菌启动鼻相关淋巴组织能够减少鼻腔中的病原体的数量和到达肺部的病原菌数量。鼻内接种益生菌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降低病原菌对呼吸道上皮的粘附,因为鼻内使用益生菌可以竞争性地排除病原菌。此外,鼻内益生菌处理也可以增加肺泡巨噬细胞的激活和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

8)益生菌还可以通过产生抗菌物质,对病原体具有直接的抗菌活性。

病毒性感冒传染性强

益生菌和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病原体是急性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对抗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仍显不足。流感病毒是人类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可能造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另一个重要的病毒性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它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新兴病原体。有证据表明,益生菌能够增强机体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首次证明益生菌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有益作用使用的是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 YIT4064)。体外研究表明,该菌株可以增加抗流感病毒、抗轮状病毒和抗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的产生,以应对各自病毒的感染。口服短双歧杆菌YIT4064可以保护小鼠免受流感病毒的感染,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研究人员利用鼻腔注射poly(I:C)模拟肺部RNA病毒感染后的促炎症和病理结果,这可以诱导明显的肺功能受损,促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和炎症细胞进入呼吸道。poly(I:C)还可以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死亡和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此外,还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流入肺。这些病理结果与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类似。感染前补充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显著减轻感染后的炎症损伤和病理改变。

益生菌对抗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机制

1)病毒需要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才能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鼻内使用益生菌可以直接与病毒结合,抑制病毒对宿主细胞受体的附着;益生菌在呼吸道上皮表面的粘附可能通过非特异性阻断受体位点或通过竞争特定受体阻断病毒与受体的结合。

2)益生菌可通过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调节和激活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一旦激活,CD8+ T淋巴细胞会分化为细胞毒性的T淋巴细胞,破坏病毒感染的细胞;而CD4+ T淋巴细胞会分化为Th1和Th2细胞。Th1细胞可激活吞噬细胞,促进病毒消灭;Th2细胞诱导B细胞增生,转移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二级淋巴器官,并分化成产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最终迁移回到感染部位。

3)益生菌可通过增强体液免疫反应来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口服特定益生菌能够提高呼吸道黏膜和肺部IgA和IgG抗流感病毒抗体的水平,增强宿主对流感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因此,益生菌不仅能对抗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还能调节机体和黏膜对抗呼吸道病毒抗体的产生。

4)鼻内使用益生菌可以刺激呼吸道细胞免疫,显著增强宿主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流感病毒感染后,鼻内使用特定益生菌可以提高纵隔淋巴结细胞IFN-γ和TNF-α的水平。同时,口服特定益生菌也可以增强脾和肺部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加鼻淋巴细胞IFN-γ和TNF-α的产生。所以,益生菌可能刺激Th1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迁移到纵隔淋巴结,然后经过胸导管和血流迁移到脾脏、肺和鼻相关淋巴组织。

5) I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包括IFN-α和IFN-β。口服特定益生菌可以通过刺激1型干扰素的产生增强对流感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表明口服益生菌可以刺激呼吸道先天抗病毒反应。小鼠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感染早期,很难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IFN-β,但是补充特定益生菌的感染小鼠血清中却可以检测到。这表明,益生菌诱导IFN-β产生增加,有助于增加对流感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6)在急性病毒性肺部感染期间,必须严格调控宿主的炎症反应,使病原体得以清除,但同时又要限制炎症对气体交换的有害影响。抗炎和促炎调节因子的适当平衡对安全有效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至关重要。过度的TNF-α/IL-8/MCP-1反应可导致免疫病理反应增加。

TNF-α有助于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早期病毒的清除,但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晚期持续的产生TNF-α则会加重疾病和组织损伤。补充益生菌可减少病毒感染后呼吸道TNF-α、IL-6、IL-8和MCP-1的产生,这些促炎因子的减少可以部分解释肺损伤的降低。病毒感染前补充特定益生菌可诱导肺部和血清抗炎因子IL-10显著增加,对于减轻病毒感染后的炎症损伤和病理改变至关重要。因此,益生菌可能可以有效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允许有效的炎症反应以对抗感染和避免组织损伤。

益生菌在呼吸道感染临床试验中的作用

一些临床试验评估了益生菌在预防人类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在评价益生菌对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时发现了不同的结果。大多数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也可以显著降低呼吸道感染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有研究调查了健康成年志愿者在流感疫苗接种后益生菌对疫苗特异性抗体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补充特定益生菌菌株可以增加对疫苗接种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包括黏膜和全身抗体反应。此外,补充益生菌后IgG1和IgG3均显著增加,表明Th1和Th2淋巴细胞活性均得到促进。

减少发展中国家学龄前儿童可预防性儿童疾病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目标,这不仅会影响死亡率,也会影响儿童的更好发育。据估计,每年有超过52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和腹泻等可预防性感染性疾病。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有21%可归因于营养不良及其与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协同作用。益生菌可能可以提供一种潜在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常见的儿童疾病发生。研究人员评估了补充益生菌酸奶对儿童肠道和非肠道相关疾病的影响。特定益生菌菌株可以提高黏膜免疫,降低儿童肠道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随后是咽喉炎、下呼吸道感染和腹泻。补充益生菌酸奶的儿童中34%发生某种类型的感染时间,而在不补充益生菌的儿童中这一数值高达66%,表明益生菌可显著降低儿童感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研究人员以感染期间是否发烧以及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作为评价感染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补充益生菌的儿童中,出现发烧的情况明显减少,对抗生素治疗的需求也轻微减少,表明感染严重程度的降低。

多项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提高儿童的肠道免疫力,降低儿童对肠道致病菌的易感性。相反,很少有研究评估益生菌是否能够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并降低其严重程度。一些研究调查了益生菌在预防日托中心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特定益生菌菌株可以降低日托中心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数量;此外,还可以显著降低在儿科病房住院的儿童发生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并非所有能够刺激肠道防御的益生菌菌株都能够提高呼吸道免疫。因此,特定益生菌菌株可能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然而,其中一些菌株比其它菌株更能发挥功能作用,因此根据它们的治疗用途对特定菌株进行深入研究是很重要的。 

补充益生菌,减少呼吸道感染

总结

微生物群与全身粘膜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参与调节局部和全身免疫。微生物群在人类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抵抗感染、自身免疫紊乱、某些过敏和癌症等。

由于呼吸道感染非常常见,特别是对儿童和老人的发病和死亡有重大影响,因此预防呼吸道感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在许多国家,儿童每年都会经历3-6次上呼吸道感染,其中40%的儿童至少会经历一次急性中耳炎发作,这也是儿童抗生素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5-10%的发病率将对临床、公共卫生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最重要的全球卫生问题之一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

抗生素滥用往往会进一步加剧人体微生物群的失调。人类微生物群的这些变化,特别是在生命早期,不幸地导致了新的儿童期流行病的出现,比如过敏、某些自体免疫性疾病、肥胖甚至癌症。预防感冒的方法应该简单、成本低、无不良反应,以便在临床上有用,从而为公众所接受。

预防和减少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的症状是膳食补充益生菌在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要原因。特定益生菌可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局部和系统免疫,包括定殖抗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某些细胞因子与细菌素的释放、增强抗体反应、增强疫苗反应、刺激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不同的益生菌对人体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不同的刺激作用,并协同调节代谢和免疫稳态。益生菌菌株特异性和宿主遗传背景可能是免疫反应差异调节的原因。

益生菌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降低感染症状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似乎比其它干预措施更有潜力。大多数研究发现预防性使用益生菌对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抗生素处方以及单次发作的严重程度方面至少有一个有益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的数量即使是最低限度的减少,在发病率和节省费用方面也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建议预防性地使用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菌株来预防呼吸道感染,特别是那些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和使用抗生素的人群。

最后,长期补充益生菌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关于益生菌菌株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很少。一种安全、相对廉价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呼吸道感染将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将是一项重大成就。

益生菌减肥靠谱吗,科学研究给出了我们答案

过敏菌阅读(1052)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益生菌减肥靠谱吗?我们先来看看研究结果。

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瘦人与胖人之间体质是完全不同的,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则可能是肠道微环境的差异。瘦人之所以长不胖是因为肠道中某些细菌的比例占有优势。这种细菌时时刻刻守卫着人体营养代谢的平衡,通过减少合成和分解多余的油脂,从而使人体的脂肪不会过度蓄积。

这是两双胞胎姐妹。基因一样,肠道菌群不一样

美国华盛顿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华盛顿州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她们长的非常相像,但她们的体型差异却非常大,就像图片当中的这位胖女士,她是这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姐姐非常胖,妹妹却非常苗条。

科学家将她们肠道内的细菌转移到了同种环境之下喂养的无菌小鼠的体内,科学家用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喂养小鼠,一段时间之后,这两个小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移了胖姐姐肠道内细菌的小鼠悲惨的变成了一只超胖的老鼠,而转移了瘦妹妹肠道内细菌的小鼠,仍旧是一只瘦老鼠。

由此可以发现,肥胖跟我们肠道内的细菌非常相关。如果我们肚子里有这样一些胖菌群,那么即使我们少吃一些,多运动一些,也很难减肥成功。这也就导致了不是我们主观上不去努力,其实都是我们肚子里这些胖菌群害了你。

那什么样的益生菌产品才能减肥呢。

经过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具有减肥的作用。不是所有益生菌都有减脂效果,目前只有B420这个菌被证明有减脂效果。双歧杆菌B420,属于美国杜邦,其他品牌的双歧杆菌不能使用这个型号编号。

所以,益生菌减肥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相对效果肯定要比单一的节食,运动效果好。如果有想减肥的朋友不妨一试。

本站微信小程序 过敏菌协和纤丽益生菌内含乳双岐杆菌B420,专门用于减肥,分男士版,女士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打开微信搜索小程序 过敏菌。如果对这个产品有兴趣,也可以加入我们,一起来帮助更多的人拜托肥胖。

肠道微生物很可能就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

过敏菌阅读(634)

微生物-肠-脑轴

肠道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进行交流,通常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信号传递主要是从大脑到肠道。而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信号也可以从肠道传递到大脑。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这一信号交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微生物-肠-脑轴,不仅与人的多种生理过程、食欲以及葡萄糖、脂肪的代谢调节等代谢机能有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情绪。

研究人员在研究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时,发现细菌可以通过操纵免疫系统以及产生神经递质来与大脑进行信号传递。而且肠道菌群失调会以不同方式改变肠道和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

一般行为和大脑活性

  • 动物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大脑神经生化和行为。无菌小鼠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后,其运动活性增加,焦虑明显减少。
  • 人类研究发现:健康女性连续四周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发现其影响控制情绪和感觉的大脑区域的活性,得到明显增加。

抑郁和焦虑

  • 小鼠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减少其焦虑和抑郁样行为。
  • 重度抑郁症患者处于系统性氧化应激和低水平的慢性炎症状态,而炎症和氧化应激既是抑郁症的原因,也是抑郁症的结果。
  • 肠道通透性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以及细菌内毒素易位在焦虑和抑郁中发挥重要作用。
  • 压力、抑郁症状和高水平的焦虑都与快餐选择频率增加以及高能量、低营养食物的过度摄入有关。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炎症性的肠道菌群。
  • 有益于肠道菌群的食物通常能改善抑郁症状。
  • 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重度抑郁和焦虑的有效方法。

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重度抑郁和焦虑的有效方法

自闭症

  • 动物和人类的研究都表明,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而胃肠道症状与自闭症的严重程度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 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发生了改变。
  • 饮食或肠道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能是引发自闭症的因素。
  • 最近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可显著缓解小鼠的自闭症样行为。
  • 益生菌和其它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可能很快被用于治疗自闭症和其它神经发育障碍。

精神分裂

  • 胃肠道炎症是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病理原因之一。
  • 肠道通透性增加和内毒素血症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炎症。

强迫症

  • 一种新的假说认为,强迫症的根本原因是肠道菌群功能紊乱,这导致了对强迫性思维的易感性。因为强迫症通常是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压力生活事件或其它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因素引起的。

其他精神疾病

  • 微生物-肠-脑轴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研究领域。研究才刚刚开始揭开肠道菌群和大脑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面纱,肠道菌群在多动症、双相情感障碍、老年痴呆症和其它类型的精神疾病中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精神疾病并不全在你的脑子里

精神疾病并不全在你的脑子里

“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的说法实际上很容易误导人们认为它们是脑子里的问题。但现在我们知道,精神障碍与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改变、炎症、氧化应激以及其它代谢和生理问题紧密有关。现在是时候停止把大脑看作一个独立的器官了,更应该把精神疾病与身体其它部位,特别是肠道发生的变化联系起来。精神疾病的增加与人类微生物组的改变有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些流行病学家正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人类微生物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抗生素、西式饮食、剖腹产、配方奶喂养、以及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等因素都促进了胃肠道菌群失调。

虽然这种相关性还不甚清晰,但是如果说,构成我们身体大约90%的细胞以及99%的DNA的微生物能够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这应该是很有可能的。

精神疾病的治疗

解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虽然,用调节微生物来治疗不同精神疾病的具体方,仍然需要更多的人类临床研究,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测试某些特定的微生物——“益心菌”(psychobiotics)的作用,它们可以提供一些神经活性物质作用于肠脑轴。

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关键是改善肠道菌群,使“好”细菌能够繁殖,而有害菌被抑制。基于现有的数据,调节肠道菌群对大多数精神疾病很有可能是有用的。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通常很难治疗,在服用益生菌补充剂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改善饮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更容易观察到改善。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导致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而慢性压力和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又会改变肠道细菌的组成,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肠道菌群的改变通常先于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通过补充益生菌等措施来积极调节和恢复肠道菌群的正常化,可能是更直接、且安全有效的治疗精神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怎么办?饭吃不下,水不敢喝

过敏菌阅读(634)

口腔溃疡是种磨人的病,疼起来真是分分钟让你领会人生哲理,饭吃不下,水不敢喝,就连说话都快快成了大舌头。

更惨的是复发性口腔溃疡,不管多么小心翼翼,每隔一段时间就卷土重来。

为什么有的人总会口腔溃疡

这与人体免疫力有很大关系,很多原因都可能直接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比如:

  •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
  • 营养不良,缺乏铁、锌、维生素B12、叶酸等;
  •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溃疡、炎症、便秘腹泻
  • 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等等。
口腔溃疡有哪些危害


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并可诱发口臭、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的是提高免疫力,减少局部刺激,促进溃疡愈合。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怎样缓解腔溃疡?

01 营养均衡

饮食清淡,少吃烧烤、腌制、辛辣食物,避免粗糙、硬性(膨化、油炸食品)和过烫食物对黏膜的创伤。

02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很多口腔溃疡的发生与B族维生素、锌、铁等缺乏有关,特别是锌,维生素B2,叶酸等。

03 正确用药,及时就诊

市面上有很多口腔溃疡的外用药,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

04 充足的睡眠

避免过度疲劳。长期睡眠不足、劳累过度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常见诱因,所以应该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

05 益生菌调理

口腔溃疡通常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而益生菌具有抗炎杀菌作用,对口腔溃疡、胃溃疡等病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因而补充益生菌也是一个好办法。坚持服用益生菌,不但可以缓解疼痛,还能够缓解溃疡发炎,并可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口腔溃疡一直反复,其根本原因是自身免疫力较低。任何疾病的预防,都需要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为基础。益生菌能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

同时,必须保持口腔卫生,经常用淡盐水、漱口水漱口,平时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熬夜劳累过度等都可以减少溃疡发生。

说了这么多,口腔溃疡一旦发生还需要自己小心护理,因为如果溃疡严重,疼痛,也只能自己承受。

协和益生菌牙膏帮助护理口腔清洁。加快溃疡好转。

肠净则全身无疾病!

过敏菌阅读(534)

医学专家:“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要想皮肤颜如玉,保持肠道清如水。

肠道,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也是身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几乎人体70%的免疫细胞位于肠粘膜内。

专家指出:“万病之源来源于血毒,而毒的生源来源于肠毒”。人体90%的疾病,与肠道不洁有关,1天不排便等于吸3包烟毒素,机体就会衰老一年!

所以,日常保护肠道健康、通畅,十分重要!认真吃好每一餐,均衡营养,一定要多喝水喝好水,多吃纤维素或富含纤维的健康食物。肠排毒时间早上5一7点。

肠道不通,百病之源

“通”对应“堵”,肠道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便秘。临床上,一周小于3次的排便就叫便秘。长期便秘会引起多种疾病。

✪ 首先,肠道功能紊乱会导致肠内好菌数量下降,肠道毒素累积,毒素可透由肠壁直接进入血液、肝脏!

✪ 进而肠道内产生的毒素会引发体内的慢性发炎!

 慢性发炎又进一步诱发心血管病,如心脏病、糖尿病或肥胖……

宿便堆积在肠道内发酵、腐败,并不断产生各种毒素、毒气,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既而引发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还有可能引发各种病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肠道问题是万病之源!

宿便的危害: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的免疫系统逾50%是位于结肠。结肠一旦无法正常运作,体内的毒素就会经由其它管道(例如肾脏、皮肤及呼吸)而被排出体外,造成体臭、口臭、皮肤暗晦、皮肤过敏、发疹及色素斑等等问题。

有些人以为肚腩的赘肉是由于发胖所致,其实,那是结肠内的毒素大量积结,因而造成腹部赘肉显视及体重增加。体内毒素过量累积也会加重肾脏和肝脏的负担,进而损及其它重要器官。长期体内不间断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致癌物在体内累积,引发各种癌症。

宿便的典型表现:

天天排便仍有残便感,或长期一周内持续3天以上不排便、毒素蓄积的后果:皮肤粗糙,腹胀,腹痛,大肠癌。

清除宿便的方法:1首先是清肠

清肠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①食物疗法;②药物疗法;③灌肠疗法。这三种方法,药物疗法虽然能清除体内宿便,但凡药三分毒。最好的疗法就食物疗法,例如补充高品质益生菌,安全、无副作用。2其次是坚持适度的运动锻炼

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并持之以恒地参加锻炼,还可常做俯卧撑、揉腹等,有利于增强腹肌,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粪便,使肠道内菌群保持平衡,防止肠道老化。3三是要有愉悦的情绪

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情绪的好坏关乎到肠子的安危和消化功能的健全。

纤维膳食改善肠道菌群

食物解决方案:

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杂粮、谷物、豆类、海藻类等。

肠道有益菌减少脂肪吸收 清理肠道废物

1减少脂肪吸收

肠道有益菌能减少肠道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从源头上减少机体脂肪的合成及体重的增加。

2控制食欲

肠道菌群酵解产物可以使人增加饱腹感,抑制摄食并且防止饮食诱导的肥胖。

3减少脂肪细胞增殖

肥胖者处于一种慢性轻度炎症的状态,增加肠道有益菌可以改善慢性炎症症状从而改善肥胖症状,不失为一种控制体重的方法。

除此之外,肠道菌群还可帮助分解人体无法消化利用的多糖,为机体提供能量;促进多种矿物质营养在肠道的吸收;双歧杆菌等还可以合成维生素B、K,合成人体代谢所需的多种酶类。

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进肠道健康;还可以减少脂肪吸收,清理肠道废物;让你肠道更健康,身材更轻盈。



全民补充“益生菌”时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过敏菌阅读(673)

益生菌补充剂已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实际上是我们身体中肠道菌群的近亲,由包括细菌和酵母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不是细菌)的各种微生物组成。益生菌补充品的种类很多,包括冻干粉剂、益生菌饮品和膳食补充剂等。到底如何来定义益生菌和它们的作用呢?

“学界用了很长时间来对益生菌到底是什么达成一致,”华盛顿大学的药物化学助理教授Lynne McFarland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益生菌必须是活的,它们可以是细菌或酵母菌,如果适量食用它们,会对人体健康有益。”

“益生菌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年头很长,但科学家们颇费了些功夫才弄明白它是如何有益人体的。”Lynne McFarland说,她2015年在《临床传染病》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益生菌的历史、发展和如今用途的论文。

当1.1万年前人类祖先刚从狩猎、采集转到农业耕作上时,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但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益生菌了。那时农夫习惯将多余的食物储存起来,“一旦你将食物储存起来,微生物就会在食物上不断地繁殖”,洛杉矶湖人队的营养师Cate Shanahan医生说。有的时候,储存的食物就发酵了。所谓的发酵,即微生物不断生长,将食物分解成各种代谢产物,并使食物中富含大量益生菌的过程。发酵过程不仅可以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而且还能使食物变得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Shannahan医生说。

举个例子,亚洲的寿司最初就是一种发酵的食物。Shannahan医生解释说,“当人们一次捕获了太多的鱼而不能一顿都吃完时,他们会把鱼储存起来以后再吃,机缘巧合的是,人们发现将吃不完的鱼放进米饭中储存时,鱼只会发生轻微的腐败,而且腐败的鱼不会散发出令人厌恶的味道。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一种生活在米饭中的细菌——芽孢杆菌造成的。”

换句话说,米饭中的细菌使鱼的储存期更长。

此外,在同一时期,古埃及人也掌握了发酵技术,通过发酵来酿造日常喝的饮料。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商人和旅行家,曾在亚洲各地游历探险,在他的游记中提到过富含益生菌的发酵饮料,例如开菲尔(一种发源于高加索山脉地区的发酵牛羊乳饮料)。

开菲尔据传是诺曼底的牧羊人和旅行者发明的,他们在旅程中用皮水袋携带生牛乳、生羊乳喝,但有时牛羊乳在皮水袋中装久了就会发酵,研究表明这即是开菲尔的由来。

开菲尔(kefir)这个词语是土耳其语keyif的变形,keyif在土耳其语里的意思是“欢愉”“感觉良好”(喝完开菲尔会有这样的feel)。开菲尔和其他乳制品对健康有益一直作为坊间传言在流传,直到益生菌概念的提出为止才清楚它们为什么对人体有益。

19世纪晚期,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证实了发酵过程是细菌和酵母菌导致的,其后更由俄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因对免疫系统研究的贡献而与德国内科医生Paul Ehrlich共同获得1908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发现造成发酵的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是有益于健康的。

Metchnikoff建立的理论认为,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即现在所称的肠道菌群)能影响人体的健康,或能增进健康,或能损坏健康。

1905年,Metchnikoff对东欧贫困地区居民的人均寿命进行了研究,发现很多居民都是百岁老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经过研究,Metchnikoff觉得是这些居民日常食用的发酵酸奶中的细菌与长寿有关,因此后来他也被称作“益生菌之父”。

益生菌酸奶

“他是第一个发表了关于保加利亚人长寿的秘诀是源于他们日常食用的酸奶中的益生菌而不是源于其日常膳食结构的科学家”,McFarland助理教授说,“这个聪明的俄国人发现了细菌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总是‘坏的’。”

之后,很多科学家都循着Metchnikoff开辟的研究方向继续深入奇妙的细菌王国探秘,其中有一个叫Henry Tissier的法国儿科医生在幼儿的肠道中发现了一种“好的”细菌——现在被称为“双歧杆菌”的细菌。他提出双歧杆菌可以用来治疗腹泻

然而,益生菌的概念此后在医学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它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重新在欧洲被提出。McFarland说,“益生菌自此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陆流行开来。”

1953年,德国细菌学家Werner Kollath第一次使用了“益生菌”这个名词来称呼为营养不良的病人开出的有助于恢复健康的各种含菌补充剂。“益生菌”这个词语的词源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含义是“有益于生命”。

1954年,德国科学家Ferdinand Vergin用“益生菌”来描述那些对健康有益的“活性物质”。

1965年,《科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用“益生菌”来描述由一种微生物产生的可以促进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益生菌酸奶


1974年,《动物营养健康》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所使用“益生菌”的含义跟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含义完全相同,即“有益于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

1989年,肠道微生物学家Roy Fuller重新定义“益生菌”的概念为“一种活的微生物膳食补充剂,能对寄主动物产生有益的作用”。

此时,在美国对抗生素的关注度也要比对益生菌的关注度高得多。“抗生素被认为是百益而无一害的”,Shanahan医生说,“70年代时,医生对任何病人的治疗都会开出抗生素,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抗药性和滥用抗生素的其他副作用。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医生们才开始意识到抗生素也有不良作用,例如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产生超级细菌、杀死体内有益的细菌等。”同时,美国人才开始进一步地认识益生菌。

McFarland助理教授说,“我就是在90年代开始从事益生菌的相关研究的,那时美国很少有人能理解益生菌是什么东西。”

“直到1994年,当膳食健康与补充剂相关的法律颁布以后,允许通过柜台出售各种补充剂产品,这时人们才突然认识了益生菌。很快,益生菌产品就风靡全美。”

199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布实施了《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将膳食补充剂由按处方药管理调整为按食品和软饮料管理。

“在《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实施前,益生菌被作为肠道用药来管理。因此益生菌的生产需要走FDA的药物审批流程,这个流程既耗时漫长又花费高。”

“而法案实施后,各种所谓的益生菌产品都满天飞,其实很多都不是真正的益生菌,产品的质量也没有按应该遵循的条例进行管理,也就是没有走普通的FDA审批流程,这也是直到今天仍存在的问题。”

2002年,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起草了《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被各国管理部门、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采用。

评价指南中给出了益生菌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它会赋予宿主某种健康益处。”

与此同时,政府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对益生菌和益生元进行管理。所谓的益生元,是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活化对寄主健康有益的菌丛。

巧克力里添加益生菌,芝士里添加益生菌,面包里也添加,甚至在冰淇淋里也有。

接下来,科学家们就开始致力于研究益生菌是如何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特别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肠道的。

研究发现,一些益生菌能改善慢性胃肠道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症,IBS)的症状。然而,是否能带来这些益处仍未给出确定性的结论,因为按照国家补充和综合卫生中心的说法,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会有同样的效果。

2010年,在《肠道》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性评论文章发现,相对于安慰剂参照组或不服用益生菌的参照组,益生菌确有帮助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的作用,尽管益生菌对IBS治疗有多大帮助,以及哪种菌种的辅助治疗作用最显著仍不明确。

这篇论文中,18个相互独立的研究益生菌治疗IBS的有效性的试验被逐一仔细地分析,这18个试验的时间跨度从1950年到2008年,总共包含了1650个病人样本。接下来科学家需要做的就是明确哪一种益生菌、需要服用多大剂量的益生菌会对治疗IBS最为有效。

截至2012年,益生菌的热潮席卷全美,服用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成人近3百万,相较2007年,那时只有86万5千成人使用各类膳食补充剂(其中只有部分是益生菌产品)。

据2015年美国《全国卫生统计报告》的数据,在美国成人群体中,益生菌在膳食补充剂类产品中仅次于鱼油(fish oil)、葡萄糖胺(glucosamine)和软骨素(chondroitin),是第四大最常使用的产品。

此外,益生菌产品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益生菌产品开始出现了性别指向性,“这是专为女士准备的益生菌” “这是专为男士准备的益生菌”。

但是,McFarland助理教授指出,男性和女性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并没有什么差异,因此益生菌对男性或女性肠道菌群的保健功能不应该有什么不同,除了对阴道健康的益处以外。

“唯一的区别就是,某些益生菌株对治疗女性的阴道炎有益,因此如果厂商宣传‘有助于恢复阴道健康’,那确实可以说这是一款只针对女性的益生菌产品。”McFarland助理教授说。

“要记住的一点是,阴道是酸性环境,布满了乳酸菌。只有一些菌株(例如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表现出对阴道的有益作用,而其他菌株都无效。”

总之,MacFarland强调,服用益生菌可能能改善旅行导致的腹泻,能预防抗生素的副作用。但如若服用益生菌想达到其他目的,还是应该去咨询医生或查阅专业医学文献。

以Shanahan医生的观点来看,她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是摄入各种对身体有益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最好也能为肠道菌群所利用。

“我吃入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也吃方便食品中的发酵食物。比如,我吃酸奶、朝鲜泡菜,也摄入益生元以喂养这些食物中的益生菌,我也吃含y-纤维的东西,不论是坚果、蔬菜还是豆类”,Shanahan医生说。

益生菌的研究还在继续,也不会停止,越来越多的新观点被提出。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会出现。人类寿命也将进一步提升。



益生菌和益生元对肠道健康的双效作用

过敏菌阅读(611)

衰老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它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随着衰老的进行,人体的健康状况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免疫力。决定人体免疫力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心脏,也不是肾脏或肝脏,而是我们的肠道

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力器官,肠道的健康一旦亮起红灯,腹泻便秘、肠炎等问题就容易接踵而至,甚至很容易患上感冒。那么,如何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最简单的方法,是从改善我们的肠道开始。

人体肠道内栖居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种类和数量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与机体正常代谢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不同肠道微生物结构和组成影响着宿主的免疫功能、胃肠道发育、营养物质加工及其它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一旦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各种代谢类疾病便随之而来。

肠道菌群微生物

益生菌,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希腊语,即“对生命有益”(for lif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作了定义:

益生菌是“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它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能够促进有益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FAO/WHO专家委员会评价认为,益生菌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生理功能:①调节胃肠道失调。益生菌对腹泻、便秘等肠道疾病感染及其并发症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有辅助治疗作用。②增强肠道免疫功能。益生菌对免疫应答的功效已得到了广泛研究,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益生菌可以同时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③抑制过敏反应。

益生菌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防止过敏性疾病发生、缓解遗传性过敏反应。

益生菌具有的作用高度依赖于某个特定的“菌株”,而不是菌种。菌株是一个菌种当中经过选育得到的一个具有好性能的个体,经临床试验和文献报道的某菌株具有的某种功效并不能推理到其他同种的不同菌株上。例如,美国杜邦公司的乳双歧杆菌HN019很适合改善老年人的肠道环境,但决不能推断得出乳双歧杆菌的其他菌株也有同样的作用;嗜酸乳杆菌NCFM可减少体内毒素和致癌物的生成,改善营养,但决不能推断得出嗜酸乳杆菌的其他菌株也有同样的作用。

人体除了服用益生菌来改善肠道菌群外,还可以服用益生元,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同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

益生元可以选择性的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但不会被有害菌利用,因而对宿主的健康有益。这种选择性作用主要是针对肠道内的两种益生菌,即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益生元作为益生菌的选择性底物,具有促进益生菌增殖、改善肠道菌群、保健等功能,因此被称为功能性食品。目前市场上公认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抗性糊精、乳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等。

成功减肥20公斤在于肠道菌群改变!

过敏菌阅读(515)

我们人身体里共生的微生物和人的细胞一起构成了一个超级生物体。90%以上的细菌生活在肠道里面。实际上看细胞数量的话,大概人体里边每十个细胞可能只有一个细胞是人的细胞,剩下的九个细胞都是微生物的细胞。

如果看基因的比例的话,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大概也就两万多个基因,可是我们的共生微生物后天带到我们身体里终身和我们相伴的基因有多少个呢,有几百万个。

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如果看细胞比例的话,你只有1/10是人,如果看基因比例的话,你只有1%是人。

基因可以和环境互作,影响我们的生老病死,但是大家要记住,是你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基因和你的共生微生物从环境里带到你身体的基因,一起和环境互作,影响你的生老病死。

巴西热带雨林沿着蜿蜒了几百公里的亚马逊河,河的两岸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但是只要把树砍掉,森林就退化了。人的肠道有几十米长,也是蜿蜿蜒蜒,里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细菌,它的复杂程度是一点也不亚于巴西热带雨林的。

但是肠道里边有没有像大树一样的细菌?它在,热带雨林就在,它不在,热带雨林就退化,然后杂草丛生、杂菌丛生,开始让我们得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探求健康人的菌群结构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2015年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家一起合作,从全国20个地区采集了314个18到35岁的健康年轻人的粪便样品。这些人来自于7个不同的民族,一半男一半女,一半是农村的一半是城市的。

我们把DNA提取出来经过测序,然后把数据分析以后,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里边每一个点代表一个人,不同的颜色的点代表不同的民族,两个点离得越近说明这两个人的菌群结构越相似,离得越远说明菌群越不像。大家可以看出来,同一个民族的人,菌群结构是比较像的,但是不同的民族的菌群结构是不一样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不同的人的肠道菌群情况


但是有意思的是,有一类叫做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功能菌在所有人的肚子里都有,而且把这些菌加在一起占到了总测序量的一半。这就提示我们,这些菌是不是健康人应该有的优势菌?


什么是短链脂肪酸呢?它其实是碳原子比较少的一些有机酸,比如乙酸、丁酸、丙酸,乙酸就是我们醋里边的那个酸。有一些肠道菌群在我们的肠道里可以大量地产生这些短链脂肪酸。


短链脂肪酸

实际上肠道里边的细菌需要能源才能够有效地生长,最好的能源就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我们的食物里面有一类成分叫膳食纤维,它其实就是代表了一大类结构非常多样化的碳水化合物。

这些碳水化合物的共同的特点是,人的消化酶根本就没办法消化吸收它,我们吃下去以后好像对我们没什么用。但实际上,它作为优质能源会被一些细菌加以利用产生能量来生长,然后用不完的那一部分能量以短链脂肪酸的形式释放出来。

这些短链脂肪酸反过来对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有大量的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可以为我们的肠道上皮细胞提供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可以减轻肠道的炎症,甚至能够调节我们食欲中枢,增加我们的饱腹感等等。

可以这么说,乙酸、丁酸这样的短链脂肪酸是我们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就和必需氨基酸一样。但是,必需氨基酸人不能合成,食物里是有的。可是短链脂肪酸人不能合成,食物里也没有。只有吃了膳食纤维,养了这些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它才能给你产生短链脂肪酸。

因此肠道菌群里面短链脂肪酸产生菌是最能体现人和细菌共生关系的这样一个例子。非常有意思的是,现在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肥胖症、糖尿病、结肠癌等等,很多的慢性病人,他们的肠道菌群失调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种类少、数量低,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不够。

这个是不是发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呢,为什么这些病人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会减少?我们看一下两万多年以前古人类的粪便化石分析。

古代人类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是200到400克,而我们现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平均一天其实只能吃进去15克的膳食纤维,而美国医学会推荐的健康人应该摄入的量也不过是30克,相当于我们祖先的几十分之一。

几百万年以来,我们的肠道菌群是在一个高膳食纤维营养环境下和我们人一起共进化的。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到一百年左右,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膳食纤维才大量地减少。作为能源的膳食纤维的减少可能就导致了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减少,继而可能会引发很多的身体问题。

针对这些研究,我们也分析了比如说药食同源食品。中国的药食同源食品里面是有很多的多糖的,它们也就是那些我们人不能消化的,但是可以让细菌发酵利用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碳水化合物,其实也可以归为膳食纤维。

我们就把富含各种不同的膳食纤维的谷物类的种子,加上药食同源的食品,再加上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寡糖类的、可溶性的膳食纤维——一般人把它叫益生元,复配在一起,再提供人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等等营养,构成了一个既能给人提供营养,也能给重要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提供所需要的能源的这样一个饮食结构。

然后做了很多的临床研究,在肥胖、糖尿病的领域里面都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我自己是这个干预方案的第一个志愿者,体重从180斤减到了140斤,三高都恢复了正常,已经保持了快十年了。

还有比如说刚才提到的26岁175公斤重的年轻人,他23周减掉51.4公斤。3岁92斤的一个小女孩,4个多月减了30斤。所有过程都是没有运动,只是通过营养来改变菌群。美国《科学》周刊对我们的工作做过一个报道,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